第19頁
面對1830年比利時革命,大國一致做出的反應是證明維也納體系行之有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場革命旨在把今天的比利時從荷蘭聯合王國中分離出去。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當時尚是荷蘭一個省的這片土地飽受爭奪歐洲霸權的各國軍隊的踐踏。英國把自己的全球戰(zhàn)略建立在對海洋的控制之上,因此對英國來說,斯海爾德河河口必須掌握在一個友好國家之手,任何情況下不得被一個歐洲大國控制。與英國隔海峽相望的安特衛(wèi)普港即位于扼斯海爾德河出口的要沖。為此歐洲諸大國在召開的倫敦會議上做出了新的安排:承認比利時獨立,同時宣布這個新國家的中立地位。在此前的大國關系中,中立這個概念聞所未聞,只有過一國單方面宣布自己的中立意愿。新成立的比利時同意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也不允許外國在本國領土上駐扎軍隊。各大國又對比利時的保證做了擔保,抵制任何侵犯比利時中立的行徑。這種國際擔保地位延續(xù)了將近一個世紀。當德軍強行穿越比利時領土進攻法國時,國際擔保成了把英國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 一種國際秩序的生命力體現在它在合法性和權力之間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別給予兩者的重視程度。無論合法性還是權力都不是為了阻止變革,兩者相結合是為了確保以演變的方式,而不是通過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較量實現變革。權力與合法性之間的平衡若處理得當,采取的行動會具有一定的自發(fā)性。炫耀權力基本上只具有象征性意義,并退居次要地位,因為對于各種力量之間的組合各方都心知肚明。沒有哪一方會感到有必要全面動員本國的預備役。一旦這一均勢被打破,種種束縛隨之消失,各種貪得無厭的訴求和狂人就會紛紛出籠,繼而天下大亂,直到建立一個新的秩序體系。 均勢是維也納會議取得的重大成果。四國同盟遏制了對領土平衡提出的任何挑戰(zhàn)。法國尚未從大革命中恢復元氣,對拿破侖記憶猶新的法國因此安分守己。與此同時,法國對和平采取的明智態(tài)度,促使它很快重返當初為了挫敗它的野心而確立的大國一致。按照均勢原理本應成為競爭對手的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其實都在推行同樣的政策。奧地利和俄國因為擔心本國局勢不穩(wěn),實際上推遲了它們之間日益迫近的地緣政治沖突。直到1848年以失敗告終的革命撼動了這一國際秩序的合法性后,均勢才日益被看作為爭奪霸主地位做準備的一項條件,而不是依賴各方共同做出調整的一種平衡。 隨著重心開始向權力要素一側傾斜,英國作為平衡者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英國平衡作用的特點是它進退自如,而且證明自己有采取行動的決心。英國外交大臣(日后出任首相)巴麥尊勛爵說過的一番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841年,他獲知沙皇來函敦請英國做出明確的承諾,對法國即將對歐洲自由發(fā)動的攻擊進行抵抗。對此,他答復說,英國把一國吞并另一國領土的企圖視作威脅,因為這種企圖會打破現有的均勢,改變各國的力量對比,從而可能對其他大國構成威脅。然而巴麥尊政府無法加入任何正式的反法同盟,因為英國通常不介入尚未出現或短期內仍不明朗的局勢。26換言之,無論俄國還是法國,都不能指望英國肯定會站在自己一邊對付另一方,也無法排除倘若它們走得太遠,對歐洲大陸均勢構成威脅時英國會否出兵。 國際秩序的前提 19世紀中葉,維也納會議體系建立的微妙均勢受三個事件的影響而開始動搖。這三個事件是:民族主義的崛起、1848年的革命浪潮、克里米亞戰(zhàn)爭。 受拿破侖征服戰(zhàn)爭的影響,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混雜相處的不同民族開始把自己的統(tǒng)治者看作異族。德國哲學家約翰middot;哥特弗雷德middot;赫爾德成為這一趨勢的倡導者。他提出,有自己的語言、祖國和民族文化的一國人民具有原始天賦,因此有權享有自治。27歷史學家雅克middot;巴爾贊從另一個角度論述了這個問題: 理論的基礎是事實。拿破侖的革命大軍改變了人們腦海里的歐洲版圖。西方現在不再是18世紀時由不同王朝和高雅的上流階層構成的平行世界,而是一個由不同統(tǒng)一體構成的立體;彼此不完全隔絕但又情況各異的國家。28語言民族主義使傳統(tǒng)的帝國,尤其是奧匈帝國,易受到國內的壓力,也易招致認為自己與奧匈帝國子民同屬一個民族的鄰國的憎惡。29 維也納會議制造了大片地帶之后,民族主義的興起還對普魯士與奧地利的關系產生了微妙影響。當初保衛(wèi)中歐的需要,遏制了地處中歐的這兩個日耳曼大國為拉攏德意志邦聯內的大約35個小國而展開的爭奪。而且受傳統(tǒng)的影響,人們對過去500年里其君主一直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一國仍心存敬意。德意志邦聯大會(出使邦聯37個成員國的所有使節(jié))在位于法蘭克福的奧地利使館開會時,奧地利大使出任主席。 與此同時,普魯士為躋身大國之列也在積聚力量。過去一個多世紀里,普魯士克服了人口稀少、邊界漫長的固有障礙,崛起為一個新興的歐洲大國。這要歸功于它的領導人對本國實力的巧妙利用。用俾斯麥(把這一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的普魯士領導人)的話說,先后涌現出的幾個握有實權、多謀善斷的攝政王,審慎地使用國家的軍事和財政資源,并把這些資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一俟時機成熟,馬上毫不留情地把它們果斷投放到歐洲政治的天平上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