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周易爻辭
后一日,定襄,大明宮,思政殿。 徐安端著一盞銀耳百合湯,微躬著腰,一路從殿外低著頭走了進來。 安懋正面容沉靜地盯著面前的一份折子,他聽到動靜,本能地抬起頭來,入眼便是徐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小心情狀,不禁笑道,“怎么了?” 徐安輕輕地將手中的百合湯擱到了安懋手邊,低聲道,“宋士諤大人求見?!?/br> 安懋隨手拿起了百合湯道,“且先讓他去清寧宮陪皇后說話罷,”他舀了一匙湯,“朕批完這些折子就過去?!?/br> 徐安低眉道,“宋大人說,是有關(guān)四皇子的讀書事……” 安懋眉頭一挑,翻起眼皮覷了徐安一眼,“平日倒少見你為外臣說話,”他抿了口湯,“今兒是怎么了?” 徐安心下一怔,忙躬下身道,“奴才以為宋大人為四皇子之師,便應(yīng)……歸為內(nèi)臣一流,又見宋大人似乎言辭急切,這才多嘴為宋大人陳情了一句……”徐安一邊說,一邊偷眼打量安懋,見安懋慢條斯理地喝著湯并不發(fā)話,忙又往下跪去,“奴才知錯,今后再不敢在圣上跟前多嘴了……” 徐安移一面口中道著“知錯”,一面抬手就往自己臉上扇去,未及觸掌,就被安懋出聲叫住了,“行了,四皇子的功課要緊,”他擱下湯碗,“宣宋士諤進來罷?!?/br> 徐安應(yīng)了一聲是,立時從地上站了起來,朝殿外走去。 安懋復(fù)低下頭去看折子,閱了不過幾行,就聽見宋士諤立在殿下的道禮聲,“小臣宋士諤恭請圣上金安。” 安懋沒叫起,目光在方才閱過的那幾行末尾詞字上流連了一會兒,又聽宋士諤開口道,“小臣不才,今日與四皇子論《周易》,自覺有幾句說得不通,有負(fù)圣上提拔之恩,故特來請罪?!?/br> 安懋又靜靜地待了片刻,余光見宋士諤作揖的身形輕微顫動,方不咸不淡地開口道,“朕只知你對《莊子》之解劍走偏鋒,未想到連《周易》之論亦‘和而不同’啊。” 宋士諤微微一凜,不禁用余光偷眼打量殿內(nèi)四周,見坐于殿內(nèi)一側(cè)的左右史官面色平靜,行書如常,似乎并未聽出安懋的話中的言外之意,才稍稍放下心來,“……小臣但求圣上寬宥?!?/br> 安懋放下了折子,淡淡道,“無妨,宋卿起身罷。”他的手在折子的疊摺處撫了撫,“宋卿且說說,是哪幾句說得不通,惹得四皇子疑惑了?” 宋士諤慢慢地直起了身,“《周易》中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他看向安懋道,“四皇子讀之便問,‘何為天佑之人’,又問,‘何以為天佑者’?” 安懋淡然道,“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為‘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br> 宋士諤的面色微微發(fā)紅,“小臣原亦想引孔圣人之解作答,不過《周易》上九爻辭玄而又虛,四皇子年紀(jì)尚小,小臣恐辯釋不當(dāng),反倒誤了四皇子去呢?!?/br> 安懋又端起了手邊的百合湯,“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雖玄,但意味無窮,一人偏有一解,可謂解之不盡,宋卿且按自己的意思解了去,朕斷斷不會因此責(zé)怪于你的?!?/br> 宋士諤道,“圣人之意,小臣實不可見,煩請圣上為小臣指點迷津。” 安懋舀了一匙湯,“圣人立象以盡其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以盡其言,故變而通之,以盡其利?!?/br> 宋士諤作揖道,“孔圣人變而通之以解《周易》,是為小臣之不敢為也?!?/br> 安懋瞥了他一眼,淡淡地問道,“宋卿何出此言?” 宋士諤道,“天佑者為順也,小臣惟愿順乎天意,以周文王之原意解《周易》之意也?!?/br> 安懋聽了,不置可否地扯了扯嘴角,將手中的那匙湯一飲而盡。 宋士諤維持著作揖的姿勢,卻未聽到安懋有所表示,顯然有些尷尬。 安懋悠悠地喝了三、四匙湯,方又開口道,“宋卿之名,取自‘一士之諤’之典,此語若出《易》中,當(dāng)作何解?” 宋士諤被安懋的問題唬得一愣,心下不覺有些慌亂,他沉默半響,小心地答道,“……小臣不知?!?/br> 安懋輕咳了一聲,伸出手,將半空的湯碗交給了徐安,一字一頓地念道,“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yuǎn)。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徐安低頭捧著湯碗,他直舉著手臂,不敢示意身后的小太監(jiān)上前接過,似乎是在害怕任何一細(xì)微的舉動都會打斷了安懋的訓(xùn)示。 宋士諤仿佛也被安懋的這句話震懾住了,他躬著身,用一種微渺卻聽上去無比謙遜地聲音道,“小臣……謹(jǐn)領(lǐng)圣上之訓(xùn)?!?/br> 安懋盯著宋士諤躬伏的背脊輪廓看了一會兒,隨即平靜了語氣道,“既如此,宋卿便跪安罷?!?/br> 宋士諤應(yīng)了是,復(fù)對安懋行了一禮,才低著頭慢慢地退出了殿門。 待宋士諤出了殿門,徐安方慢慢地縮回了手,他捧著半滿的湯盞,不知是不是該讓身后人接一接。 安懋仍對著那封折子,頭也不抬,“設(shè)若宋士諤往后再來求見,你不必來問朕了,直接將他引入清寧宮去見皇后便是?!?/br> 徐安立時應(yīng)道,“是。” 這一聲應(yīng)完,殿內(nèi)一時再無人聲,徐安眼觀鼻鼻觀心,不敢多言。 少頃,安懋又開口道,“這銀耳百合湯滋味兒不錯,”他抿了下唇,帶了點兒輕快的語氣道,“朕仿佛在周婕妤那里嘗過一碗差不多的?!?/br> 徐安忙附和道,“奴才記得也是呢?!?/br> 安懋“嗯”了一聲,目光在折子末尾的“范垂文”三字上輕輕打了個旋兒,爾后淡然合起,塞進一旁的“留中折”里,起身道,“想來,朕也有些日子沒見周婕妤了?!?/br> —————— —————— 1《易傳》《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br>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br> 《易經(jīng)》大有上九爻辭言“從上天獲得祐助,完全吉而無不利?!?/br> 孔子說“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順大道的規(guī)范的人,人們所扶助的是篤守誠信的人。 履守誠信,而思處處合順于大道的規(guī)范,又能崇尚賢能的人,所以猶如從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沒有不吉利的了?!?/br> 2《易傳》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孔子說“書是不能完全表達(dá)作者是要講的話的,言語是不能表達(dá)我們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難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嗎?” 孔子說“圣人樹立象數(shù)的規(guī)范,以竭盡未能完全表達(dá)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設(shè)置六十四卦以竭盡宇宙萬事萬物的情態(tài),復(fù)系之以文辭,以盡其所未能表達(dá)的言語,又變而通之,以盡其利,鼓勵之,激揚之,以盡神奇奧妙的能事。” 3《易傳》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yuǎn)。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孔子申論之云“君子住在家里,發(fā)出善美的言論,則千里之外的人也會聞風(fēng)響應(yīng)興起,何況是接近他的人呢?如發(fā)出不善的言論,則千里之外的人也會違背他,而不以為是,何況是接近他的人呢? 言語是從本身發(fā)出,而能影響于百姓,行為是從近處著手,而顯現(xiàn)于遠(yuǎn)處。言行是君子的關(guān)鍵要樞,關(guān)鍵的發(fā)起,是光榮或受辱的主宰。 言行正是君子感動天地之由,可以不謹(jǐn)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