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情有可原
文一沾信步穿過長長的走廊,往御史臺的茶房去的時候,是上邶州謀反案發(fā)生后的第五天。 此時朝陽初升,文一沾走到茶房的時候還有點兒困,他今日起得實在有些太早了。 文一沾推開茶房的門時,徐安從晨曦溫和的光線里抬起頭,他笑著站起身,朝文一沾行了個禮,“文翰林?!?/br> 文一沾回了個禮,“內(nèi)侍監(jiān)大人好?!?/br> 徐安直起身,“文翰林不必稱我為‘大人’,稱‘徐侍監(jiān)’即可?!?/br> 文一沾直起身,“豈敢?!?/br> 徐安的笑容有些淡,“文翰林抬舉我,我卻不敢受文翰林的這一聲‘大人’?!?/br> 文一沾笑了一下,再開口時已換了稱呼,“徐侍監(jiān)為圣上心腹,即使徐侍監(jiān)不敢受我這一句‘大人’,我也不敢將徐侍監(jiān)當(dāng)作‘奴才’?!?/br> 徐安笑道,“文翰林客氣?!闭f著,他作勢指了指面前的茶爐,“我正烹茶呢,文翰林可要喝一盞?” 文一沾道,“徐侍監(jiān)親手制茶,我怎得推辭?” 說罷,兩人分別在茶爐邊坐了下來。 徐安道,“御史臺的茶葉不好,文翰林莫嫌棄?!?/br> 文一沾道,“這茶我喝了也不止一回了,”他笑了笑,“御史臺的茶葉要先烘上了一烘,去了潮氣,才能入水,費的功夫難免就比一般的宮茶要多一些,虧得徐侍監(jiān)好耐心,我如何會嫌?” 徐安道,“文翰林不嫌就好,我是怕文翰林待會兒嘗了這茶,覺得滋味不佳,不知是茶葉的緣故,卻以為是我功夫沒做到位,那誤會可就大了。” 文一沾又笑了笑,“徐侍監(jiān)烹茶的功夫,是圣上都稱贊過的,就是這茶當(dāng)真不好,我也不會誤會徐侍監(jiān)。再者說,”他意味深長道,“烹茶最要緊的還是火候,御史臺的炭污,‘活火’難燃啊?!?/br> 徐安道,“文翰林頗通茶道啊?!?/br> 文一沾道,“徐侍監(jiān)客氣,瑯州與定襄煮茶的法子不同,想來,我不比徐侍監(jiān)懂得多。只是我嘗讀蘇東坡的《汲江煎茶》,其有一句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我方才才如此說?!?/br> 徐安道,“所謂‘活火’,是為‘炭火之有焰者’,其稱取自唐人的‘老湯三沸法’,前人之風(fēng)雅,今時恐不能復(fù)也。” 文一沾看著茶爐中的熱水道,“我嘗于溫飛卿的《采茶錄》中略聞此法,‘始則魚目散布,微微有聲;中則四邊泉涌,累累連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此謂老湯。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br> 徐安笑道,“文翰林果真博覽群書,可惜,”他斂了笑容,“這御史臺中的炭實在不好,‘緩火’燃得,‘活火’卻生不得,文翰林今日,必定是見不著‘老湯三沸’了。” 文一沾笑道,“無妨,有茶喝便好?!?/br> 徐安轉(zhuǎn)過頭去,“文翰林倒不挑剔。” 文一沾道,“我從不是挑剔人?!?/br> 徐安道,“文翰林材懷隨和,行若由夷,意氣勤懇,難怪圣上對文翰林一向青睞有加。” 文一沾聞言,不由得笑了起來。 徐安看了他兩眼,文一沾才略略止住了笑,道,“徐侍監(jiān)與那位宦常侍,必是摯友罷。” 徐安不動聲色地問道,“文翰林何出此言?” 文一沾道,“兩位大人似乎都十分仰慕太史公,”他微微笑道,“也似乎都十分忌憚我這樣的文官?!?/br> 徐安半開玩笑道,“被文翰林看出來了,”他嘆息道,“看來是我的涵養(yǎng)還不夠好。” 文一沾道,“‘若仆大質(zhì)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他淡笑道,“此句,出自太史公的《報任安書》,徐侍監(jiān)引此句稱贊于我,真叫我不知該如何答了?!?/br> 徐安道,“我隨口引用而已,文翰林過于謹(jǐn)慎了?!?/br> 文一沾頓了頓,道,“看來,徐侍監(jiān)與宦常侍并非好友,是我冒犯了,徐侍監(jiān)別往心里去?!?/br> 此時,茶爐中的水已經(jīng)滾開了,升起裊裊白煙來,徐安卻沒了動作,他轉(zhuǎn)過頭去,隔了一層霧去看身旁的文一沾,“文翰林似乎,與旁的文官士大夫不同?!?/br> 文一沾微笑道,“是啊,眾人都這么說?!?/br> 徐安回過頭,慢慢待茶煮好,倒了一盞出來,遞給文一沾,“不過有一點,文翰林說錯了?!?/br> 文一沾接過茶,“哪一點?” 徐安道,“我并不仰慕司馬子長?!彼剡^身,慢慢熄了茶爐上的火,“他分明已受了宮刑,卻仍自矜為士大夫一類,以圣賢自比,稱內(nèi)侍為‘宦豎’,以‘閨閤之臣’為恥,何其可笑?” “他甚至旁征博引,說‘衛(wèi)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徐安淡漠道,“他自以為鄙薄‘刀鋸馀人’,旁人就待他較其他宦官更尊重些,但依我看,他若與漢武帝同車,伏在車前懇諫的,便定不止一‘袁絲’了?!?/br> 文一沾哈哈一笑,笑過之后,認(rèn)真道,“對,因此,司馬子長絕不會與漢武帝同車。” 徐安一滯,就聽文一沾繼續(xù)道,“漢武帝也不會與為一降將,便當(dāng)朝盛言沖撞天子的小小太史令同車,”他對著手中冒著熱氣的茶碗微微笑道,“徐侍監(jiān)的這個例子,舉得不好?!?/br> 徐安道,“那依文翰林來看,我該舉什么例子呢?” 文一沾道,“依我看,徐侍監(jiān)方才說得不對?!彼J(rèn)真道,“司馬子長并非輕視宦官,否則,他不會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sao》;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他如此說,便是將‘宮刑’看作一般rou刑,他以圣賢自比,其實是鄙薄漢武帝以重刑施于士大夫,僅此而已?!?/br> 徐安給自己倒了一盞茶,“可漢武帝以‘宮刑’加之,并非僅因當(dāng)朝頂撞一事,而是漢武帝以為李少卿投降后,教授匈奴兵法,這才遷怒司馬子長,施以極刑?!彼p輕地吹散從茶碗中飄出的煙霧,“帝王最恨叛國之人,漢武帝因此動刑,也算是情有可原罷。” —————— —————— 1汲江煎茶 蘇軾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2唐·溫庭筠《采茶錄》李約字存博,汧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雅度簡遠(yuǎn),有山林之致。 性辯茶,能自煎,嘗謂人曰“茶須緩火灸,活火煎,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當(dāng)使湯無妄沸,庶可養(yǎng)茶。始則魚目散布,微微有聲;中則四邊泉涌,累累連珠;終則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此謂老湯。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br> 客至不限甌數(shù),竟日熱火,執(zhí)持茶器弗倦。曾奉使行至陜州石縣東,愛其渠水清流,旬日忘發(fā)。 3《報任安書》若仆大質(zhì)已虧缺矣,雖材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 像我這樣的人,身軀已經(jīng)虧殘,雖然才能像隨侯珠、和氏璧那樣稀有,品行像許由、伯夷那樣高尚,終究不能用這些來引以為榮,恰好會引人恥笑而自取污辱。 4《報任安書》昔衛(wèi)靈公與雍渠同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 夫中材之人,事有關(guān)于宦豎,莫不傷氣,而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之豪俊哉! 從前衛(wèi)靈公與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子,孔子感到羞恥,便離開衛(wèi)國到陳國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監(jiān)的推薦而被秦孝公召見,賢士趙良為此寒心;太監(jiān)趙同子陪坐在漢文帝的車上,袁絲為之臉色大變。自古以來,人們對宦官都是鄙視的。 一個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關(guān)系到宦官,沒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況一個慷慨剛強的志士呢?如今朝廷雖然缺乏人材,但怎么會讓一個受過刀鋸摧殘之刑的人,來推薦天下的豪杰俊才呢? 5袁絲就是袁盎 《史記》孝文帝出,趙同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馀人載!”於是上笑,下趙同。 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同在車上服侍。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皇上,我聽說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輿上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啊,如今大漢雖然缺乏英雄豪杰,可是陛下現(xiàn)在怎么和一個太監(jiān)坐在一起呢?”文帝聞言大笑,就立即讓趙同下了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