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0
有個跟他老師一樣好諫言的毛病,我深記著。等讀卷官將第一等文章呈上,咱們便將那看著不像樣的剔下去,轉(zhuǎn)日呈給圣上的不就都是好文章了么?”回頭再把崔燮的置在二甲里,不論高低總是個進士出身,也算不負覃太監(jiān)的托付。往年的會元也有不少落到二甲五六名后,經(jīng)魁更是有落到三甲里的,憑崔燮這樣的年紀(jì)、資歷,能落個二甲已不算低了。他正想著這些無用之物,成化天子已收起筆紙,叫他們把題目拿去。而諸貢士此時也已搜身完畢,被禮部官員引到奉天殿西角門行五拜三叩禮。行罷大禮就按著彌封考卷時給的考號在奉天殿前丹墀內(nèi)坐下,等候散題。不一時兩位主考捧題御書策問題目而來,供諸人抄寫作答。三百五十名考生一時同起,雙雙眼里都透著精光,細細看著題目,行禮謝恩之際即已將其題目印入心中,有了考量。這科考題果然不出李東陽老師的三道模擬題,問的是君臣之道:昔日圣王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周宣王中興得人分命,不勞而治。而他至今登基二十有三年,夙夜敬事上帝,憲法祖宗,選任良吏,愛民憂民,可為何還是常有水旱為災(zāi)、黎民饑餒、戎狄犯邊之事呢?是朝廷選舉不得人?是為官者不清正,不愛黎民?是邊關(guān)將領(lǐng)貪功惜命,不肯殫精竭慮以御敵于疆域之外?一連串問題之后,天子自己給出了考生們一個答案:“固以今昔不類,未得如古任事之臣耳?!?/br>臣子無能,而他這個皇帝想要讓當(dāng)今之世復(fù)呈古時三代之治,該怎么辦呢?你們這些考生要悉心列出辦法,不用怕因諫言激怒皇上,也不要隱瞞,答得好的皇上將要選用。當(dāng)然,最后這句是套話,只是給考生一點感覺自己很重要,這份策問會有人看的錯覺而已。其實殿試三百五十名考生,只有十幾名讀卷官負責(zé)閱卷,晚上繼燭三枝后考生們才能全都交卷,而轉(zhuǎn)天中午吃飯前名次基本就都排好了——那卷子寫得再好有誰看?反正出卷的天子不會看!滿殿考生都緊張地抄著卷子,字字都寫得比平常更工整,以期能給考官留個好印象,考個靠前些的名次。崔燮倒是其中心態(tài)最平和的一個。他不怕這場考試,不那么在意皇家威嚴(yán),也并沒什么一定要考上狀元的野望,可謂無欲則剛。反正他穿過狀元袍,嘗過大登科后小登科的滋味了,對這場殿試反而心如止水,絲毫沒有御前考試的緊張和激動。他只是靜心抄下題目,仔細回味了幾遍,在心里默默懟了成化天子一句:就咱成化朝這世道還有臉跟上古三代時比?當(dāng)今朝廷、天下怎么亂成這樣兒的,陛下自己心里沒點兒數(shù)嗎?第199章罵成化帝只能心里偷偷地罵,夸他可得全方位多角度,不厭其煩地夸。人家在題目上例行寫個“勿憚勿隱”,你答題的就敢真的不為尊者諱,有什么說什么?就算天子不看這卷子,閱卷的大佬們能取一個不識眉眼高低的人到高名次,讓你進翰林、察院、六部搞事么?小學(xué)生都知道不能這么干!從小學(xué)一路當(dāng)著班委到大學(xué),畢業(yè)還差點留校的優(yōu)秀大學(xué)生崔某更不會自掘墳?zāi)?。他只掃了一遍卷?便定下了照死里吹皇帝,所有問題都歸到成化自己說的“未得如古任事之臣”上的答題原則。兩側(cè)考位上的舉子們正凝神考慮碰上如何敷衍出三千字長文,他已提筆研墨,在卷頭空兩格的地方,靠著右側(cè)朱格工工整整地寫上只占半格的小小“臣”字。“臣對:臣聞——”先把套詞寫上,再梳理脈絡(luò)。成化帝所問的既然是如何能使諸臣各任職分,自己垂衣裳而治天下,他自然就得從這里入手——封建統(tǒng)治的根基,就是君權(quán)天授之說,論及君臣之道,治世之法,都繞不開先肯定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統(tǒng)性。所以皇帝出治之道,自然就是體天心,循天命,然后才能垂圣治而掌天下。他略組織了一下語言,在稿紙上寫道:“臣聞帝王之御極也,體君道以奉天心,而后可以建久安長治之業(yè)。”已寫了君,再就該寫臣了。帝王要建長治久安之業(yè),就得靠臣子內(nèi)治外戰(zhàn),上奉君命而下靖平天下。不過真要簡單地直照意思來寫,文章格式必定顯得凌亂,誦讀起來音律也不好聽——他跟著李老師讀書這么久,別的不說,至少記住了寫文章要講究文法和聲律。文法無過于圓融,聲律要寫得好看還是得靠比偶句,裁剪整齊,音聲協(xié)和,讀卷官默默誦讀時也會覺得適意。且有君王之道的出句對比,寫臣子這句也就有了格式,有了相對應(yīng)的要求,反倒比全散句好寫。對句與出句實則就合成一個大的排比,所以即便是論臣子之道,也得從“帝王御極”句連下來,不能直寫臣子如何,而要寫帝王如何驅(qū)使臣子,使其做好為臣之道。金殿奏對的文章也不用畫句讀,直接在剛剛寫好的墨句上寫下“肅臣紀(jì)以奉天職,而后可以成內(nèi)修外攘之功”,兩句都統(tǒng)攝在“臣聞帝王之御極也”的起首句下,字字相對,體例規(guī)整,足可當(dāng)御前文章了。他自己按著李老師判文章的標(biāo)準(zhǔn)卡了卡,滿意地留用了這兩句,又習(xí)慣性地寫了個“何也”轉(zhuǎn)換話題,引出下面一段關(guān)于君無為于上,臣分勞于下的議論。不過寫完“何也”,他忽然想起來自己在前三場里已經(jīng)用過兩次這個詞了。雖說考官可能不介意,他卻是個對自己高標(biāo)準(zhǔn)嚴(yán)要求的人,遂即把那個“也”涂改成了“則”,而后才論起“人君者,天之所授,以統(tǒng)一萬方而臨馭兆民者也?!?/br>因君王位尊任重,所以其道常主逸。而臣子是受天命輔佐君王者,須任事負責(zé),所以臣道常主勞。君道主逸,對應(yīng)題目中的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宣王“不勞而治”;君不勞,臣自然就要勞了,人臣勞于任事,平靖天下災(zāi)禍、安撫域中萬民,君王才能行無為之治。再從“無為”“有勞”兩方面下手,繞著圈子兜著口水話把開頭“長治久安”“內(nèi)修外攘”之意擴寫出一百來字來占占卷面,就算論盡了君臣各自所安之道。正論之后再略反論一下,若“不然”呢?若君主不肯無為而治,則以一人之身如何能理萬機?百官不肯奉君勞事,各有司之職該如何運轉(zhuǎn)?“故君必率臣以圖久安長治之業(yè),臣必輔君以樹內(nèi)修外攘之功”,君臣上下各盡天命而安其位,才能令朝廷昌和,百姓安居,萬方歸順。如此方能令三代之治重睹于大明。寫到這一步,君道臣綱已明,文章中心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