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24
著午餐rou片就湊合了一頓。吃罷飯再把第三篇四書題補全,剩下的便是四篇詩經(jīng)題。好在詩經(jīng)題有舊文可用,那些文章也都是精心寫就的,改改就能抄上,正式要從頭寫的唯有“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一篇。而這句也不算難寫,只要寫出勸君主勤勉政事,使百姓得以安樂休息的意思就夠了。作者有話要說:這場考試會寫得比較詳細,因為是最后一場考四書五經(jīng)了,后面的表誥判策問什么的題目也會寫得比較細,大家不要嫌煩,因為以后真的沒有了,不多寫寫我怕以后遺憾差點忘了寫,這篇的作者是吳寬,這是弘治十幾年會試的程文,正好崔燮這屆他也是副主考第189章四鼓進場,黎明放卷。直到申時初刻,崔燮才把早已印在PDF里的三題謄抄在草稿紙上,按著本次命題要求修改好,在正式考卷上謄了前兩題,只留出一題,等那道“不解于位,民之攸墍”做好后一并謄清。題目出自,首句便是“假樂君子,顯顯令德”。而在中則寫作“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嘉樂即是美而樂之的意思。不過古人寫錯字都叫通假字,后人不能輕易修改,連朱熹這樣的圣人也只能在后面附上正確的字,重解釋詩意。自從有了朱圣人,詩經(jīng)的原文也好、詩序也罷,后世的學(xué)子都不大認真看了,都是按著經(jīng)傳注釋來的。詩序中說是贊美成王之詩,可朱子說“可能”是一首祭典,是周代宗廟祭上,“公尸”用來回答祭詩的答謝詩,那他們做文章時就得按照答禮詩的思路來做,還要聯(lián)系上文,把也捎著寫上一兩句。倒是首很純粹簡單的“賓尸”之詩,也就是請先王的來享用祭祀的食物,并降福庇佑王室。但祭典上的公尸并非真的尸,而是指宗廟祭中,被周王指定扮演先王,代先王領(lǐng)受祭禮、降福庇佑王室、天下的卿士,公尸起則祭祀完成。尸是指其身份——其不以人而是先祖之尸的身份領(lǐng)受祭祀;而公則是祭祀之中對這位扮演先王的卿士的敬稱。二詩在卷中先后緊挨著,宋儒皆以為是公尸受祭后贊美君子,愿君王令德光耀、肅肅威儀,綱紀天下之詩。這首詩雖以贊頌君王“嘉樂”為主,卻還暗含著一點委婉規(guī)勸的意思,這點溫柔諷諫,就在最后一句“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上。這一段全文是: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其中的朋友并非指現(xiàn)時的朋友,而是指朝廷眾臣。百辟即是諸侯,不解是指不惰,墍則是休息的意思。若君主能綱紀四方,令眾臣依賴,臣子自然柔順而愛戴天子;樞機重臣各安其位,君臣上下交泰,自能政通人和;當(dāng)此之時,百姓就可以安然休養(yǎng)生息。這句正是委婉勸諫君主勤于政務(wù)之意。若只求簡單平順,按著題目文字順破作“古之君子不荒怠政務(wù),此所以宜民休息也”即可,但這么寫的話就太平淡了,整篇文章也就被束縛在“勤政”二字里。而破題又是挈領(lǐng)一文的總綱,一旦破題破窄了,就很難把文章內(nèi)容擴展到整首詩主旨上。而這首詩真正的主旨綱領(lǐng)并非最后這淡淡一句的諷諫,而是首句的“假樂君子,顯顯令德”,是首贊頌君主德政,以“公尸”身份贊美賜福的頌詩,祝愿君子嘉而樂。如何才能從百姓安逸之樂,倒推出君子的嘉樂德政……崔燮在稿紙上連寫了幾個“嘉樂”,腦中隱隱有個抓住“德”字作線索的念頭,卻飄渺地?zé)o法將其串聯(lián)到一起。時間一點一滴流逝,監(jiān)場官已在他面前繞了兩圈,陽光也漸漸斜向考棚頂??紙錾蠟榉雷霰?,若在申時之內(nèi)做不完題目,是不給繼燭的機會的,只有做完題目,僅剩一篇或一篇半草稿沒謄真的才許繼燭。若這篇寫不出來,那他的會試就真成了“觀場”,只當(dāng)是春闈三日游了!要是連第一場都寫不完,他還好意思去見謝瑛么?一個會試第一場就沒考完的落榜生跟錦衣衛(wèi)優(yōu)秀公務(wù)員之間也太不般配了!他的筆尖在最后那個“樂”字上反復(fù)描了不知多少遍,墨跡直浸到木板里。直到草稿紙上濕了一團,他才驀地驚醒,拿起卷子吹了吹,卷上那個黑濃的樂字重重地印入眼簾,電光石火間勾出了一句話——夫樂者,德之華也!他還想著樂與德怎么聯(lián)系,這不就聯(lián)系上了!雖說這是音樂的樂,不是詩里逸樂的樂,可中又有“夫樂者,樂也”之句。音樂本身就是人心歡樂的體現(xiàn),樂又是德的精華,“君子廣樂以成其教”,以樂為教化之法,百姓受音樂教化,也可以潛移默化感染平和柔順的品德。君子美而樂,有光耀的品德。而其德音發(fā)而為音樂,百姓受音樂熏陶教化又感染君子之德,仁孝忠順,國家則又會因之安定,反保其君主,上下和穆,豈不正合了一詩贊美君子令德彰顯,保有天下的原意?這個“樂”字一定,文章就出來了!崔燮把濕壞的草稿紙往旁邊一扔,重拿出一張新的鋪在面前,從“樂”字入手破了題——“即樂化之大成,見君子之深蘊矣!”“樂者,德之華也”,樂化即是德化。人民感樂音而向道,不正體現(xiàn)了君子“不解于位”的賢德?這句承題寫破“君子之德”后,他便直接起講樂化之法:君子將自身之道化入的安樂的樂曲中,樂中便含了教化之道,便可以安定萬民!這樣帶有君子之道的莊嚴歌樂自朝廷流通四野,樂音將君心王政毫無阻地傳至百姓心中,導(dǎo)其向善;人民久受德樂熏陶,感染君子之德,也會漸漸潛消心中貪暴私欲,使得天下清寧。這便是移風(fēng)易俗,這便是以樂教化的功效。前四比先是以“樂”入“德”,寫了君子的“嘉樂”如何成為百姓的“安樂”,將題目那一句話發(fā)散至全篇主旨,后四比就要再從詩旨回歸題旨。中庸有言,故大德者必受命。受命于天,即是君王。為君王者就要綱紀四方,統(tǒng)括維系百姓,不容渙散。從“綱紀”二字,又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貙戇M了原題所在的那段“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群臣百姓皆受君王綱紀,各安其位,各行其是,眾臣不怠不惰,百姓不被苛政亂政所惑,自然能夠安樂。君不懈怠而百姓安樂,百姓安樂國家才能安寧。這才是“公尸”作此詩以答君王祭禮時呈上的詩的苦心所在。文章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