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9
子的遺子,要在短時間內(nèi)安置妥當,還真的是一項大工程了。可是不安排又是不行的。還是那句話,太上皇親自開的口,眼見著他老人家可能也就這段時間的事了,不完成他的心愿,是想讓太上皇死不瞑目嗎?敷衍了事,則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別說太上皇看不看得出來吧,就說,就算萬一被他們蒙混過關了,天上的光幕一播,也全是白搭,甚至還得賠上天子與太子的名聲。沒有別人在,皇帝和太子兩個人的坐姿就比較放松。當然,祁元詢是不敢全然放松的,只是他們倆能說些比較貼心的話而已。“太子,當年你就說過宗室分封新策,如今上皇要讓鄭王、襄王等王速速就藩,可有什么主意?”兩人小會的一開始,祁元詢就被親爹點名了。按理說事情其實應該是天子拿主意的,指不定他心中還有一個腹案,可是天子非要考察兒子,讓兒子先說,祁元詢還能怎么辦呢?“父皇,我軍遠征漠北,生擒可汗,國庫一時空虛。大封藩王,一時恐怕周轉(zhuǎn)不開?!?/br>“難道國庫窮到里頭能跑馬了嗎?你這話說給上皇聽,他會信?”祁元詢無奈,他這不是為之后的拒絕先找個委婉的借口嘛,親爹怎么和吃了木倉藥似的,火氣那么大?祁元詢習慣了這么委婉的說話方式,卻沒見著上頭的天子都快翻白眼了。就他們倆人還說這些套話做什么?罵他就是讓傻兒子快點說想法啊!“兒臣想著,如今大周江山穩(wěn)固,諸王受封,也不用領兵征戰(zhàn),就國、留京,也無甚區(qū)別。況且京中繁華,想來諸王也是愿意待在京中的?!?/br>“諸王當為國效力,你將上皇的這句話忘到哪里去了?”天子很努力才將“腦子呢”這三個字吞下去。親兒子,這是沒犯錯還給自己長臉了的親兒子,還能教,不能一上來就開罵。“國朝初年,諸王就藩是為了方便領軍。如今哪還有那樣多的戰(zhàn)事可以讓諸王去平定?既然如此,倒不如讓他們?yōu)槌谜鲁鲆环萘?。?/br>祁元詢這才說出點有用的東西。“哦?你的意思是?”“諸王不就藩,而是給其食封。”這也不是新聞了,李唐、趙宋等朝,宗室政策就是如此。但李唐的宗室是能入朝為官的,趙宋的宗室聚居幾地,只有虛名,只能說待遇堪憂。“給食封就完了么?”天子的語氣有些玩味。其實皇太子現(xiàn)在提出的建議,和天子本人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只不過天子是潛移默化,想要削減諸王的兵權(quán),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就藩的藩王們在封國里安分地享受自己的榮華富貴,其余的一切都由朝廷派去的地方官代勞。這樣的話,和祁元詢所提出的這個意見的區(qū)別,就在于藩王們到底是在封地被當豬養(yǎng),還是在京城被當豬養(yǎng)而已。地方上少了藩王,在天下太平的時候,那自然是利于朝廷官員治事,可是萬一天下生亂,全在京師,又有像趙宋宗室一樣,在王朝末年被一鍋端的危險。而且,最大的問題是:“你要真的想著只是給食封就好,就得好好想想,怎么和太上皇解釋了?!?/br>太上皇是致力于讓祁家江山千秋萬代,每一個子孫后代都要嚴加教育令其成才的人。知道皇帝和太子有這個想法,估計第一時間就會讓這兩個不孝子孫挨一頓家法。皇太子默默地看著他爹,終于問了出來:“父皇,您用不著這么消遣兒子吧?真這么報給太上皇,這不是等著他老人家發(fā)火么?”皇帝“咳”了一聲,正經(jīng)地道:“你和朕在這說什么俏皮話呢,沒大沒小的。有什么話就趕緊說出來,不要老是說一半留一半,這都是從哪兒學來的毛???”氣氛稍微輕松了一點,祁元詢站起來,踱了兩圈步,才道:“父皇,朝中的政事,可否讓諸王參預幫忙呢?太上皇對皇子皇孫的教誨,您是知道的。自家人,用起來倒是比外人還省心?!?/br>“省心?”天子嗤笑一聲,“你怕是不知道省心兩個字怎么寫!”“坐下。你晃得朕眼睛都疼了?!?/br>祁元詢委委屈屈地坐下來。他也知道自己這是不成熟的小建議,但這不是父子開小會嘛,有建議總是可以提的,說出來才好修改嘛。天子的手指在右手的扶手處敲了幾下:“朕問你,你怎么想到要讓他們參預政事?可是處理朝政的時候,覺得無人可用了?”祁元詢無奈極了,心中暗忖自己在父皇心中到底是個怎樣的忠厚老實形象,面上卻不改色地開口:“父皇,兒子這也是有感而發(fā)。您出征后,四夷朝貢是未絕的,兒子就想到了交趾?!?/br>“交趾?好端端的,想到那里做什么?那里又不安分了?”交趾省給天子留下的印象,其實是不怎么好的,畢竟光幕一出,天子的臉是切切實實地丟到天下人那里去了,半點水分都不帶有的。就算是在打下安南,將之化為交趾省后,天子對交趾的重視程度,也比不上中原本土,有時候甚至連西南諸番都比交趾的地位要高。對于大周來說,交趾最大的作用,就是大周船隊下西洋時期的跳板,安南內(nèi)化之后,西南諸國的幺蛾子就越來越少了。然而交趾省本身,不管祁元詢的建言改變了天子多少,也改變不了其國本身就有一些仁人志士在試圖奮斗復國的事實。對于大周來說,就是交趾省仍有叛亂,里頭還有不安分的亂黨妄圖作亂。“父皇,您也太求全責備了?!?/br>交趾省幾百年前屬于中原不假,但是分開這么多年,兩國的區(qū)別已經(jīng)是非常鮮明的了。即便是如今,交趾省的人對中原漢人的認同感還是不足的。這也是大周的令越人歸化為漢人的政策可以作為賞賜之一在交趾省實行的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周占據(jù)安南國,將之內(nèi)化郡縣后,安穩(wěn)的地方如此之多,已經(jīng)是大周在交趾省的工作安排做得好,交趾人初步歸心的象征了。想要天兵一至,無不膺服,甚至安南百姓簞食壺漿迎接大周“王師”這樣的場面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當然,乾圣帝是皇帝嘛,即便知道這不可能,也不妨礙他這么想。但是,大周以及周邊諸國是受到儒家文化洗禮最廣泛的地方,在儒家文化圈里,很難出現(xiàn)一個人毫無壓力地舍棄故國歡迎別國入主的場景。他的想法也注定只是想法而已。從大周的角度看,那些為了安南國而奮斗的仁人志士,則是徹底的亂臣賊子,這是人的立場問題,改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