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節(jié)
中間三顆連線比較平直的星星,構成勺子較長的直柄,也就是“衡”。 最左邊兩顆的連線角度偏折,構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杓”。 “杓攜龍角”,意思是兩顆星(杓)的連線出來,直指一顆很亮的恒星。 古人認為它是天上東方青龍的龍角,也就是后世的大角星。 “衡殷南斗”說的是“衡”所代表的長柄部分的連線,直指二十八宿中的南斗星宿。 最后的“魁枕參首”則是說,代表勺口的“魁”,正對著二十八宿中的觜宿。 漢代把觜宿和參宿加在一起,看成一只老虎。 觜宿代表虎頭,所以“參首”就是“觜宿”了。 另外蘇軾《赤壁賦》里“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也是一種詩詞中的定位法。 而除了文字之外,剩下的便是星圖了。 華夏古代最著名的星圖首推蘇州石刻天文圖,這是宋寧宗趙擴在當太子時候,教他天文的老師黃裳繪制的。 這幅星圖以北極為中心,三個同心圈分別代表恒顯圈、赤道圈和恒隱圈。 顧名思義。 恒顯圈內的星星四時不落;而恒隱圈外則是古人活躍范圍看不到的。 這幅星圖后來被刻在一塊高2.16米,寬1.06米的石碑上,目前保存在常熟。 另外還有敦煌星圖,以及老蘇所繪制的蘇頌星圖等等——老蘇繪制的還是所有古代文明中刻錄天體最多的一張星圖。 至于歐洲比較有名的就是赫維留星圖了,造型極為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一搜,確實很漂亮。) 這年頭用以判定能見度的也是赫維留星圖,屬于一種默認的方法。 觀測到的赫維留星圖天體數量越多,就說明觀測環(huán)境越好。 實話實說。 能在1850年的倫敦附近遇到這么個不錯的夜晚,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而就在徐云與湯姆遜聊天之際。 小棚中的黎曼與周圍人低語了幾句,旋即便欣喜的抬起了頭: “八次方根開出來了,偏差的參量是0.001273499338486!” 0.001273499338486。 與此前的0.4857342657342658相比,精確了整整上百倍! 畢竟一個是三次方,一個是八次方,難度和精度是等同的。 不過話說回來。 這個數值也差不多是人力速算的上限了。 1937年牛津大學組織的17人制速算大賽計算出的結果,也就比這個數字再低了8%左右。 這個參量代表著天王星的校正系數,也就是冥王星對它的引力效果。 有了這個系數,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也就很明確了。 此前提及過,冥王星對于天王星的引力效果在宏觀上的反饋只有兩個。 一是天王星的軌道。 二是天王星的黃道夾角。 之前已經計算出了黃經l,那么數算團隊的任務只剩下了一個: 對比軌道偏移的差值。 這是什么意思呢? 假設一個磁鐵a在水平面上運動,在沒有其他外力的情況下,它的運動軌跡是直線的。 如果在它運動的過程中加上另一塊較弱的異極磁鐵b——例如放在a左側的十米處,那么a的運動軌跡就會在保持原有運動方向的情況下,出現少許偏移。 天王星就是磁鐵a,冥王星就是磁鐵b。 磁鐵a偏移后的運動軌跡就是被rou眼觀測、記錄下來的天王星軌跡。 扣除掉黎曼等人計算出來的修正系數,得到的則是它的理論原軌跡——也就是沒有被冥王星吸引下的運動軌跡,即那條“直線”。 如此一來。 這兩個軌跡之間會存在一個坐標差。 就好比一個去旅游的人,今天本來應該到魔都,結果卻跑到了津門。 且不論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至少經緯度上的地理差值是可以確定的。 接著再去對比那些觀測記錄,找出大量不同時間、不同位置的坐標差,就能用多元方程去計算冥王星的位置——因為根據提丟斯-波得定則,冥王星的距離是可以大致確定的。 換而言之。 所謂的‘對比軌道偏移的差值’,說白了就是…… 對比觀測記錄! 準確來說。 是對比數萬張的觀測記錄。 當然了。 由于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存在,以及一些早期圖像的參考意義要大于實際意義,因此真正需要鑒別的數據倒沒這么夸張。 大致統計的話,一共約摸四千份左右。 隨后,現場的數算成員開始兩兩組成一對。 一人匯報坐標,另一人開始計算偏差。 其中匯報坐標的工具人能力稍微低一些,以數學系的那些學生為主。 提供算力的則是黎曼、雅可比、魏爾施特拉斯這些大佬。 平均下來,每個人需要計算兩百份以上的觀測記錄。 一份記錄的計算對比大概一分鐘,畢竟只有兩個坐標去套公式,因此總共需要四個小時上下。 徐云和老湯也沒閑著,主動負擔起了一部分計算任務。 “4.6692568……6283.07585……” “462.61……12.5661517……” “2.0371……529.691……” “2.92……0.067……” 很快,不同規(guī)格的坐標系參量被逐一報出。 有些來自布萊德雷家族統計、塵封多年的數據第一次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其中不少數據在精度方面,甚至超過了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同類文獻。 例如丹尼爾·布萊德雷的爸爸康頓·布萊德雷,他在二十年前便記錄了鳥神星的軌跡。 雖然只是記錄軌跡而非準確發(fā)現,但性質上已經非常嚇人了——因為按照歷史發(fā)展,這玩意要在2005年才會被發(fā)現。 2005和1830。 從觀測設備的精度角度來說,基本上是兩個紀元了…… 由此可見,布萊德雷一家為了給自己的老祖宗翻案,到底憋了一股子啥勁兒…… 或許是被現場的氣氛觸動的緣故。 過了一會兒。 人群中居然走出了幾位數學系的學生,主動接替了那些匯報數字的數學家的工作,讓他們能夠在計算環(huán)節(jié)完全發(fā)揮自己的能力。 按照老湯的說法,其中有一位還是弗雷德里克·阿加爾·埃利斯的跟班。 看著不遠處臉色有些難看的埃斯利伯爵,徐云的心中莫名有些感慨。 這或許就是科學的魅力吧。 很多時候,它的感染力是無形的。 隨后他又想到了什么,抬起頭,環(huán)視了周圍一圈。 750年前。 他曾經和一群華夏的先賢一起,為了征服天空而晝夜不息。 750年后。 同樣是一個沒有下雪的夜晚。 徐云又與另一群歐洲的數學大家通力合作,目光越過蒼穹,望向了浩瀚的星空。 何其有幸…… 第281章 找到你了,柯南?。ㄏ拢?/br> 先前提及過。 黑白照相機技術在1839年才出現,距今不過才11年的時間而已。 因此對于絕大多數觀測記錄來說。 繪制者所處的時代雖然可以看到星體,但坐標系卻只能用rou眼判定并且記錄。 畢竟宇宙本身的尺度對于人類來說就已經很大了,手繪和rou眼又存在兩個階段的誤差。 所以這些誤差反饋在觀測記錄上,便會出偏差值與實際圖像嚴重不符的情況。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