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節(jié)
否則同樣的科技水平之下,老蘇能比歐洲人繪制出多數(shù)百顆星辰的星圖,真以為全靠運氣??? 而作為一位在星圖上花費了大量心血的求道者。 老蘇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自然也思考過另一件事: 那些天空星辰和自己腳下的大地,到底是個什么模樣? 可惜的是。 老蘇的那架望遠鏡說是望遠,實際上在星空面前,幾乎起不到任何實質(zhì)性的作用。 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望遠鏡要到1608年才會由漢斯·李波爾發(fā)明,伽利略又把它改造成了天文望遠鏡,人類方才真正看清頭頂星辰的模樣。 在那之前。 哪怕是老蘇這種不世出的天才,rou眼能見到的圓形星球,也只有月亮和太陽罷了。 畢竟他特殊的是腦子,而不是肌體產(chǎn)生的變異。 但眼下隨著徐云所舉的帆船例子的出現(xiàn),老蘇這才恍然發(fā)覺…… 原來真相,竟然一度離自己如此接近! 同時。 或許是受到了徐云這番話的啟發(fā)。 老蘇的腦海中又想起了一個記憶片段: 十多年前,他曾經(jīng)去過一趟古豐州的鳳城,也就是后世粵省人最愛的食材的省會。 期間某日的入夜時分,他在庭院中納涼,并且一如往常的抬起頭仰望星空。 沒過多久。 他便按照自己積累下的習(xí)慣與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了北方那顆亙古不動的紫微星。 不過看著看著。 老蘇的心中忽然產(chǎn)生了一股怪異的感覺: 他在鳳城所見的紫微星,高度上似乎比汴京所見的低一點…… 不過當時老蘇并未多想: 他只是以為自己舟車勞頓有些疲乏,判斷力上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便回屋內(nèi)睡覺去了。 畢竟那個降低的距離差值不算很明顯,微微弱弱,幾近于無。 若非因為他經(jīng)常仰望星河,多半連那種古怪的感覺都不會產(chǎn)生。 但眼下若是按徐云所解釋的那樣,整片大地是個圓形的話…… 那么這個高度的問題便可以解釋的開了: 因為大地是個圓形,紫微星又在極北處。 因此越往北走,紫微星越高,越往南走,紫微星便會…… 越低! 沒錯。 看到這兒。 想必很多同學(xué)已經(jīng)猜到了紫微星的身份。 它便是后世所說的北極星,勾陳一! 不過老蘇不知道的是。 他眼中所謂亙古不變的北極星,其實并不是固定的某顆星,只是一個固定的稱號罷了。 好比皇帝的寶座,可以換不同的人來坐一樣,今天你明天他,崇禎樹上笑哈哈。 目前咱們口中很具華夏浪漫的北極星勾陳一,在國際上稱之為小熊座alpha。 實際上它離北天極還有約30角分的距離,大概是一個月亮那么遠。 眾所周知。 由于歲差原因,地球的自轉(zhuǎn)軸在天球上的指向一直在變化。 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顆星球來到那個位置。 比如從公元前12000年一直活到現(xiàn)在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 那時候的北極星不是勾陳一,而是織女星。 公元前3000年的北極星則是天龍座α,也就是右樞。 它是一顆暗淡的四等星,在天空中非常不起眼——作為對比,勾陳一是2等星,而織女星是0等星。 等到了公元4000年,北極星將會變成仙王座γ。 從理論角度來看,目前地球上可能只有三位長跑運動員有機會活到那時候。 順帶一提。 南極在天球上也是變化的。 比如現(xiàn)在,咱們的南極點附近沒有亮星。 但到了公元8000年的時候,將會有一顆明亮的南極星出現(xiàn)——船底座i,也就是海石二,這貨也是一顆2等星。 到了公元9000年,南極星將是更加明亮的船帆座δ,也就是天社三。 不過此時的老蘇并不知曉這種奧秘,他的心中只有另一個問題。 “小王,你所舉的例子雖然看似可以解釋地圓之說,但……終究還是比不上親眼所見……” 只見他死死的盯著徐云,雙拳不由緊緊握起: “所以……你可有辦法……讓老夫等人親眼見到星辰的模樣?” 徐云看了他一眼,點點頭: “有?!?/br> 噗通—— 老蘇的心臟頓時重重一抽,眼睛瞪得滾圓,下意識脫口而出: “什么辦法?”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那該如何制備?” 聽到老蘇這番話,徐云很是無辜的朝他一攤手: “小人不知?!?/br> “你不知道?” 老蘇的聲音驟然拔高了幾分,表情帶著強烈的疑惑: “你怎會不知道?” 徐云聞言,用一種很疑惑的目光掃了眼老蘇,無辜的一攤手: “老爺,您該不會以為小人無所不知吧?” 老蘇頓時一呆。 眼見自己的話術(shù)似乎起到了某種效果,徐云便繼續(xù)道: “老爺,小人只在風(fēng)靈月影宗的書冊上看到過這種工具,原理倒是勉強能夠記得。 但想要制備可以看清星辰的天文望遠鏡,以及之前提及過的顯微鏡,有個問題必須要先解決?!?/br> “什么問題?” 徐云眼中閃過一絲莫名的光彩,說道: “數(shù)學(xué)計算?!?/br> …… 第134章 呼叫外援 在后世的天文界,天文望遠鏡的種類有很多。 根據(jù)技術(shù)原理,可以分很多型號: 比如反射式望遠鏡、折射式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等。 伽利略所做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的天文望遠鏡,便是一臺很標準的折射式望遠鏡。 現(xiàn)代的哈勃望遠鏡也是折射式望遠鏡,不過其直徑已經(jīng)達到整塊光學(xué)鏡的人類制造極限。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等則是反射式望遠鏡。 至于射電望遠鏡拿…… 這就比較少見了。 比如咱們本土山區(qū)里的那個天眼就是射電望遠鏡,門票才五十塊錢。 至于徐云所說的天文望遠鏡指的自然是反射式望遠鏡,也是后世手搓最多的一種望遠鏡。 但無論這個手搓過程多簡單,其中有個環(huán)節(jié)是無法避免的: 也就是數(shù)據(jù)的計算。 小到最基礎(chǔ)的成像焦點。 中到大氣擾動帶來的影響。 大到通過軸向球差曲線進行人rou優(yōu)化。 幾乎每個過程,都必須要用到數(shù)學(xué)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