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02節(jié)
黃子澄哀嘆一聲,說道:“當下內(nèi)庫雖存留一些銀兩,可又如何能支撐起如此耗費?你應該知道,前日龍江船廠要造船,購置花銷之大,讓人心疼,皇上以靖海為由,讓戶部支給船廠一百三十萬兩,為保邊疆重鎮(zhèn)冬日無憂,戶部又抽出了五十萬兩從各地采買煤炭,運往北地?!?/br> “寧波、紹興、臺州等地又要整修工事,加強沿海布防,福建那邊也要求追加銀兩,以整頓軍隊,強化衛(wèi)所……如此種種,戶部如何能支撐的???皇上想要修路,戶部沒錢!” 鄭賜看著發(fā)怒的黃子澄,不由笑了起來。 現(xiàn)在好了,沒工部的事了。 皇上修路,肯定繞不過去戶部,戶部這邊不給錢,路就沒辦法修起來,到時候皇上發(fā)怒,與工部沒有任何關(guān)系。 到了內(nèi)閣,還沒等黃子澄、鄭賜說話,解縉與張紞便走了過來,解縉擺了擺手,道:“必是為修路之事而來吧?” 黃子澄與鄭賜點頭稱是。 張紞整理了下衣襟,說道:“皇上料定你二人看到文書后會來內(nèi)閣,便讓我們在這里等候,然后一起去正陽門外。” 黃子澄有些疑惑,問道:“皇上在正陽門外?” 解縉走了過來,帶著幾分笑意說道:“沒錯,兩位尚書大人,還請去換一套便服?!?/br> 正陽門外。 朱允炆正指揮著人配比混凝土,不遠處便是正陽街大道,直通南方。 正陽街大道的寬度雖然比不上秦朝“寬五十步”那么夸張,但還是有三十多步,堪比后世八車道高速規(guī)模。 而在正陽街大道中,有那么十五步道路,已鋪就了混凝土路,只不過在其上面鋪著草席子,周圍還設(shè)了圍欄,不讓人進入。 沒有純機械攪拌機,朱允炆便設(shè)計了一類簡易的搖動式攪拌機,攪拌機內(nèi)部很簡單,就兩個澆筑的特殊鐵棍子,類似于“米”字型,一根長鐵棍穿過鐵倉內(nèi)部,端部在外,通過搖動鐵棍把手,促使中間的“米”字型鐵棍轉(zhuǎn)動,從而完成攪拌。 考慮到倉內(nèi)混凝土若是太多,兩三個人根本搖不動,若是太少,又跟不上進度,混凝土這東西又矯情,一次澆筑一次成型最好,斷斷續(xù)續(xù)地來,太影響質(zhì)量。 不得已,朱允炆改進了工藝,將三腳架、滑輪、配重設(shè)計了出來。 在鐵棍一端增加了配重,通過配重自重向下滑落的力驅(qū)轉(zhuǎn)鐵棍,而在配重落地之后,則利用滑輪輕松提起配重,整個過程中只需要安排兩個人,一個負責提起配重,一個負責調(diào)整配重,同時將繩子重新纏繞好…… 雖然這種方式比較費繩子,還需在配重下面挖一個大坑,以增加一次驅(qū)轉(zhuǎn)的次數(shù),但畢竟解決了基本的作業(yè)效率問題,只要增加攪拌機數(shù)量,便可以保證供應穩(wěn)定。 朱允炆給匠人囑托著標準,時不時查看下混凝土攪拌狀況,見差不多了,便安排人準備施工,一個個麻袋平鋪在地上,王九打開攪拌機后倉門,用鐵鍬鏟出混凝土至麻袋上,有兩人抬著麻袋便走向施工道路。 按照后世施工標準,混凝土道路需要分三層,最下側(cè)是墊層,主要是隔水、排水,同時承載上層力,中間一層為基層,是承載負荷的主要層,最上一層是面層,主要是混凝土。 考慮到官道本身就存在著墊層與基層,朱允炆的混凝土道路施工,其實就是負責面層施工。在沒有官道或官道破損的地方,才需要重新布置墊層與基層。 “厚度不夠,再加混凝土?!?/br> 李老三看著路邊立著的木棍喊道。 木棍高一尺,混凝土施工厚度是八寸,而這就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來鋪,在鋪到八寸高度之后,會有匠人拿著木板去抹平,讓整個路面變得光滑。 朱允炆盤算著施工進度,按照當下五個攪拌機的供應來計,十五步寬的道路一天鋪就三丈,等后續(xù)攪拌機數(shù)量增加,再考慮句容一地的水泥供應量,最多能夠五段施工。 一天十五丈,就按五十米算,一千五百里路,想要修成,至少也得四十年。 估計等自己死了,也沒機會看到南京到北平的混凝土路了。 想要縮短工期,最大的問題不是人,也不是錢,而是水泥,句容只是一個縣城,雖然那里水泥質(zhì)量高,儲量足,但畢竟動用人手有限,無法支撐大規(guī)模的基建工程。 木桶理論,決定水多少的不在于長處,而在于短處。 解決不了水泥供應,那自己雄心勃勃的基建事業(yè)就無從談起。 朱允炆正盤算著需要擴大多少水泥供應量,才能支撐自己搞個三線建設(shè),將去北平的路也一并修了,身后傳來了腳步聲。 解縉、張紞、黃子澄、鄭賜等人走了過來,看著熱火朝天的工地,都有些意外,這里并沒有多少匠工,仔細數(shù)數(shù),也不過八十余人。 “這修的什么路?” 黃子澄走到施工地邊緣仔細看著,路面倒是很平整,只不過這還帶著水,一看就走不得人,這樣的路,修來有何用? 鄭賜想要踩一腳試試,卻被一旁匠人阻止:“這些路還不能踩,會壞掉的,沒看到有欄桿……” 堂堂工部尚書,就這樣被人訓了一頓。 朱允炆一臉笑意地走了過來,說道:“鄭尚書也不要怪他們,這路想要上人,至少也得等上兩日,此時上去可是會損壞道路的?!?/br> 鄭賜尷尬地笑了笑,道:“臣從未見過如此古怪之路,一時興起……” 黃子澄左右看了看,對朱允炆直言道:“皇上,臣此來是想說這道路修不得,一側(cè)官道并無破損,為何還要勞民傷財,大興這種道路?戶部之財,取自百姓,也應用之百姓,而不是無端浪費?!?/br> 朱允炆搖了搖頭,道:“黃尚書依舊是鐵骨錚錚,直言善諫。這混凝土道路修還是不修,朕不做最終決斷,便交給戶部如何?” 黃子澄有些錯愕,原以為皇上鐵了心要修混凝土路,自己進言反駁,必冒犯天顏,說不定官位不保,可現(xiàn)在,皇上竟說將修建與否的權(quán)利,交給戶部? 解縉沒有說什么,只是看有人拿草席子蓋住了混凝土路,不由想起什么,側(cè)身看去,不遠處那一截路,應該遮蓋了有些時間了。 “皇上此言當真?” 黃子澄肅然問道。 “君無戲言?!?/br> 朱允炆自信地看著黃子澄,指了指不遠處的草席,道:“混凝土路耗費不小,朕是清楚的,可為什么朕要主張修這種道路,愛卿可清楚?” 黃子澄、鄭賜紛紛搖頭。 黃子澄的出發(fā)點是:戶部沒錢給皇上修路玩。 鄭賜的出發(fā)點是:工部沒人給皇上修路玩。 至于為什么修路,兩人從未思考過,只下意識地認為,路嘛,不就是走車馬人的?能有什么區(qū)別? 第二百四十一章 五年基建計劃 路與路,是不同的。 朱允炆招手,對走過來的顧三審問道:“可都準備妥當了?” 顧三審肅然道:“已準備妥當?!?/br> 朱允炆微微點頭,側(cè)身對黃子澄、鄭賜、解縉等人說道:“既如此,那就看看朕為什么要修混凝土路吧?!?/br> 幾個民夫上前,將最初一段混凝土道路上的草席子取了下來,打掃了一番,顯露出了清潔的路面。 黃子澄、鄭賜等人隨朱允炆走上了混凝土路面,鄭賜用力踩了踩,驚訝地說道:“這路面好平整,竟沒有半點坑洼?!?/br> 黃子澄彎身,用手觸摸著路面,贊同道:“確實整潔,甚至有些光滑。不過……” 只憑著光滑、平整,是不可能說服戶部撥款混凝土道路。 朱允炆也沒有說什么,只是對顧三審點了點頭,顧三審便安排人將取來的水向混凝土路面上潑,黃子澄、鄭賜等人不得不退至一旁。 水順著力道,流淌向另一側(cè)土路之上,土路逐漸出現(xiàn)了水汪,道路也變得泥濘起來,反觀混凝土路,除了濕潤一點之外,并沒有任何變化,甚至都沒有積留多少水。 “皇上,這路面中間偏高嗎?” 解縉見潑的水都向兩側(cè)流去,中間幾無積水,不由問道。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道:“很小的坡度,走在上面不會察知。黃尚書,左右對比一番,你認為如何?” 黃子澄對比著土路與混凝土路,優(yōu)劣一看便知,只是黃子澄依舊搖頭道;“皇上,雖然官道遇雨時會有些難走,但耗費如此巨大,修筑這混凝土路,臣依舊認為不妥。” 朱允炆看著黃子澄,嘆了一口氣,道:“看來愛卿是不想出這筆錢了,也罷,顧三審。” 顧三審了然,安排人通知下去。 黃子澄、鄭賜等人轉(zhuǎn)身看去,只見不遠處出現(xiàn)了四十重騎兵,披掛齊備,氣勢渾雄地走了過來。 二十重騎兵走泥濘之路,時不時馬匹會彎下馬腿,若不是騎兵馭術(shù)精良,加上速度偏慢,說不得馬匹便會摔倒。 而另外二十重騎兵踏在混凝土路面之上,踏踏之聲悅耳,整齊,沒有半分凌亂,若不是混凝土路尚短,說不得可以飛馬而出。 兵仗局的人推來了四門沉重的火炮,兩門火炮陷在了泥坑之中,幾個人吆喝著,用力推才走出一段路,回望一看,道路之上多了兩道深深的車轍,后續(xù)再想行人或走火炮,更為困難。 而反觀混凝土路,火炮運走輕松,走過之后,甚至連一個痕跡都沒有留下。 黃子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雖只是領(lǐng)戶部,但也清楚道路通暢的重要性。 朝廷政令通達需要道路,驛使傳報需要道路,民眾與商人需要道路,軍隊調(diào)動也需要道路! 而無論是官道還是地方道路,皆是泥土路,一遇雨天、雪天,道路便不再通暢,政令難傳,驛使難行,民商難行,軍隊更難調(diào)動。 這混凝土路,改變的不止是一條路,還有朝廷對地方的管控力,對地方的管制力,若地方有問題,朝廷憑借如此便利之道,在最短時間內(nèi)進行管控,無論是政令,還是軍隊調(diào)動,都不會因為天氣而拖延。 解縉、鄭賜等人看著黃子澄,默不作聲,他們也看明白了,這混凝土路成本是高,但作用不容忽視,從大局來看,這筆投入絕對值得。 黃子澄看向朱允炆,行禮道:“臣只問一句,這混凝土道路可用多少年?” 朱允炆知道黃子澄已有了選擇,便認真回道:“按照朕的估算,三十年沒問題,若認真維護、修補,五十年還是可以堅持?!?/br> 大明的混凝土路,絕沒有超載的可能,最重不過是馬匹拉點貨,偶爾跑跑重騎兵、運轉(zhuǎn)下火炮,在這么理想的狀態(tài)下,混凝土路外力損傷的可能微乎可微。 用個幾十年,應該不成問題。 黃子澄聽聞朱允炆的回答,肅然道:“混凝土路當大行其道,戶部愿每年拿出百萬銀兩,以資新路?!?/br> 朱允炆嘴角含笑,道:“黃愛卿,朕修路,可不止是為了修路?!?/br> “臣知曉,皇上還考慮了運兵問題?!?/br> 黃子澄回道。 朱允炆搖了搖頭,道:“事情可沒那么簡單,走吧,我們回宮,具體謀劃下?!?/br> 武英殿。 朱允炆展開了一幅大明輿圖,指了指北平方向,道:“朕真正想要打通的是這一條路線,由京師出發(fā),一路北上,經(jīng)鳳陽、徐州、開封、濟南、真定至北平。以北平為中心,向西打通大同、太原、延安、蘭州,向東打通廣寧、大寧與遼東等地?!?/br> “邊防重鎮(zhèn),皆應以混凝土道路相連,無論雨雪,皆可快速支援,以增邊防之力。尋常時,物資轉(zhuǎn)運也較為輕松,一旦遭遇固守戰(zhàn),不至糧草絕盡?!?/br> 解縉看著朱允炆雄偉的修路藍圖,不由問道:“皇上,既重北地,為何先期修筑的是京師至蘇杭兩地的道路,直接向北修筑,豈不是更為穩(wěn)妥?” 黃子澄等人也是看著朱允炆,帶著同樣的疑惑。 皇上修筑混凝土道路,似乎更看重軍事部署與邊防,既如此,那就應該集中人力物力與財力,全面向北鋪筑混凝土道路才是。 向南是蘇杭,那兩地所面臨的威脅,只是海上倭寇,可倭寇再怎么鬧騰,也不可能跑到杭州城去吧,向南修路,是不是南轅北轍了?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說道:“混凝土道路是一件新鮮之物,修筑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些問題,我們需要時間積累經(jīng)驗,也需要培養(yǎng)出更多混凝土施工人員,民間諺語云,磨刀不誤砍柴工,后續(xù)有了人手、經(jīng)驗,完全可以多點開花,各地同時動工。” “朕擬出了一個五年基建規(guī)劃,希望朝廷可以在五年時間內(nèi),完成京師至蘇杭,京師至北平的混凝土道路修筑?!?/br> “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