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热爱在线观看视频,国产成人福利资源在线,成年美女黄网色大观看全,狠狠色综合激情丁香五月,777奇米电影网99久久,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成人无码午夜成人无码免费视频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線閱讀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節(jié)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節(jié)

    眼下太平,諸將、勛貴、豪強(qiáng)、外戚等,都想發(fā)財,只靠朱元璋定下來的那點俸祿,大家早餓死了。

    對于這些人,最好的發(fā)財之路,便是吃軍餉,今天安插個下人當(dāng)兵,明天在花名冊上加上幾筆,軍餉就有了。

    朱允炆下令裁軍十萬,看似動作極大,一口氣砍掉了五分之一的軍隊,實際上并非如此。

    徐輝祖粗略估算,名義上裁軍十萬,實則裁掉軍士數(shù)量不會超出四萬人,絕不對動搖京軍根本,至于其他的六萬,不是虛報出來的空額,便是掛靠在京營里混吃混合的勛貴下人。

    對于眼下臃腫的京軍而言,裁掉幾萬老弱之人,且不說可以減輕戶部壓力,僅從軍隊方面來考量,有利于鼓舞士氣,整肅軍紀(jì),強(qiáng)化軍士整體戰(zhàn)力的。

    裁撤老弱,以青壯為骨,飲馬揮戈,縱橫馳騁,這才應(yīng)該是京軍真正的模樣!

    僅從裁軍之策窺看,朱允炆這位年輕的帝王,擁有著超凡的魄力與清醒的認(rèn)識。想著想著,徐輝祖心里突然有一種強(qiáng)烈的直覺,他覺得這位年輕的帝王,能夠帶領(lǐng)大明王朝,走向一個真正的強(qiáng)國盛世!

    裁軍是強(qiáng)軍之始,而他自己便是朱允炆的先鋒!

    這種感覺來的突然,但卻真正正正的發(fā)自徐輝祖的心底深處……

    第五章 千古忠臣方孝孺

    御史高翔揮毫潑墨,引經(jīng)據(jù)典。

    自商周至大明,洋洋散散萬言書,寫盡了精忠報國,高翔直言:“京軍乃是天下之根本,樹木之根干,不可折干而留百枝繁茂。”

    “地方坐大,則割據(jù)顯現(xiàn),禍心難掖,不利朝廷。愿以前唐刺史之亂為鑒,不行裁撤之實……”

    自裁軍消息傳出,奏折一封接一封,送入了武英殿。

    朱允炆翻看了幾本奏折,內(nèi)容大致相同,不外乎渲染裁軍不利。

    理性地來看,這些話未必全是虛言。

    洪武年間朱元璋數(shù)次北伐,打擊了北元主力,但因中原馬匹匱乏,為形成軍事優(yōu)勢,增兵便成為必然。

    加之當(dāng)時日本正處在南北朝的戰(zhàn)亂之中,不少人逃至大明沿海,成為了倭寇,為保沿海,一批衛(wèi)所建立起來,京軍規(guī)模也進(jìn)一步擴(kuò)張。

    到了朱允炆上臺,冗軍已成為了一個頑疾。

    朱允炆作出裁軍的決斷,也并非是心血來潮,而是基于對歷史與實際的判斷。

    洪武二十一年藍(lán)玉指揮的捕魚兒海之戰(zhàn),消滅了北元主力,自此之后,北元陷入衰弱期,蒙古正統(tǒng)韃靼部落只能被迫與瓦剌部落聯(lián)合,避免被明朝吃掉。

    膽戰(zhàn)心驚的北元此時已沒有了勇氣與實力南下,沿海的倭患看似嚴(yán)重,實則只是因為分散,面廣帶來的嚴(yán)重,并不存在實質(zhì)上的威脅,幾千人幾萬人進(jìn)攻東南沿海的情況并不存在。

    此時讓朱允炆真正顧忌的,只有藩王及其三護(hù)衛(wèi)。

    朱元璋老婆很多,孩子也多,導(dǎo)致朱允炆叔叔二三十個,但總的來說,真正威脅到朝廷統(tǒng)治的,只有九大塞王,即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再加一個內(nèi)地藩王之首的周王!

    從歷史記載來看,一些藩王雖然干過不法事,多少有點心理變態(tài),但總歸沒造反的心思,算不得威脅。

    真正讓朱允炆在意的,只有一個最大的隱患:

    燕王,朱棣!

    對付燕王,老弱病殘是用不上的,疲師弱旅也是不可行的。

    唯有一途:淘弱留強(qiáng),軍制革新!

    朱允炆不想走歷史的老路,正所謂:不作死,就死不那么快。

    只要自己不動手削藩,朱棣就不可能短時間蹦跶起來,有時間,慢慢謀劃就是。

    對于這些奏折,朱允炆不用查也知道,這背后一定有著武勛的影子,即將失去利益的他們,便如擺在磨盤上的豬,免不了喊幾嗓子。

    “啟稟皇上,翰林侍講方孝孺求見。”

    內(nèi)侍稟告。

    朱允炆答應(yīng)一聲,一位約莫四十歲的清瘦男子,身著九品綠色盤領(lǐng)公服走了進(jìn)來。

    這就那個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

    若不是方孝孺被朱棣所殺,恐怕后世歷史學(xué)家,必然將其歸入到李景隆之流,間諜、無能、白癡一類的帽子,肯定是少不了。

    方孝孺,年幼時便有“神童”之名,后拜在宋濂門下。

    宋濂被朱元璋稱之為“開國文臣之首”。

    按理說,方孝孺被朱元璋重視,兩次召見,應(yīng)該官運亨通。

    可朱元璋偏偏不用方孝孺,而是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兒子掛了之后,又留給了孫子,也就是現(xiàn)在的朱允炆。

    朱允炆嘆了一口氣,若真的按歷史發(fā)展,朱棣攻入京師,方孝孺將會和八百多人,一起共赴黃泉。

    說他是忠臣,沒錯,絕對沒錯!

    他面對朱棣的屠刀時,浩然正氣,自是無人可敵。

    他的信念,便是“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的士子信念。

    寧死不屈,寧死不從二主!

    只是,他的能力與他的位置,并不匹配,朱允炆在與朱棣的斗爭中失敗,他的那些“忠言”,是要負(fù)很大責(zé)任的。

    可又能怪誰?

    他只是一忠心的書生,而非是將才!

    朱允炆賜座之后,看著方孝孺,他雖面色枯黃,但雙眼卻炯炯有神,意志堅韌,說道:“方先生此來,可是為了裁軍之事?”

    “裁軍有利,臣非為裁軍,而是為文治而來?!?/br>
    方孝孺正色道。

    “哦?文治嗎?還請先生細(xì)說。”

    朱允炆饒有興趣地看著方孝孺。

    方孝孺侃侃而談,道:“臣久居偏僻之地,初至京師,蒙皇上恩賜,擔(dān)翰林侍講,見皇上敦儒修文,意在文治。而臣以為,若行文治,則應(yīng)尊“禮”而行?!?/br>
    “先生是何意?”

    朱允炆皺眉。

    方孝孺坦言道:“皇上召燕王入京,可是意在削藩?”

    朱允炆看著方孝孺,并沒有說什么。

    方孝孺作揖,道:“臣懇請皇上,萬萬不可。燕王雖是塞王之首,然其并無過失,若召至京師強(qiáng)行削藩,于禮不周。況太祖離去只是月余,皇上便對塞王動手,恐寒人心。”

    朱允炆擺了擺手,笑道:“先生多慮了,朕召燕王入京,實則是彌補(bǔ)先前之過。我朝尊仁孝之道,帝王之家若無法做到,如何表率萬民?”

    “當(dāng)真?”

    “自然,為免燕王擔(dān)憂,朕下令裁京軍十萬,以告諸王無意削藩,同時,以軍充民,開荒南山,豈不更好?”

    “吾皇圣明?!?/br>
    方孝孺驚喜跪拜。

    朱允炆打發(fā)走了方孝孺,結(jié)果齊泰、黃子澄又來了。

    兩人聽聞裁軍十萬的消息之后,更是惶恐不安,連忙上書,只不過朱允炆沒有理睬兩人的奏折。

    兩人見沒有回音,便直接到武英殿求見。

    “皇上,此時萬萬不可裁軍……”

    “還請皇上收回成命……”

    兩人你一句我一句,說得朱允炆都有些發(fā)愁了。

    到最后,沒辦法了。

    朱允炆夸贊了兩人忠心耿耿,表示絕不會影響京軍戰(zhàn)力,縱有削減,可從邊關(guān)調(diào)虎狼之士,才穩(wěn)住了兩人。

    等兩人走后,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這是右副都御史袁泰所寫,其中有一句“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dāng)舍以行?!?/br>
    這是攻擊解縉來京城奔喪的。

    也正是拜這位老兄一封奏折,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后來修撰《永樂大典》的解縉,被趕到了甘肅吃沙子。

    朱允炆嘴角露出了笑意,輕輕說道:“解縉啊,要不要給我修撰一本《建文大典》,呵呵。來人,命解縉入宮?!?/br>
    第六章 學(xué)霸解縉的奏對

    解縉之名,萬古難滅。

    這是大明少有的天才,甚至可以說,大明這艘巨輪前進(jìn)的方向,他曾經(jīng)發(fā)揮著極為關(guān)鍵的作用。

    若不是解縉一句“好圣孫”,大明天下誰來做主,恐難預(yù)料。

    朱允炆想起來解縉的“學(xué)霸”之路,不由暗暗搖頭。

    解縉,五歲背詩文,七歲寫文章,十二歲通讀《四書》、《五經(jīng)》,十八歲中解元,十九歲戊辰科進(jìn)士三甲第十名,賜同進(jìn)士,授庶吉士。

    朱元璋欣賞解縉的才華,留御前參贊機(jī)要,升翰林學(xué)士。

    十九歲,便站在了無數(shù)人仰望的高度。

    仔細(xì)想想后世,十九歲在干嘛,哦,還在讀書。

    不過少居高位也不是一件好事,缺乏社會磨練,自傲狂妄,又太過理想化的解縉,終究還是付出了代價。

    沒混兩年,官沒做大,卻得罪了不少人。

    今天指責(zé)這個御史不干事,明天說說兵部玩忽職守,后天再寫個奏疏,和大老板朱元璋較較勁。

    一來二去,解縉成了獨夫。

    在兵部尚書沈倩彈劾解縉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話,朱元璋也只好將解縉趕了出去,讓其去江西考察。

    跑出京城還蹦跶的解縉,被朱元璋勒令“閉門讀書”。

    朱元璋還對解縉的父親留下了一句“后十年來,大用未晚也”的話,就是讓解縉十年之后再來上班。

    結(jié)果朱元璋七年之后就走了,解縉明顯不愿意來一場“十年之期”,聽到消息之后,馬上以奔喪為由,跑到了京師,準(zhǔn)備東山再起。

    于是,有了現(xiàn)在的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