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8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守寡后我重生了、頂流的豪門后媽、我靠吃瓜在年代文暴富、摘花(1v1,H)、晝夜干噠噠(1V2,高 H)、驚蟄(H 弟媳 兄妹 強取)、世紀不倫(侄叔侄H,女權(quán))、融籠中的糖雀(np,1v3)、蟾宮折嬌(1v1,H)、半年后
織造局此時造出一批能往南邊走的織毯來,應(yīng)該是想往南方試試銷路。那舅舅手里頭這批貨可能就是京城頭一份了,確實值得自豪。 唐荼荼有一顆還算機靈的腦子,聽別人說完之后,她能連蒙帶猜地把道理想明白,可要問她自己要備什么京貨,她就又一問三不知了。 七百兩能備什么貨,買什么特產(chǎn),南邊缺什么?還得是能經(jīng)得住車馬顛簸、經(jīng)得住南方悶熱潮濕,能長存久放不容易壞的貨品。 太難了,唐荼荼腦門上大寫著“迷茫”二字。 “舅舅什么時候出發(fā)?”她問。 “這月二十四,查過黃歷了,那天最宜出行?!?/br> 那就是還有十天的工夫準備,唐荼荼盤算著:“行,我回家仔細想想。” 華瓊笑道:“你坐家里閉門造車,能想著什么好主意?生意哪里在家里想的?” 她話鋒一轉(zhuǎn):“你倒是運氣好,回回都能趕巧,從明兒起每天早早起來,跟娘去南市轉(zhuǎn)悠吧?!?/br> 唐荼荼問做什么去,華瓊卻笑瞇瞇不再說了,只約好了碰頭的時間地點,打發(fā)她回家了。 唐荼荼身上的燒傷沒大好,怕留宿在這里叫家里邊擔心,在華府吃過晌飯便回去了。 一聽她說這幾天要日日出門,唐夫人免不了埋怨:“傷還沒有結(jié)住口子呢,你就急著往外頭跑,傷個風淋個雨的,留一輩子疤,我看你怎么嫁人去!” 唐荼荼忙把自己脖子露給她看:“傷口結(jié)痂了,那燒傷藥可好用,沒事的。” 唐夫人埋怨雖埋怨,又怕荼荼裸著一雙傷手上街,會被路人怪異的眼光盯得難受。 脖子上能圍披帛,手上卻擋不住。她和嬤嬤商量了一番,趕忙給荼荼做了個暖手抄套袖。 這暖手抄是貴女們冬天用的,是左右各開一個口的棉筒子,天冷的時候可以將手攏在其中,塞進一個小捧爐去,暖手最好不過。 夏天太熱,沒蓄棉花,只用綢布縫了個兜子,這樣兩手揣一塊,雖然顯得滑稽,卻總比露一手瘢疤要好得多。 “謝謝母親?!碧戚陛睕]意料到她有這么細的心思,這是她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巳時,月上梢頭,唐荼荼坐在燈下,拿著一本京城名特產(chǎn)冊子,一頁一頁地翻。 爹做禮官,書房里有不少這類的書,像她手里的這本書,幾乎涵蓋了京城所有的名特產(chǎn),雕漆、京繡、內(nèi)畫壺等等,燕京八絕全齊了。 唐荼荼一樣一樣看過去,都覺得不是很合適。 一來她沒有門路,想尋到這樣的貨還得靠娘的人脈才行,自己就成了個只掏錢、什么都沒做的甩手掌柜。 再細看,雕漆不行,木雕四大名派都在南方,京城的雕漆未必能入得了南方富人的眼;京繡也是織造局和官坊造的,上頭繡有龍鳳祥云圖案,商人私販是大罪。 內(nèi)畫壺,即后世的鼻煙壺,在這會兒還是稀罕把件,能入得了眼的都是大家名作,她花七百兩買幾個巴掌大的小瓶子,意義不大。 再別的特產(chǎn),就是些特色小吃、小玩意了。 唐荼荼把這本書一頁一頁翻完,手邊的宵夜吃了個干凈,她也沒想出合適的京貨:新奇的、南邊沒有的、方便攜帶的貨品,到底有什么?。?/br> 娘說得沒錯,埋頭在家里苦想,果然是想不出來的。唐荼荼合上書,就要洗漱睡覺了。 此時,外屋窗戶上卻有響動,有人在窗上“篤篤”敲了兩聲,帶起一陣細碎的鈴鐺響。 唐荼荼扭頭望去。 這串鈴鐺,是她專門掛內(nèi)窗上的。知道二殿下一直派眼線盯著她,唐荼荼總有點放心不下:萬一影衛(wèi)是個色胚,夜里偷窺呢,萬一影衛(wèi)趁她睡著,進她屋子呢。 這串鈴鐺掛上去一個多月了,卻還是頭回響。 “什么事兒!”她心里有了數(shù),不問是誰,只問什么事兒。 外邊沒人應(yīng),窗紙上也瞧不見影子。 唐荼荼皺著眉靠近,把那扇窗戶打開,只見窗子木銷上系著一個小布袋,兩手能捧住的大小,看不出裝的是什么。 唐荼荼探出腦袋左右望了望,一個人影也沒瞧見。 她又提聲道:“我要睡了,今晚別再來了!” 四周沒人應(yīng)答。 唐荼荼不太愉快地把窗戶和簾子都合得嚴嚴實實的,把布袋拿回屋里看。 袋子里頭裝的是三只小玉瓶,怕她腦子不好使似的,寫明了是“煥膚膏”,還特地附了張紙,寫“五天后開始用”,用法也附在后邊。 五天后,燒傷膏就用滿十日了,是二殿下說要給她送藥的日子。 每只玉瓶一指高,都以塞子封著口,唐荼荼沒拆開。藥瓶底下還墊著一沓布料,唐荼荼細瞧了一眼,眉眼立馬耷拉下來。 這是一沓疊得整整齊齊的蠶絲手套。 這是什么意思?怕她傷著手不好看么? 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大心機家的東西收不得。唐荼荼心忖,這藥收了也就收了,不能跟自己的身體過不去,手套就算了,有母親做的手抄足夠用了。 這一沓手套,她打算全放床底下去,正要整理打包,手心碰到那一沓手套的瞬間,唐荼荼動作停了停。 做工好像……挺精細的哈? 好像……比母親的手抄方便哈? 她“拿人手軟”的氣節(jié)矮了半拉,左右沒人看見,唐荼荼試著戴了戴。 手套不大不小,正貼合她的手,蠶絲冰涼涼的,還舒服透氣。外邊瞧不出走線,縫線也不掩在手套里邊硌手,而是全隱在了指縫間,兼顧了好看和舒適。 前腳還覺得母親心細,這會兒,母親的心細竟比不過他了。 哼,又是打一巴掌給顆棗的套路。 唐荼荼心情復雜,留了一副手套在桌上,剩下的通通塞進衣箱里去了。 怕母親多心,次日唐荼荼出門的時候,還多了個心眼,手套戴里邊,手抄罩外邊。 唐夫人心里暖融融地送她出了門,檐上貓著的影衛(wèi)一扭頭就去稟報二殿下了。 晏少昰剛下朝,握韁的手緊了緊,一鞭子抽在馬臀上往刑部去了,留下一句。 “她不戴,就不用再送了?!?/br> 京城百姓常掛在嘴邊的話,有一句“東貴,西富,南撲闖”,這個南說的是城南,尤其是南市,財運到的時候,在南市上閉著眼睛都能撿著錢的。 “閉著眼睛撿錢”是玩笑話,南市上商路多卻是真的。 南市與東西市不同,不是固定的常市,樣式有點像趕集,是每個月固定十五號開放的,每次時長五天。 時下坊市界限漸漸模糊,南市連塊專門的地方都沒有,所有的攤位都招搖地支在京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上。 朱雀大街寬三十丈,每當南市開市,道兩旁的攤位竟能擺開二十丈寬,只留中間十丈做車馬道。這個每月中旬冒出來的市場,會從南城墻正中間的明德門腳下,一直延伸到開明坊,經(jīng)行千米有余,是為“南市”。 而今日,恰恰好地就是十五了。 整條街上熱鬧非凡,比初九太后正誕日那天也不遑多讓了,放眼望去,全是挨挨擠擠的人腦袋。 往來行走的都是大富商,土老財們腰挎金絲褡褳,掛一柄金鑲玉或景泰藍的衣帶鉤,脖子上墜一串珍珠鏈子,倆手還要各戴個大扳指;雅商大多穿直裰,腦袋上戴一頂小圓帽,手里一把折扇,十分得有辨識度。 各種各樣的服色逾制,在這條街上都能看著,官家睜只眼閉只眼,放任商業(yè)大行其道,只每年兩次收商稅的時候狠狠剁兩刀,叫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商人縮緊脖子。 唐荼荼掛起車簾子一路張望,她實在喜歡這種自由的氛圍。 東市富麗堂皇,陽春白雪,也常有店大欺客的事兒;西市又是小販散漫、攤位侵街,太雜亂了。 像南市這樣,攤位清爽整齊地擺在道路兩旁的,挺招人好感。 劉大劉二去停馬車了,華瓊領(lǐng)著荼荼一路走,一路給閨女灌知識。 她道:“如今,商界以幫、行、會為主。跑商的叫商幫,同類的店鋪聯(lián)合叫商行,比如米面糧行、句家老爺牽頭的瓷器商行等等。” “此外還有商會——京城這樣四方來朝的大都市,南北客商多,異域商人也多,本地的豪商是要抱團的,人多勢眾力量大,才能防住外地商人尋釁滋事?!?/br> “所謂‘南市’,就是每個月的京商大集|會,每年五月到七月又是跑商最旺的月份——春夏出門跑商的,帶著天南海北的貨物回來了;立秋后南下跑商的,這時就要準備走了?!?/br> “所以這時節(jié),東西南北最時興的貨物,都會在這個市場上出現(xiàn)?!?/br> 唐荼荼一路左看右看,還沒看出名堂,被前邊驟然炸響的鞭炮聲炸得一激靈。 撲面的煙塵中,十幾條紅鞭炮噼里啪啦甩著花兒,鑼鼓聲也震耳欲聾地敲起來。 人群中轟然叫好,如分潮般往道路兩旁退去,兩個披紅掛綠的舞龍舞獅隊從南邊奔來。 唐荼荼被人堆擠得挨了兩腳踩,傻了眼:“這是在做什么?。俊?/br> 華瓊最愛看閨女的傻樣子,聞言哈哈一笑:“抬頭看!” 唐荼荼仰頭往高處望,只見隨著鞭炮聲,花樓頂上垂下來兩條二尺寬的大紅旌,上頭洋洋灑灑寫著一副對聯(lián)。 ——東購西銷南裝北運,普天之下遍地商機。 ——隆通四海五服兄弟,福臨寶地莫傷和氣。 中間四字橫批,更是張牙舞爪,似要化龍而飛。 ——京貨大賞。 第80章 鞭炮噼里啪啦炸了三響,舞龍舞獅班子散盡后,人群不那么擠了,將將能走開道兒。 唐荼荼這才知道剛才滿街的攤位都不算什么,那些都是小販,大商行這會兒才陸續(xù)開始上貨。 城南這座明德門,是京城唯一一道允許外地百姓和番邦人進入的內(nèi)城門,守備極嚴,尤其嚴查番邦異域人,來京城游玩、暫住、經(jīng)商的番邦人只允許在城南落腳,防止里邊有探子窺伺中城的機要衙門和皇宮。 京城這道門戶排場極大,朱雀大街上,左右各有一排戲臺瓦舍,平時胡姬和各地來賣藝的草臺班子在上頭演百戲,每逢京商集|會的時候,百戲班子就騰出了地方,兩排戲臺成了京商京貨的展臺。 華家的展臺在南市的中端位置,不算前,倒也不靠后,在一群張燈結(jié)彩的展臺中并不起眼,單調(diào)樸素,跟西市那兩條街的風格一樣。 唐荼荼看見好幾個熟面孔,劉大劉二也都在,她往那邊抬腳,有心看看姥爺家都上了什么貨。 華瓊卻拉著她徑直走過去了,意興索然道:“你兩個舅母都在那兒,我可不想過去,她倆呀,一逮住你嘮起嗑來就沒完沒了了,咱們先逛吧?!?/br> 娘和她兩個嫂嫂有齟齬,這事兒唐荼荼記得清楚,從那邊收回了視線。 占住戲臺的都是大商行,東西市上好幾家眼熟的店面都在,高高掛著招牌旌,句家瓷器行也占了一座戲臺。 他家瓷器不以淡雅素凈為長,反其道而行之,是以濃墨重彩的釉上彩、畫琺瑯為主的,厚重艷麗,將色彩美學用到了極致,一眼就能攫住人視線。 再往城門方向走,是金茂糧行,還有昌連糧行,兩家打擂似的齊頭排在一起,卻空著戲臺不上貨,擺出來的糧食不夠裝滿兩車。 華瓊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思,一路走過各家展臺,都要給她講一講這家的由來。 “那位蓄著美髯的,是金茂糧行的二爺,荼荼你要記住這兩家,京城米糧十有七八是出自他們兩家,剩下二三成,才是咱們本地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