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書迷正在閱讀:修無情道后我飛升了、妖怪食堂、出關(guān)后我被迫飛升宇宙、全班穿書,養(yǎng)崽求生、師尊變了怎么辦(重生)、穿成一個老男人[女穿男]、九十年代嬌媳婦、喜歡藏不住、被太子嬌藏后、沙雕影帝覺醒了(穿越)
——你是不是也覺得,我做不到? 尹勛的目光停頓在這個質(zhì)問上。 “不。” 他生硬地給出了否定。 但是那抿起的薄唇,和微微調(diào)整的坐姿,卻暴露了他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氣氛如同凝固了一般,有些僵持不下的意味。 黎緋自從在這里坐下之后,目光便盡量避免幾案上的文件,唯恐觸及什么商業(yè)機密,只落座時的隨便一瞥,就看見了好幾個“merger”(并購)、“acquisition”(收購)的字樣。 還真是“天涼王破”的霸總啊。她嘆氣。 此時氣氛僵.硬,少女如坐針氈,想著該如何說服眼前的男人,視線發(fā)散之后,一本薄薄的書便映入眼簾。 描金的“my way”以及封面上絕代佳人的油畫肖像,一同闖入她的視野, 黎緋下意識去拿起,卻發(fā)現(xiàn)在英文原版的《my way》下面,還壓著一本中文版的《無遠弗屆》。 除了譯名之外,這同樣的詩集,還有一個更為明顯的區(qū)別。 英文原版的《my way》封面,畫著弗吉尼亞的肖像,這一幅畫作同這本詩集一樣傳奇。 《my way》收錄的是戰(zhàn)爭年代散佚的詩篇,而這幅震驚世人的畫作,出土于同一年。 在詩人的身份之外,弗吉尼亞作為畫家、雕塑家的身份以及藝術(shù)成就同樣杰出,但這幅畫像卻不是出自她的筆下。 她是個女人,她很美,她是個畫家,但一生都沒有創(chuàng)作一幅自畫像。 與她同一時代的畫家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她的畫,后世的人們才得以窺見那美麗的容顏。 在多個世紀以來,關(guān)于弗吉尼亞的美貌的聲名,曾經(jīng)一度超越她的才華。直到近現(xiàn)代,人們關(guān)于她藝術(shù)成就的探討才逐漸置于對于美貌的贊譽之上。同時也一直有言論稱,那些畫家在畫弗吉尼亞時,戴了才華的濾鏡,下筆之時加了修飾與美化。 直到那年這幅畫像的問世。 它不是出自同一時期任何一個知名畫家之手,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因為畫像的作者是,弗吉尼亞的政.敵。他親手裁決了弗吉尼亞的罪名,將她驅(qū)逐,將她流放,卻又在夜深人靜時,偷偷畫下她。 他對她的裁決義正嚴詞,而他筆下的她,也比任何一個專業(yè)的畫家來得美麗動人。 弗吉尼亞因為藝術(shù)作品流芳百世,而那位政.客,則作為有名的軍事家、謀略家名垂青史,兩方都有專門的學術(shù)研究者,但從未有人將他們聯(lián)系到一起,除了那封裁決書。 因為輿論的嘩然,因為和詩作同一年出土,因為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勾連,所以英文原版的《my way》出版時,封面使用了這幅畫像。 但是黎緋當初參與了中文版的引進翻譯。 在她和李昂的據(jù)理力爭之下,中文版沒有使用同樣的封面,而是用了那一年弗吉尼亞誕辰墓前恰好盛放的玫瑰。 “你們不能這樣對她?!?/br> 黎緋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她對一屋子的研究弗吉尼亞的學者說道。 “你們明明知道那個人,是她的敵人,”那位軍事家是著名的主戰(zhàn)派,弗吉尼亞則一生反戰(zhàn)倡導和平,“他甚至驅(qū)逐、流放了她……你們怎么能夠用他的畫,作為她的詩集封面?” 她給出了合理的理由,最終也取得了滿意的結(jié)果。 但其實黎緋是不滿意的。 不滿意人們的目光,過了這么多個世紀之后,在看一位跨時代的藝術(shù)家時,依然停留在她的臉上。 她承認美麗本身具有價值,但是難道弗吉尼亞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價值,不比她的美貌更加重大么。 ——明晚的二公不需要推遲,因為我可以完成二公的表演。 黎緋的手指滑過兩本截然不同的封面,忽而抬起頭,冷靜地向男人用手語表達自我。 尹勛看懂了,卻是皺眉。 “不,你的身體狀況……” ——我可以。 黎緋態(tài)度堅定。 她的身體,她再清楚不過,只是稍稍有些乏力而已,到了明晚肯定能恢復狀態(tài),完成舞臺。 唯一的擔心,不過是這些皮膚上的疹子。 但是……它們到底有什么影響呢? 它不會妨礙到她的起舞,她依然能夠完成黑天鵝三十二轉(zhuǎn)。 她覺得它微不足道。 可是黎緋醒來時,系統(tǒng)卻也出聲催促她,讓她趕緊去照一照鏡子,看看那些紅疹有沒有影響到她的臉。 她沒有照做。 她不在乎。 可是很多人在乎。 ——你和他們一樣,都只能看得見臉嗎? 少女指著詩集的封面,問道。 很難形容尹勛此刻臉上的神情,很難形容黎緋此刻的心情。 她其實是有點失望的。 但她有足夠的自信她可以。 完成舞蹈,完成……“誘.惑”。 因為她的舞蹈,她的舞臺,足以令只關(guān)注臉蛋漂亮的觀眾,也能夠?qū)⑺麄兊哪抗廪D(zhuǎn)移到舞蹈本身,黎緋在最初處理這個命題時,就將答案的重心放在了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本身,而不是表演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