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宋案重審、生逢宋代、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一路向北
4.見我的文章Themes for a Social History of War ExperiendCollaboration, in The Politics of Retribution in Europe: World War II and Its Aftermath,ed.Istvan Deaacute;k,Jan T.Gross,and Tony Judt(Prion: Prion Uy Press,2000),pp.23ndash;32。 5.Istvan Deaacute;k,Introdu, in Deaacute;k,Gross,and Judt,The Politics ofRetribution in Europe,p.4. 6.Heda Margolius Kovaly,Under a Cruel Star: A Life in Prague,1941ndash;1968(NewYork: Holmes and Meier,1997),p.45. 7.想要了解關于相關主題的一般討論,參見我的著作 Polish Societyunder German OccupationGeneralgouver,1939ndash;1944(Prion: PrionUy Press,1979)。 8.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New York: biaUy Press,1982). 9.在此前的一部研究著作中,我已質(zhì)疑過在波蘭史學中對這個主題的普遍的刻板印象,參見 Upiorna dekada.Trzy eseje o stereotypaa temat?ydoacute;w,Polakoacute;w,Niemcoacute;w,i komunistoacute;w(Cracow: Uas,1998)。本書有英譯刪節(jié)版:A Tangled Web: fronting Stereotypes ing the Relatioween Poles,Germans,Jews,and unists, in Deaacute;k,Gross,and Judt,ThePolitics of Retribution in Europe,pp.74ndash;129。因此,在此我只言簡意賅地提幾個要點,以引導讀者理解,接下去的敘述,是為了對這種傳統(tǒng)觀點引發(fā)的疑問做出回應。 10.敲詐者(szmalik)是波蘭語中一個非常明確的咒罵之詞。它尤其指涉那些在二戰(zhàn)時期的德?lián)ㄌm,以敲詐勒索試圖逃往雅利安地區(qū)的猶太人為專職的人。這種出逃在當時是會被德軍當局判處死刑的罪行。szmalik這個詞本身來自szmalec,字面意思是豬油,但在口語中也用作現(xiàn)金、戰(zhàn)利品之意。 11.我在 Upiorna dekada 一書中對在這一問題上的普遍立場和觀點做了批判分析。 12.在此我指的研究是 Raul Hilberg,Perpetrators,Victims,Bystanders: TheJewish Catastrophe,19331945(New York: Aaron Asher Books,1992)。當然,其中的區(qū)別,長久以來在大屠殺研究中都有明確的呈現(xiàn)。然而,希爾伯格(Hilberg)用心良苦地讓我們?nèi)プ⒁獯笸罋l(fā)生的情境(situationaltext)。引號里的這句話引自奧默巴托夫(Omer Bartov)給他最近為重寫歷史書系編輯的一冊書所寫的導言:The Holocaust:ins,Implementation,Aftermath(London: Routledge,2000),p.8。 事件梗概 1.這份日期為1949年1月24日的報告目前與其他控制調(diào)查檔案一起,藏于位于比亞韋斯托克的國家安全部(Wydzia? Ewidencji iArchiwum Delegatury Urz?du Oy Państwa,后稱為 UOP)檔案室內(nèi)的沃姆扎公共安全辦公室(Urzad Bezpieczeństubliego w ?om?y)中。我們從中還得知,除了在耶德瓦布內(nèi)被捕的15人,還有7人未被拘捕,因為他們藏身于未知地點。 2.這個表述轉(zhuǎn)引自一部先鋒性的研究著作:Christopher Browning,Ordinary Men: Reserve Battalion101and the Final Solution in Poland(New York:Harper and Collins,1992). 3.從一份油印刊物 G?os Jedwabnego 的1986年6月號刊上,我們得知,1949年,該鎮(zhèn)與卡耶塔諾沃(Kajetanowo)、考薩基(Kossaki)、比茨基(Biczki)三鎮(zhèn)郊區(qū)的總居民數(shù)共2150人。 4.我在本書中引用了兩起庭審案件的檔案,這些檔案都由危害波蘭國家犯罪行為調(diào)查主委會(G?oacute;wna Komisja Badania Zbrodni PrzeciwkoNarodowi Polskiemu,此后稱為MC)的檔案室保管。該機構在2000年并入了新建立的國家記憶研究所(Instytut Pami?arodowej)。貝萊斯瓦夫拉莫托夫斯基案的資料被歸檔于編號為 SO?123的目錄下;約瑟夫索布塔案1953年審理,也與耶德瓦布內(nèi)猶太大屠殺相關的資料被歸檔于編號為 SWB145的目錄下。在這些檔案中,是一頁接一頁的工作表(而非像書籍內(nèi)頁那樣的左右紙頁),都是人工編號的。這里引用的句子來自 MC,SO?123,p.3(在之后的注釋中,我會用123/3來表示同一資料來源)。 我要向安杰伊帕茨考夫斯基(Andrzej Paczkowski)教授致謝,在主委會并入新近(1999)建立的國家記憶研究所之前整理打包之際,是他讓我有機會進入他們的檔案室。我還要感謝他和他在華沙的波蘭科學院政治學院(ISP PAN)的現(xiàn)代后期(Najnowszej)波蘭歷史實驗室的同僚,感謝他們讓我有機會展示和討論我在研究中的初期發(fā)現(xiàn)。 5.在一份名為關于案件調(diào)查起始的報告(Meldunek o wszcz?ciurozpraia sprawy)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下面這些信息,在紅字發(fā)起調(diào)查的歷史(historia wszcz?cia rozpraia)之下:猶太婦女卡爾卡米格達夫(Calka Migda?)向司法部寄了一封信,這名婦女在耶德瓦布內(nèi)猶太大屠殺發(fā)生時逃離了,她親眼看見了1941年耶德瓦布內(nèi)猶太大屠殺的所有事,也參與其中。但她的信并沒有被收入這些檔案中,我們不知道它是在何時被寄往司法部的。這些檔案中還有一份材料,日期為1947年12月30日,提醒安全部注意戰(zhàn)時在耶德瓦布內(nèi)的犯罪行為。該材料題為報告,其內(nèi)容如下:我在此報告德?lián)r期沃姆扎郡耶德瓦布內(nèi)鎮(zhèn)居民、鎮(zhèn)長卡羅拉克馬里安的情況。他的外貌:體格魁梧,圓臉,曾經(jīng)是深色頭發(fā)如今幾乎灰白,約六尺高,面部干凈,無明顯疤痕。在他仍為德方工作時期,他被德國當局拘捕,據(jù)我所知是由于他私占猶太人財產(chǎn),沒有平均分給德軍。他被釋放后又被德軍逮捕,之后便消失了。最近,即1949年12月1日,我在華沙的格羅肖夫斯卡(Grochowska)區(qū)親眼見到卡羅拉克馬里安走在街上。他一看到我,就消失了。我想向民警或其他機關報告他的行蹤,但當時沒人在那條街上(UOP)在接下去的幾年里,安全部都沒能找到并拘捕卡羅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