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中美之間經(jīng)歷了20年的敵對后,1971年我首次訪問北京恢復與中國的聯(lián)系時曾表示,對于美國代表團而言,中國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周恩來總理回答說:你們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神秘。一旦你們熟悉了它之后,它就不會像以前看起來那樣神秘了。他說中國有9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社會很正常。當今時代,探尋世界新秩序需要我們首先了解那些基本上不為外界所知的社會。所有國家的人民都需要克服這種神秘感;如何將迥然不同的歷史和價值觀塑造成為一個共同的新秩序。 |第一章| 歐洲:多元化的國際秩序 歐洲秩序的獨特性 大多數(shù)文明的歷史都是一部帝國興衰史。秩序是通過對國內的統(tǒng)治建立的,而不是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均勢建立的。中央政府統(tǒng)一時,秩序就穩(wěn)定;統(tǒng)治者軟弱無力時,秩序就不穩(wěn)。在帝國體系中,戰(zhàn)爭通常表現(xiàn)為帝國邊陲燃起烽火或是爆發(fā)內戰(zhàn)。帝國權力所及之處,也是和平所及之處。 在中國和伊斯蘭世界,各種政治勢力為了控制既有的秩序框架而相互角逐。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但每一個新的統(tǒng)治集團均自稱是在正統(tǒng)地重建頹敗的合法體系。歐洲大陸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結束后,歐洲秩序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化。一個模糊的歐洲概念逐漸浮現(xiàn)。1它既指一個地理區(qū)域,又是基督教或宮廷社會的體現(xiàn),或是一個教育水準高、步入近代社會的共同體的啟蒙中心。雖然歐洲作為一個單一的文明不難理解,它卻從未有過單一的統(tǒng)治者或一成不變的共同認同感。歐洲史上不同政治單元的統(tǒng)治經(jīng)常被打斷,為維護自身統(tǒng)治所遵循的原則,它們不斷嘗試新的政治合法性概念或新的國際秩序概念。 在世界其他地區(qū),不同統(tǒng)治者相互角逐的歲月被后人視為動蕩時期、內戰(zhàn)或軍閥混戰(zhàn)時期,即一段破壞天下太平的不幸的分裂時期。而歐洲卻因四分五裂而興盛,并欣然接受了自身的分裂。異彩紛呈、相互角逐的王朝和民族沒有被看成是需要消除的一種混亂,而被理想化的歐洲政治家有意無意地視為一種趨向均勢的內在機制。在這一機制下,每個民族的利益、完整性和自主權均得以保全。在1 000多年的時間里,近代歐洲的主流政治韜略認為,秩序源自平衡,自我認同感源自對大一統(tǒng)的抵抗。這并不是說,歐洲各國的君主比其他文明的君主更能抵制征服帶來的輝煌的誘惑,或對一個抽象的多樣化理想更加執(zhí)著。歐洲的君主只是缺乏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的實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元化成了世界秩序的典型特點。當今的歐洲是已經(jīng)超越了這一多元化趨勢,還是歐盟內部的紛爭正好驗證了這一趨勢? 在500年的時間里,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確保了只有一套單一的法律、共同的防御和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羅馬城陷落后;通常定為公元476年;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在歷史學家稱之為中世紀的時期,人們普遍懷念失去的天下歸一的局面,希冀教廷能帶來他們憧憬的和諧與統(tǒng)一。根據(jù)這種世界觀,基督教世界是由兩種互為補充的權力治理的單一社會:一個是文職政府,即在世俗社會負責維持秩序的愷撒后繼者;另一個是教廷,即掌管普世的救贖絕對原則的圣彼得的后繼者。2羅馬帝國統(tǒng)治搖搖欲墜時,在北非著書立說的(希波的)奧古斯丁從神學角度得出結論:世俗政治權力是合法的,只要它促使人追求一種敬畏上帝的生活方式以及伴隨而來的救贖。公元494年,教皇基拉西烏斯一世致函拜占庭皇帝阿納斯塔修斯:當今世界處于教廷的神圣權威和皇室的權力這兩套制度的統(tǒng)治之下。兩者中教廷的權力更大,因為他們在最后的審判日要對上帝負責,甚至要代國王對上帝負責。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世界秩序在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 這一無所不包的世界秩序概念從一開始就要面對一個非常時期:在后羅馬帝國的歐洲,幾十個尊卑等級不清的政治統(tǒng)治者各自行使主權。他們都自稱是基督的虔誠信徒,然而他們與教會和教會權威的關系含混不清,對教會應具有多大的權威爭執(zhí)激烈。而擁有自己軍隊、奉行獨立政策的一些王國則伺機謀利,其行為與奧古斯丁撰寫的《上帝之城》一書的精神并無相似之處。 公元800年的圣誕節(jié)那天,人們對天下歸一的渴望短暫地得到了滿足。教皇利奧三世為征服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加冕,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并把昔日的羅馬帝國東半部;當時的拜占庭領土;封給了他。3皇帝則對教皇保證:對外保護神圣的基督教會不受多神論者的入侵和異教徒的毀壞,對內肯定天主教的地位,從而加強它的力量。 然而,查理大帝建立的帝國未能遂愿。實際上,它從建立之日起就開始搖搖欲墜。查理大帝忙于應付周邊的問題,從未試圖去統(tǒng)治教皇封給他的昔日東羅馬帝國領土。在西邊,查理大帝試圖從摩爾人征服者手中收復西班牙,但成果甚微。查理大帝死后,繼任者把他統(tǒng)治下的領土命名為神圣羅馬帝國,試圖借傳統(tǒng)的感召力鞏固他的地位。然而帝國因內戰(zhàn)日益衰弱。查理大帝的帝國作為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成立還不到100年即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雖然神圣羅馬帝國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1806年,其間它的領土幾經(jīng)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