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總裁傲嬌又粘人[娛樂圈]、莓果松餅、校草同桌掉馬后竟然是、都市之傳道宗師、拯救病弱冰山計劃、豪門長嫂攻略了反派大佬他全家、與你常在、我的老婆是女王、朕與將軍都穿了[古穿今]、網(wǎng)戀到渣男以后
只是因為這是眼下最為合適,也最為正當(dāng)?shù)睦碛伞?/br> 畢竟天下諸侯,說到底還都是周的臣子。而世人所意會的,那粗顯的周禮,在世人看來,依舊是維系這天下有序運行的基本法則。 那么理所當(dāng)然的,他身為前洛邑守藏室史,堅守“周禮治天下”的信條,在外人看來便是他的職守。 而此言一出,王子圍的臉色卻立刻由晴轉(zhuǎn)陰,瞬時便沉了下來。 顯然,李然這話可謂是觸碰到他的逆鱗了。因為楚國人,最講不通的,也最吃虧的,就是所謂的周禮! 第一百七十章 治亂之道 要說楚國人最厲害的,莫過于他們的根性當(dāng)中,最是不服周禮的。而他們最吃虧的地方,也同樣是在于不通周禮。 之前便講過,楚國先祖不過是周王室所分封的一個子爵,若是按照禮法,他們連與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坐在一起的資格都沒有,又何以稱霸天下? 所以,當(dāng)李然談及周禮,并以禮制典章來刻意回避王子圍的招攬。那王子圍心中的不忿自然是溢于言表。 在楚國人面前說什么都可以,但最忌諱的,就是萬萬不能跟他們談及周禮。 禮樂分封之制,對他們的傷害實在太深了。 而且,楚人又是第一個大范圍的取締了分封制,進而施行郡縣制的(此言非虛,書友可自行查閱)。所以,跟他們講周人的典章禮法,那無異于是在揭他們的老底。 “哼!李子明!你若是不愿做我楚國的官,大可明言,何必在這張嘴閉嘴的大談什么周禮治世?” “我楚,蠻夷也!當(dāng)年遵了周禮又如何?當(dāng)年寡先君還不是被周王室給差遣了去看守篝火?若遵周禮,我雄楚又豈能有今日之榮?” “周禮?呵呵,在本令尹看來,不過就是天大的笑話!” 說得也是,若當(dāng)真是遵照周禮來,那他王子圍日后還該如何篡權(quán)奪位?又該如何名正言順的成為下一任楚王? 要他楚人遵從周禮,那已是癡人說夢。更何況是他王子圍?要他放棄篡位之舉?怎么可能?! “令尹息怒。” “然之所言,皆為古制。自文王分封,天下大勢皆出于此。而王道所及,既為太平之治。” “李然既是曾任洛邑守藏室史之職,肩負傳承周禮之責(zé),又豈敢忘本?” 李然并沒有讓步,并且明確表態(tài),傳承周禮就是他的本職。 換言之,讓他去楚國任職,便等同于要讓他淪為天下人的笑柄。這種有損清譽之事,之于李然,叫他又如何能夠答應(yīng)? “這么說……子明當(dāng)真無意我楚?” 王子圍耐著性子,十分鄭重的又問了一遍。 只見李然依舊是搖了搖頭: “令尹好意,然心領(lǐng)了。但實難從命。” “而今,然既已為鄭國行人,便萬不能行此悖逆之事。如若不然,必為天下人所不恥,必為后世史筆所諷。更何況,若李然當(dāng)真是如此的反復(fù)之人,想必,即便是令尹,這心中也多少會有存疑吧?” 李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想到別人已經(jīng)想到的,也能想到別人未曾想到的。 他最后這句話,其實便是在提醒王子圍:我李然說到底也不是楚人,如果真跟你去了,你當(dāng)真能放心得下?畢竟非我族類,必有異心啊。 “哼!” “李子明此言差矣!” 這時,一直未曾說話的伍舉,忽的是站了出來。 只見其面色陰冷,帶著絲絲不忿,眼角還殘留著一抹狠意。 “要說這亂世之中,良禽應(yīng)擇木而棲,唯有才能者可居其位!我們令尹大人這是見你李子明才學(xué)廣博,意以上卿之位許之,又何來要你背國賣主?治亂天下,又豈能在乎門戶之見?若依你所言,非楚人不能盡楚事?那試問‘楚才晉用’又該如何說呢?” “昔日晉國內(nèi)亂,公子重耳流亡于外,齊國內(nèi)亂,管仲奔魯,你又可曾見過他們懷有異心而謀害舊主?難不成為趨禍亂而避難,便成了反復(fù)無常的小人?那后來管仲歸齊,齊國大興。重耳歸晉,晉霸中原,此間種種又該如何評書?” “若非……在爾眼中,寡君是無有人主之相?而致你不肯歸服?” 伍舉言罷,目光如炬,神色一時冷峻。 對于李然剛才所言,他之所以這么大反應(yīng),其實也是因為當(dāng)年他伍舉也曾有過叛楚歸晉之嫌疑的,若非當(dāng)年蔡公子歸生向時任楚國令尹的屈建勸諫說情,只怕他此時早已是成了晉國的大夫了。 而他說這話的目的,其實也就是在告訴王子圍,對于他國人才,不但要用,而且還應(yīng)該要加以重用,如此方能彰顯楚國大國之氣象,為日后稱霸天下打下一個堅實的人才基礎(chǔ)。 當(dāng)然,這話里話外,也是透著一股諷刺意味的。諷刺李然只知追求個人清譽,而不知天下時勢變幻。一昧的固執(zhí)保守,而不知天命所在。 王子圍在一旁聽著,自是十分的受用。 他當(dāng)然知道李然口舌之利,也自知論口才,自己絕不是李然的對手,但伍舉的這一番話也算是將李然給懟了回去。雖說懟得有些牽強,但好歹也是一種說法。 于是,他好整以暇的看著李然,等候著李然的答復(fù)。 而此時的李然,臉上卻是笑意漸起,眉宇間泛著淡淡的不以為意。 “重耳流亡,歸國而興,管仲奔魯,歸齊而霸,這些人可都是赫赫有名的世間奇人啊,然何德何能?能與他們相提并論?” “再者,晉文公之于晉,管仲之余齊,便似然之于鄭,難道令尹不擔(dān)心有朝一日然叛楚歸鄭,使鄭成為楚之勁敵么?伍大夫所言,用意雖好,不過還是尚有不足啊。亂世之治,乃當(dāng)以‘仁義’為先,才人多寡絕非首要也?!?/br> “李然雖非君子,但亦知食君之俸,奉君之事,又豈能因令尹一番招攬便隨令尹而去?倘如當(dāng)真如此,然又豈非小人?既為小人,又豈能事令尹左右?如此,難道不是玷污了令尹清譽?” 有些事,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讀,便有著不一樣的道理。 李然的這一番話,可是實實在在的打了伍舉一個響亮的耳光。 亂世當(dāng)中,若無仁義,才學(xué)便只是足以傷人的利刃,而非造福于民的重器。 這一點,李然明白,伍舉也明白,此間唯一不太明白的,恐怕便只有王子圍了。 而王子圍雖是不知“仁義”為何物,但是他也能夠明白李然最后所說的這句話: 對于反復(fù)無常的小人,論誰都會鄙夷的。而王子圍若執(zhí)意一味地招降納叛,別人又會如何評論于他? 如此一想,李然說的也算是有理有據(jù),令人無從反駁。 知道跟李然說不通,也辯不過,伍舉也只能是干瞪著眼,狠狠的瞧著李然,卻是無可奈何。 王子圍自然也深知今日是無力說服李然了,也深感李然的口舌之利確實是異于常人,當(dāng)即只得是苦嘆一聲,在那擺手搖頭。 “好吧,呵呵,子明終是高義啊……難怪此番援助叔孫豹,也是這般的用命。” 這話雖是恭維,但也是諷刺。 畢竟李然也曾在魯國任客卿,對魯國之事干涉甚深,而今卻又在鄭國任行人,還在此間大言炎炎,豈非自食其言? 可是,他卻也沒有別的辦法,總不見得在此地將李然給綁回去吧? 于是,他又獨自是站起身來,抬頭看了看營帳之外,又轉(zhuǎn)過身望向李然。 “今日之言,圍必定始終銘記于心,若有朝一日你我再相見,還請子明也莫要忘懷?!?/br> 王子圍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心中一下子卻又是寬慰了不少,臉上也逐漸露出些許笑容。 李然也不明所以,只急忙起身躬身一揖。 他知道,王子圍終究要走出那一步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罕虎問政 李然不愿意前往楚國,其實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他已經(jīng)和祭樂成婚,那便算是半個鄭國人,要讓他拋家舍業(yè)的前去楚國,作為一個腦子里裝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后世之人,他做不到。 二則,是因為他對王子圍此人也可謂已是洞悉甚深。 他知道,一旦王子圍走出那一步,日后必將不得好死。 所謂元亨利貞,關(guān)鍵就在于這個“元”上。所謂的“元”,就是發(fā)端。一件事,如果其“發(fā)端”是不正的,那么又怎么會“亨通”?不能“亨通”又何來的“利”? 所以,要跟著這樣的人干事業(yè),這風(fēng)險也未免是太高了些。李然向來最是求穩(wěn)的,怎么會犯這種糊涂呢? 不過,在經(jīng)歷了此番虢地之會后,他倒是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 在這亂世之中,若無絕對的實力,僅憑一張嘴,還是難以立足的。 …… 在返回鄭國的路上,李然與罕虎乃是同乘一輛車。 此次李然在虢地之會上,明面上并沒有什么上佳的表現(xiàn),可是在私底下,李然卻拉近了鄭國與晉國的關(guān)系,而且,還替鄭國可謂是狠狠的撈了一把政治資源。 私底下,誰不知道是鄭國李然的仗義執(zhí)言,才逼使楚令尹王子圍最終沒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而這,也自然就成為了罕虎對李然極為重視的原因。 他知道,只要李然肯為鄭國效力,再加上子產(chǎn)的賢能,他鄭國日后必有中興之時! 而讓李然此番與自己同乘一輿,實際上也是為了表達他對李然的重視程度。 從虢地出發(fā),不出十日便抵達了鄭國境內(nèi)。 而此番返回鄭邑,一路之上,墾荒庶民隨處可見,山野田間,盡是辛苦勞作之人。 為了安全起見,罕虎決議車隊還是另辟蹊徑,繞開了大路。也由此碰巧,居然是經(jīng)過了一處新建起來的村落。 罕虎見狀,也頗為興致盎然,意欲下車巡視,那李然自是要陪同一旁的。 而村邑內(nèi)的農(nóng)夫們,又何曾見過從鄭邑來的貴人?得聞乃是鄭國的一把手親至,紛紛垂淚而拜,感激涕零之色溢于言表。 罕虎又詢問起鄉(xiāng)民們的生計,巡視農(nóng)田土地,得見全國上下耕種熱情高漲,一時也是頗為高興。 他知道,這都是子產(chǎn)的功績。 子產(chǎn)的新政隨著時間的推移,成效已經(jīng)逐漸顯現(xiàn),若能長此以往的發(fā)展下去,鄭國上下必定會糧秣溢倉,富余天下。 而這一路上,只聞得這些鄉(xiāng)間野民的口中,把原先痛恨子產(chǎn)的歌謠,雖是同樣的韻律,卻是把歌詞直接給改了: “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之,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 群眾的目光是雪亮的,子產(chǎn)新政,對于庶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更不是鄭國內(nèi)部那些權(quán)貴,通過三言兩語的謠言便能改變的。 見得國內(nèi)新政已是初有成效,罕虎也是欣慰不已。 再度出發(fā)后,罕虎便于車輿之上,問政于李然。 “而今我鄭國之內(nèi),新政斐然,子明以為,接下來該當(dāng)如何?”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