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有一座山就吃一人” “有一百座山就吃一百人” “山里的火啊” “山里的神啊” “讓蛇不要靠近” “讓熊不要靠近” “讓虎不要靠近” “山里的火啊” “燒掉水” “燒掉樹” “燒掉我們的敵人” 子鋒只是在說話似的念,這些字眼非常簡單,卻有一定的韻律和神秘感。仿佛古先民圍著火堆,在煙霧升騰中朝上天祭祀。也聽得方征毛骨悚然,因為其中有一句提到了“有一百座山就吃一百人”,而眼下在這個洞xue大廳里的,是一百三十四人。 方征不信兩個長老聽不懂,他們哆嗦著嚇呆了。雖然方征早就警告過他們,虞夷的合作不會那么便宜。但怎么也沒想到,子鋒是把他們拉來“祭山”的。 那是很標準的祭山咒文。 方征卻不以為然。 這有什么用? 僅是儀式,用得著如此形式主義大費周章? 不對,依照子鋒的作風,一定有實際用途。 方征只能絞盡腦汁思考,試圖從《五藏山經(jīng)》中尋找答案。 《五藏山經(jīng)》被有些研究者認為,是先民們祭拜山神的祭文。證據(jù)在于經(jīng)文中羅列了山神形態(tài)、祭祀方法等。山神多是人獸混合形態(tài),祭祀法多是供奉谷類、rou類以及各種玉器。倒是從來沒有記載過會用活人來祭山。但畢竟《山海經(jīng)》成書年代已久,本就散失了篇章,流傳下來的經(jīng)過美化和刪改也很正常。這也是它信息莫測的原因之一。每個朝代典籍都有無數(shù)種與文本無關的流變原因,后人很難看到最真實的原始文獻。 不管傳統(tǒng)究竟是什么,眼下對著那么個殉葬坑,形勢都非常非常不妙。玄思長老大抵還存著最后一絲絲幻想,畢竟當時子鋒還讓女人們尋找武器、攜帶干糧和更換的衣物,如果只是拉她們過來埋坑,應該用不著那些吧?于是玄思長老顫抖問:“子鋒大人,您這究竟是……” 出乎意料,這回子鋒沒有不理睬,反而仔細告訴他們來龍去脈。但那和顏悅色的模樣讓人不安,就像是在給祭品安撫“吃頓好的上路”,人之將死,分說得明明白白。 “最初,這個陵墓是三苗敗亡的后裔修建的。”子鋒告訴他們。 三苗部落被舜的軍隊打敗,堯的兒子丹朱,三苗的領袖驩兜都死于其中,戰(zhàn)爭太過慘烈,天降血雨不停,夏日飛雪連天。其戰(zhàn)爭的影響一直擴散到南方。三苗敗亡的后裔逃入了十萬川蜀大山中,投降了當時的巴甸開國之王務相。 方征心中一動,如此說來,這個務相很有可能是《山海經(jīng)》里記載的古國領袖廩君,不到一百多年前的事情。 子鋒敘述的語氣非常平靜,這些事情對于他來說,早在童年時就牢固記載腦海里。 “巴甸國想要得到東方訓獸的技術,于是接納了懷有能力的三苗后裔。三苗人帶來了虞夷的馴獸手段,經(jīng)過巴甸本地巫者改良,讓他們掌握了馴蛇的方法,實力從此大增。而巴甸也把三苗后裔當做賓客款待,讓他們享受保留宗廟和后嗣的權利。” 如此說來,馴獸方法最早還是出自虞夷那邊,方征想到子鋒射殺大蛇的果斷,他們對付動物有自己的一套。 方征據(jù)此推測:三苗后裔不甘心失敗,一代代傳續(xù)著復國念頭。到了百年后,北方有大禹王后嗣所建的國家,東方有虞舜后裔和殷商遠祖建立的國家,大國之間的沖突變得愈發(fā)劇烈。 畢竟史書記載,本來大禹是要把王位禪讓給“益”的,夏啟卻繼承了夏禹的位置,破壞了禪讓制度,舜的舊臣不滿夏禹兒子夏啟破壞禪讓制度,曾發(fā)動過巨大的戰(zhàn)爭?!渡袝じ适摹酚涊d的就是夏啟對有扈氏族的討伐,那也是一個虞舜舊臣的部族。 而本該接受禪讓的“益”就是之前會馴獸的舜的臣子,有人說也是殷商遠祖“契”。 那這一切就十分清晰了。 “北方”就是“夏”早期,如今是夏啟的后嗣坐在王位上。東方則是“益”所建立的國家。兩國想必水火不容,遲早終有一戰(zhàn)。 而南方,巴甸接納了三苗后裔,悄悄發(fā)展起來。 子鋒講述道,“三苗后裔在巴甸多半擔任刺探、暗殺和情報工作,繼承著祖先的復國意志,巴甸也樂見其與東方、北方作對?!?/br> “十幾年前,有個小部落叫有易,地處于巴甸和虞夷交界處,就在這個陵墓附近。這個小部落發(fā)現(xiàn)了‘地火’。一種驚人的力量。” 方征明白剛才那些被染黑的尸體究竟是怎么回事。地火就是大量的煤礦資源。山體滑坡后露出來,偶爾被那些人發(fā)現(xiàn),煤炭可以燃火,且數(shù)量豐富,對于當時的他們來說取之不盡。煤炭碎屑太多,把尸體都染黑了。 子鋒繼續(xù)道:“消息傳出后,巴甸和虞夷都派出了使者前來有易搶奪地火。十幾年前,我們虞夷派出的是一位王子,他叫做唐亥,按父式譜系來說,這個王子還算是陶唐帝的一個遠房親族?!?/br> 方征終于聽懂這個時代如何稱呼“堯”了,那就是陶唐帝,堯的氏族名。 “而巴甸那邊,派出的是三苗后裔中一位出色的暗殺者,名叫仆牛,他們制定了一個非常卑劣的計劃。” 方征心想,國家之爭,哪有什么高尚卑劣之分,陰謀陽謀都是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