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長得丑不是我的錯、是真的要撩你[快穿]、被攻略系統(tǒng)[快穿]、抱養(yǎng)這條錦鯉、重生之嫡子心術(shù)、當然是選擇原諒[劍三]、寂寞城市,寂寞情、至尊狂少、一日為師、被迫結(jié)婚
距他下詔,令周邊派兵增援,才過去短短五日。 哪怕急腳遞長了雙飛毛腿,點兵出征也斷不止這么久。 這便意味著,這次的急報,完完全全是出自小夫子之手的了。 在他頂著滿頭大汗,衣衫凌亂,近乎形象全無,氣喘吁吁地跑到之時,恰好趕上被宮廷衛(wèi)士引入廳中不久的秦州騎兵,正語氣一板一眼、眼角眉梢卻難掩喜氣地上報著軍情。 然而,因他帶來的軍報過于驚人,竟讓議事廳中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一時間毫無反應,自然也未留意到太子殿下的到來。 聽清他話語的瞬間,趙禎面上也是空白一片。 ——六千秦州守軍大敗三萬吐蕃騎兵,斬敵二萬一,殘部已逃回吐蕃。敵軍主帥李立遵,亦殞命于狄青箭下。 趙禎在命他重復數(shù)次后,神色漸漸轉(zhuǎn)為平靜、遺憾和黯淡。 ——若不是聽到這么荒唐的鬼扯,就憑身上這黏黏糊糊、無比逼真的汗,他都已經(jīng)把這場美夢當真了。 作者有話要說: 注釋: 關(guān)于張耆和楊崇勛。 張耆(原名張旻),出生在開封城,家世不詳,大概屬于尋常人家的子弟。不知何故,他在11歲時被選入韓王元休(趙恒)的王府,成為貼身服務(wù)的僮仆,或可稱為小廝。張耆除了服侍過太子,當日還為太子做過一件特殊的事情。真宗還在東宮時,曾對身邊人感嘆說:聽說蜀中女子又漂亮又有才,何日能有一個就好了!主子一句話,下面的人自然心領(lǐng)神會,不久便將年方十五歲的蜀姬劉氏引入東宮。正是“寡人有疾”,太子對年輕美艷的新人倍加寵愛,劉氏也是“樂不思蜀”。不曾想,此事被太子乳母報告給父皇。在太宗皇帝的干預下,趙恒不得不同意將劉氏放出東宮,但因舍不得拋棄佳人,便讓親隨張耆把劉氏帶入他家,暫時保護起來。謹小慎微的張耆安排好劉氏的食宿后,為了避免太子多疑,就再也不敢回到家里。真宗登基后,劉氏被接入宮中,以后再晉身為皇后。有了這樣一段機緣,張耆又與劉皇后建立了特殊的關(guān)系,可謂內(nèi)外雙保險,就此官運亨通,以至于終生享盡了榮華富貴。 按照宋朝官制的規(guī)矩,張耆授的是武職官,雖然他從未有過明顯的戰(zhàn)功,也不懂兵略,卻并不影響升遷。景德元年(1004),宋與遼朝休戰(zhàn),簽訂澶淵之盟,此時距宋真宗登基帝位只有七年時間,張耆已從一個低級武官升至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虞候,加授觀察使銜,成為禁軍高級將領(lǐng)。此后,由于有天子和皇后的關(guān)照,他再升遷為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需要說的是,北宋時期軍方有殿前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司和侍衛(wèi)親軍步軍司三大統(tǒng)軍機構(gòu),張耆做了馬軍副都指揮使,便是其中一大統(tǒng)帥機構(gòu)的副統(tǒng)帥,地位不可謂不高。可他這位大員除了會精心服侍帝王,并不擅長帶兵。一次,他因處置選用士卒的事情不當,引起部下不滿,幾乎引發(fā)兵變,真宗只得將他調(diào)任樞密副使。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決策機關(guān),權(quán)力比禁軍統(tǒng)帥機構(gòu)更為重要,他出任副首腦一職,其實是受到重用。以后很可能是因為能力欠缺的緣故,天子只好安排他到地方衙門養(yǎng)閑,不過卻給他加授節(jié)度使與平章政事的優(yōu)渥官銜,即所謂“使相”。須知使相是宋朝官場上地位最為顯赫的官銜,俸祿比宰相還要高,有了這樣的待遇,張耆正落得過舒服日子。 乾興元年(1022),年幼的仁宗即位,劉皇后成了大權(quán)在握的太后,開始垂簾聽政。為了報答張耆早年的供養(yǎng)之恩,時隔三年多,劉太后便將張耆提拔為樞密使,讓他做了最高軍事首腦,附加給的官銜也是一個比一個高,包括鄧國公的高爵。另外,還在開封城內(nèi)為其建造了一座龐大的府宅,內(nèi)中竟有多達七百余間的房屋。然而,張耆這樣一個憑借攀附關(guān)系登上軍界高位的將帥,既無足可稱道的戰(zhàn)功可言,又對國防無任何建樹,只會坐享厚祿,在中樞充當木偶而已。 據(jù)《宋史》本傳記載,他雖然富甲一方,生性其實極為吝嗇,尤其是對自己家人。他在家中竟設(shè)置店鋪,家人、奴婢所需日用百貨,都要在自家的店里購買,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還懂得一些醫(yī)術(shù),所以又親自為府內(nèi)人員切脈看病,并出售藥材,所謂“欲錢不出也”。如此做派,也難怪遭到士人的恥笑,宰相王曾便公然當著太后的面輕蔑地直到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后,張耆才離開樞密院,以護國軍節(jié)度使的身份出判許州(今河南許昌),之后歷任六州長官,改封徐國公。最終,張耆在“安佚富盛逾四十年”之后壽終正寢。張耆死后,朝廷特贈以太師兼侍中的高官,但禮官們沒有忘記給他選定了略含貶義的謚號“榮僖”。 楊崇勛出身軍人世家,早年與張耆一樣,都在東宮追隨過做太子時的真宗,故兩人算是老相識、老伙伴。但他與張耆還是有所不同,他當年干的是衛(wèi)士的事,不如張耆更貼近主子,另外與劉皇后也沒有特殊關(guān)系,故升遷不如張耆那般神速。楊崇勛較張耆心眼多,大約更急功近利些,故敢做些陰險投機的勾當。真宗晚年多病,時常神志不清,此時宰相寇準與樞密使丁謂發(fā)生激烈的權(quán)力斗爭,丁謂背后有劉皇后支持,這就為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風云變幻之際,楊崇勛迅速做出選擇,站在了分量更重的丁謂和劉皇后一邊。他密告寇準與宦官謀劃擁立太子稱帝,也就是圖謀政變,為整垮寇準提供了口實,從而獲取得勢者的賞識,并得到超授觀察使官銜的犒賞。仁宗初年,劉太后當權(quán),楊崇勛自然受到提拔,歷仕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揮使等重要軍職,躋身禁軍主要統(tǒng)帥行列,并獲得節(jié)度使頭銜,先后在河北等地坐鎮(zhèn)統(tǒng)軍。就此而言,楊崇勛雖然與張耆都屬于攀附上來的人,亦沒有什么軍功,但品行更為惡劣。 明道元年(1032),楊崇勛出任樞密使。說起來,他之所以也能與張耆一樣擔當此要職,還在于劉太后的提攜。 以后,當遼朝以武力要挾宋朝增加歲幣時,他主動請纓,遂被朝廷選為大將出鎮(zhèn)河北要地定州(今河北定州)。但他上任后,昏老無能,惹得上下不滿,所以不久又被調(diào)回內(nèi)地。再往后,他因為受到不肖之子貪污罪行的牽連,才被勒令退休。慶歷五年(1045),年老的楊崇勛病死,朝廷考慮其生前的地位,依照規(guī)矩特贈給太尉官銜,謚號則為“恭毅”,稍好于張耆。當日,史家在記述其死事時,沒有忘記將其脾性及生前的一件趣事告訴后世:“性貪鄙”,曾役使屬下士兵為自己打造“木偶戲人”,然后把這些木偶涂抹成紅白兩色,運往京師市場出售獲利。真是貪心的本性難改,連大臣體面都不要。(《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將壇說》) 第二百一十七章 認定了這是一場荒誕夢境后,趙禎不免感到意興闌珊,未繼續(xù)聽下去,而是在群臣不解的注釋中,神色淡淡地轉(zhuǎn)身離去了。 他這一舉動,不僅叫原本滿是喜色的秦州軍士疑惑莫名,也讓上一刻還沉浸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離奇大勝的大臣們清醒過來,探究地看向太子的背影。 著實叫人捉摸不透。 殿下對有半師情分的陸辭,一直不都仰仗信重得很,甚至還不惜頂撞官家的么? 怎聽聞這等喜訊后,卻一反常態(tài),冷淡起來? 趙禎渾然不知,自己的舉動已在議事堂中掀起暗潮陣陣。 他一邊心不在焉地往回走,一邊納悶這回的夢境怎不僅漫長,還逼真得不像話。 這么說來,他也不是沒夢到過秦州來報,皆道援軍到得及時,險險守住了秦州。 像這次這般離譜的,倒還真是頭一回。 趙禎微微蹙眉,環(huán)視四周一陣。 花草精致,假山嶙峋。 ……平日,不都在他意識到那是夢境的下一瞬,便將變得支離破碎,讓自己幡然驚醒么? 趙禎剛隱隱約約地察覺到不對頭處,下一刻就因履底陷入地磚上一處不起眼的凹陷,身形猛然往邊上一歪。 “殿下!” 縱使緊隨他后的內(nèi)侍們眼疾手快,驚呼著將人給扶住了,不至于栽倒在地,也還是把腳踝處輕微地扭了一下。 只不過,正是這絲讓他當場倒抽一口涼氣的銳痛,瞬間使他清醒了。 在內(nèi)侍和宮婢們的緊張告罪、小心查看下,愣在原地的趙禎,卻是渾身石化,僵如泥塑。 半晌,他緩緩地、緩緩地扭過頭來,重新望向議事堂的方向。 慢著。 ……這豈不代表方才的那一幕,壓根兒就不是夢? 電光火石間,此念甫一閃現(xiàn),就深深扎根下來,再也揮不開了。 一抹狂亂的喜意,在趙禎起初茫然的面上驟然迸現(xiàn)。 他想也不想地撥開圍在身邊、正俯身查看那早已被自己忘至九霄云外的腳脖子的宮人們,徑直朝才離開不遠的議事堂再次狂奔而去。 于是,在太子以言行舉止親自進行了‘澄清’后,‘陸辭徹底失去殿下信重’的屁話還來不及流傳開來,就已再無人肯買賬了。 ——若是不在意的話,一向尊規(guī)守矩、從不失禮的太子殿下,又豈會在眾目睽睽下,一會兒跑得滿頭大汗,一會兒跑得鞋履都飛了一只還毫無察覺? 之后還親自扶起那名的秦州騎兵,一句句細細問詢,唯恐遺漏半分細節(jié)。 被李超派來給朝廷報信的,是在這次戰(zhàn)役中,被他留下壓陣的幾名飛鷹營中精銳。 平日忠誠可信,實力雖不似狄青那般驚艷非常,卻也穩(wěn)打穩(wěn)扎,十分可靠,才被選來委以重任。 畢竟能在殿下跟前稍露個臉,說不準會有益于日后前程。 現(xiàn)得太子這般親切對待,這幾名飛鷹營精兵都快驚傻了,好半天才緩過些許,磕磕絆絆地回著對方那宛若沒完沒了的追問。 趙禎心中充斥著多少喜,就有多少驚。 這才過去了幾日? 那可是整整三萬敵軍——因?qū)η刂輨菰诒氐?,李立遵此回決意立威,軍中并無濫竽充數(shù),實打?qū)嵉娜f精銳騎兵! 趙禎激動地狠狠拍了拍案桌。 痛快,太痛快了! 小夫子怎地那般厲害! 他稍緩過神后,自是恨不得將一切細節(jié)都從對方口中掏出,奈何問來問去,卻未能遂愿。 世間會講故事的人不少,但尋常小事也能聊得繪聲繪色、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卻是鳳毛麟角了。 偏偏他這幾年來,已被‘鳳毛麟角’的小夫子給慣壞了去,這時聽著識字不多、所知寥寥、又心緒緊張的兵士干巴巴地進行著講述,不時還語句顛倒,不免著急地擰了擰眉。 饒是他最后耐著性子聽對方講完了,仍舊一臉意猶未盡,腦海中也始終盤旋著許多問題。 ——弓和弩都是怎么改良的,竟能發(fā)揮這等奇效? ——那多出的萬余箭枝究竟從何而來? 可想而知的是,那么多額外制造的箭矢,所耗錢財怕是不少,而秦州分明窮得叮當響,又怎經(jīng)得起這樣花費? 怕是小夫子自掏腰包,督人趕制的。 ——而那一箭取得敵軍項上首,驚才絕艷的射手狄青,究竟是同名同姓,還就是與小夫子同住的義弟? ——那么漂亮的箭法,又是怎么練成的? 哪怕猶如被百爪撓心,趙禎面上卻未表現(xiàn)出來,含笑地對其進行了簡單賞賜、又令其先作歇息后,便召請寇準等人回了東宮,好商榷此事了。 聽到陸辭憑六千守兵,大敗有備而來發(fā)動突襲的三萬吐蕃精騎的喜訊后,讓趙禎暗覺安慰的是,連寇準也被震驚得恍惚了片刻,旋即脫口而出道:“攄羽是如何辦到的?” 比起太子單純以為自己在做夢不同的是,浮現(xiàn)在寇準腦海中的頭個念頭,卻是此事屬假。 怕是懷歹心人要坑害陸辭,甚至覬覦大宋,而刻意布下的圈套。 莫不是吐蕃膽大包天,刻意偽造信件、再驅(qū)使已降的秦州兵,特意散播秦州大捷的喜訊來,好讓朝廷信以為真后,不再向?qū)嵰迅婕被驕S陷的秦州進行增援。 若秦州當真已然失陷,廟堂卻都信了這無論如何都不合常理的瞎話,而任由其余敵軍長驅(qū)而入,直入中原腹地,后果可謂不堪設(shè)想。 “你可親自一讀。” 渾然不知一臉冷肅正經(jīng)的寇準內(nèi)心瘋轉(zhuǎn)的念頭,趙禎笑得牙不見眼,親手將那封由陸辭親手寫下、僅為第一時間傳遞喜訊用的軍報小心展開,放至寇準跟前。 寇準拿起來,仔仔細細地讀了幾遍后,不得不承認,這的的確確就是陸辭的字跡。 他讀過許多陸辭上遞的文疏,對其的筆跡,當然是認得的。 但也存在著陸辭受俘,被敵軍脅迫寫下的可能。 寇準始終不愿徹底放下疑心,但看趙禎一身喜氣洋洋,便知此時此刻不好掃了對方的興。 他暗下決心,一會兒要利用樞密副使的職權(quán),對那幾名所謂的秦州兵進行問詢后,只順著趙禎的話又隨意附和了幾句,就急匆匆地離去了。 ——只是寇準的這番陰謀論,隨著幾日后那份陸辭整理、編寫完、經(jīng)快馬加急送來的厚厚上疏的到來,也不攻自破了。 丁謂面上不動聲色,嘴中卻急得生了個燎泡。 ——這姓陸的小兒,運氣怎這般好! 當汴京為這場來得突然、去得同樣突然,只留下一場酣暢淋漓的漂亮大勝的仗而熱鬧慶祝時,幾年前就瞄上這位三元風光才過去不久、就又名聲大振的太子身前大紅人的達官富戶們,也忍不住再次起了招婿的心思。 這些年來之所以偃旗息鼓,不僅是因為競爭過于激烈,且之前的窮追猛打毫無成效,而自家小娘子卻拖不起的緣故。 更是因陸辭屢受擢升,身價今非昔比,以至于他們所開出的、那些個對寒門登第的新科士人而言極其優(yōu)厚的條件,都顯得無比寒酸,根本看不得了。 也不是沒有不惜下大手筆,都要與這位注定前途無限的郎君攀上姻親的達官顯貴,然而陸辭近些年來雖是春風得意,卻沒少被派去外地任職,真正留在京中的時日,并不算多。 之前又出了陛下厭棄陸辭,將其謫至偏遠秦州的怪事,讓一干有心人也只敢觀望,不敢再召這看似要一落千丈的女婿了。 誰知峰回路轉(zhuǎn),現(xiàn)又成了最喜陸辭的太子徹底掌權(quán),而官家則重病纏身,無法理政? 即使沒這次的天大功勞,論起起用陸辭一事,恐怕也只剩早晚的區(qū)別。 正因如此,陸辭雖人不在京中,卻毫不妨礙他名聲達至鼎沸,重新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炙手可熱的乘龍快婿。 就連按理說當是最熱鬧的殿試名次揭曉,新科狀元宋庠領(lǐng)著一干新科進士打馬游街的盛況,都不可能與他這次出的風頭比肩了。 雖不至于被襯托得黯淡無光——仍是極受家中有待嫁女的人家青睞追捧的——但在只是湊熱鬧的尋常百姓眼中,三四年總有一回的進士游街,又哪兒比得上一場叫所有宋人都為之長臉的大勝有意思呢? 真說起來,陸辭當年還是三元及第,模樣也比這回的要生得俊多了。 對此心中最感不平的,自然是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進士及第,卻被奪去大半風頭的這班進士了。 狀元宋庠向來溫和內(nèi)斂,對此雖微感失落,但更多的還是釋然。 他本就清楚,自己論才學,其實是遜色于弟弟宋祁的,更多是占了‘長幼有序’的便宜而已。得這狀元之位,他雖抑制不住的歡喜,卻也摻和著復雜的心虛。 現(xiàn)不似想象中的引人注目,反倒讓他在想明白后,好受一些了。 況且秦州大勝,以雷霆之勢,僅用數(shù)日就徹底擊潰來犯的吐蕃兵,使大宋軍威遠揚,乃是國家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