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謝相 完結(jié)+番外_分節(jié)閱讀_116
晝食自是角黍。角黍是用菰葉裹黍米,裹成牛角狀,入水煮熟后,便可食用。菰葉清新,水中煮過,更是香氣撲鼻,混著黍米香,使人垂涎欲滴。 劉藻吃了一個,便飽了大半,見還有竹筒,不由好奇問道:“這是何物?不曾見過?!?/br> 外祖母便笑道:“這也是角黍,不過是以竹筒裝入黍米,置火上烤熟。是吳越一帶的習(xí)俗,長安沒有。前兩日聽人說了做法,我試了試,覺著不錯。” 劉藻一聽,興致上來了,取了一個過來打開。外祖母遞了碟子來,劉藻持一長勺,將竹筒中的黍米撥出。 嘗了一口,果真味道甚好。竹筒中不只有黍米,還有rou丁,蝦仁,還有旁的什么作料,劉藻非饕餮,品嘗不出,只覺甚是美味。 劉藻又吃了半筒,將肚子填得滿滿的。 老夫人見狀,令人裝了幾個生竹筒,讓她回去時帶去,放火上烤熟,便能食用,又道:“我令人將做法寫下,你帶去,想吃時,也好使人做?!?/br> 劉藻點頭答應(yīng),待接過寫了做法的竹片時,眼中浮現(xiàn)一抹淡淡的遺憾,遺憾稍縱即逝,轉(zhuǎn)瞬她又笑與老夫人道:“宮中的庖廚,只會幾樣,縱寫了做法與他們,想來也無外祖母這里的美味?!?/br> 她做了皇帝后,嘴也甜了不少,從前可不是這樣能言會道。 老夫人聽她奉承,自是高興,高興之余又不免心疼,想來宮中朝中,必有許多煩心之事,要她去cao持忙碌,逼著她斟酌言辭,時日一久,自然也就能言會道了。 到了黃昏,劉藻方起身告辭。她很喜歡這里,也喜歡與外祖母這般平和的相處,每回一來,總舍不得走。 侍從已去牽了馬,在門外等候。劉藻出了門,忽又不放心,令門上的老蒼頭上前來,問道:“近日可有人來府上拜訪?” 老蒼頭遲疑。 劉藻神色便沉了下來,道:“如實說?!?/br> 老蒼頭懼她威勢,便不敢瞞,老老實實道:“有的,還有女眷上門。老夫人不好辭,也常見客?!?/br> 劉藻心生怒意,正要問一句怎么就不好辭了?但這幾年下來,她城府已在,話未出口,便明白過來,多半是上回動怒,讓人知曉了外祖母在她心中的分量。位卑之人,固不敢上門,位高之人反倒更重視此處人情。 他們奉上厚禮,而無請托之語,只做親友往來,乃至女眷親自上門,說是看望老人家。她縱是皇帝,也不好下詔責(zé)備。 外祖母不推辭,為的也是她。 她出生于掖庭,生長于宮外,長于庶民之手,外祖母恐她推辭公卿之請,被人說為不知禮數(shù),從而揣測到她身上。 一日的松快頃刻間蕩然無存。 劉藻擺了擺手,令他自去,自己騎上了馬,只是面上,再無笑意。她在心中思索如何是好。一面想一面攬韁前行,至里門處,忽見有一隊人迎面而來。 劉藻漫不經(jīng)心地扯了扯韁繩,打算從旁出去,然而目光掃過正中的那家軺車,她的身子便僵住了。 這是謝相的車駕。 那邊謝漪聞聽聲響,也看了過來。 二人正好四目相視。 第59章 劉藻已記不清上一回,她們目光對上是什么時候了。仿佛去歲甘泉宮中有一回。 總有些人,酷愛挑刺,也總有些人,不知旁人的難處,單憑著喜惡,便來評判對錯。去歲她處置了梁氏一族,誅梁集及其子,孫與族人皆貶為庶人。太后則遷入長門靜思己過。 詔令一下,過了還不到兩月,便有一趙姓狂生,前來評判,稱天子刻薄母親,乃寡恩之人。這人還在朝中擔(dān)了下大夫之職,當(dāng)著朝臣,便上表諷諫了。 劉藻氣惱之下,將他下獄,交與廷尉論處。之后又召了三公九卿,問此論調(diào),朝中還有多少。 丞相有總攬大局之責(zé)。底下犯錯,皇帝不追究便罷,倘或追究,丞相便得請一回罪。 她那時盛怒,一時忘了這一遭,責(zé)問臣下的語氣甚是嚴(yán)厲。 謝相跪下了請罪。 她在她身前跪著,伏低了身。劉藻見不得她這般卑微,可她又忍不住想要細細地端詳她,謝相伏在地上,不會發(fā)現(xiàn)她眼中的眷戀。 她便稍稍拖了數(shù)息,緩下了語氣,令謝相起身。 可她實在太過想念,也真的難以割舍,眼中之情收得慢了,恰好與抬起頭的謝相對視上。她立即狀若無意的轉(zhuǎn)開眼,望向其余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