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節(jié)
雖她們鋪子中這些吃食都是以銅錢標價,但實際上收到的,往往都還是以糧食米面蠶絲蠶繭居多,城中百姓到她們鋪子里換豆腐,便多用糧食,要買其他稍貴些許的吃食,便用蠶絲蠶繭。 那絲大多也不是好絲,主要就是一些頭頭腦腦的,纏成一小團,不能用于織布,只能絮在衣服鞋子里面,這樣的絲線又稱作綿。 待到夏秋時節(jié),中原的商賈來他們這里收絲絹的時候,無論是最上等的絲綢,還是最下等的綿,都有人肯收,只是價錢不同而已。 羅用目前所在的常樂縣,當地經濟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那些往來的胡商們。 羅大娘在這吳縣,此地雖為魚米之鄉(xiāng),但是當地百姓想要富裕和發(fā)展,同樣要依賴中原那些大商賈,比之常樂縣更好的是,吳縣不僅僅只是作為運河邊上的一個城市,占有地利,他們還有自己的特產,能產上等的絲線絹帛。 至于茶葉,眼下卻是沒怎么發(fā)展起來,唐初這時候士族之間興盛的茶道,與后世很不相同,在他們煮茶的過程中,茶葉基本上就只是一味配料而已。 在之前的江南地區(qū),也沒聽說有人大規(guī)模種植茶樹開辟茶園的,大抵便只是當地一些百姓采了山上的茶樹葉子,拿去藥鋪換幾個錢。 早前河西那邊傳來胡商和當地牧民皆喜茶葉的消息,吳縣這邊也有一些富戶打算要開辟茶園的,奈何去歲末河西那邊的局勢又有一些緊張起來,今年開春便與突厥人交戰(zhàn)。 西北那邊一旦起了戰(zhàn)事,不僅西域的商賈不往他們大唐這邊來,就連中原的商賈,也是不肯去那邊的。如此一來,這茶葉買賣,怕是要被耽擱了,眼下這時候種茶,不知又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掙錢? 羅大娘也憂心河西那邊的形勢,既憂心那戰(zhàn)火燒到常樂縣,傷了羅用性命,又憂心這戰(zhàn)事使得常樂縣經濟蕭條,人口不能增長,羅用在當地做不出成績,回不得長安城。 早前羅用與她寫信,言是那白酒買賣一時便能謀利,茶葉生意則能給當地帶來更加長遠的發(fā)展。 現如今河西那邊起了戰(zhàn)事,糧價定是比往常高出許多,再說即便羅用有錢,也不好在這種時候買糧釀酒。還有那茶葉生意,更是不知該何去何從。 好在二娘在那河西經營多年,眼下應也能幫著出幾分力氣。 這兩年羅大娘也想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家兄弟再如何能干,放在這泱泱大國之中,在那些世族大家王公大臣面前,他總歸還是弱小的。 他們羅家人既然已經從那西坡村出來了,羅用既然已經出仕,那她們就不能再一心想著過安穩(wěn)日子了,上回是羅用被人排擠出京,這回是河西起了戰(zhàn)事,下回不知又會有什么風雨在前面等著。 不能次次都讓羅用頂在他們這些人跟前,替她們擋風遮雨。 羅大娘這兩年除了生意上的經營,她也開始有意識地篩選和培養(yǎng)自己的手下。 巾幗不讓須眉,并不是所有女子都甘愿在柴米油鹽中消磨一生,羅大娘雇傭她們,培養(yǎng)她們,甚至還替她們解決了許多家庭問題,為她們爭取到了一定自由,在她們面前鋪展開一張全新的人生畫卷。 羅大娘先前寫信與羅二娘說,自己手底下很有幾個好手,這其中并無夸大。 現如今她自己帶著幾個人來到吳縣發(fā)展新店,那長安城的買賣依舊是做得風生水起,生意紅火,人心穩(wěn)固,每日里掙來的錢財,即便是像馬氏商行那樣的大商號,看了也要眼熱。 轉眼時間到了農歷六月,六月中旬的時候,一批離石商賈在南方收完了今年的茶葉以后北上,在錢塘入運河,一路北上,途經吳縣的時候,聽聞羅大娘在吳縣開了食鋪,便下船去了她那鋪子。 今年開春,河西起了戰(zhàn)事,許多商賈明知茶葉買賣有利可圖,此時卻不敢收,只這些離石商賈,依舊大刀闊斧地在南方各地收購茶葉。 羅大娘在長安城經營數年,若說這些離石商賈,她可能比羅用還更加熟悉,往來也更多一些。 馬四郎與王懷金等人今年并沒有南下,而是留在了常樂縣,羅大娘聽其他幾個去過常樂縣的人說了一些河西那邊的事情,事無巨細,她皆是聽得有滋有味,又與他們備下了許多吃食,還有從前那許家客舍的幾個招牌菜,也做來與他們吃。 這些離石商賈常年在外漂泊,難免思念故鄉(xiāng),這時候又吃到離石老家那邊的菜肴,不禁倍感親切。 羅大娘言是自己這兩年便在這吳縣,叫他們下回經過這邊,還來她這里,眾人皆是欣然應下。 臨別的時候,羅大娘托他們幫自己帶一個包袱去常樂縣。 那包袱里頭,便是一封信件,兩套衣袍,并幾雙綿襪,這些衣服襪子,皆是羅大娘從這條街上的鋪子里買來最好的布料,絮上自家鋪子里收來的那些絲綿,一針一線縫制出來。 聽聞他們這些人今年要走北邊那條路,不過長安城,于是羅大娘便沒有讓他們給長安城的四娘等人帶信。 四娘她們留在長安城,吃穿總是不缺的,阿枝亦是個心細的,對四娘五郎他們也十分盡心,羅大娘當初在離開長安城以前,便是把那幾個托付與了阿枝,另外她還見過了王當、陳七,與馬家人也打過了招呼,甚至還專程去了一趟白府。 那一日白府的男人們皆是不在,白家阿婆接待了她,老婦人寬慰她說: “大娘你且放心去,不說還有我們白家人,圣人愛惜你家三郎才華,令他去往那常樂縣,亦有其深意,不會眼睜睜看他年幼的弟妹在長安城被人害了去?!?/br> 送走了這些離石商賈,羅大娘依舊每日做著生意,當地若有一些時令水果成熟了,能做罐頭的,她便采買回來做成一批批的罐頭,放在后院那幾間空屋子里。 她卻并不知曉,此時的長安城亦是十分熱鬧,緣是有胡商從那常樂縣弄來許多細針。 那針既精細又耐用,手掰不斷,一根便只要一文錢,城中許多百姓紛紛去買。 又有一些消息靈通的,聽聞在那常樂縣,這樣的細針,一文錢能買三根。 這針有長有短有粗有細,各種型號,聽聞在那常樂縣皆是一樣的價錢。 一時間人人向往,有一些膽大的商販,當即便收拾行囊往那常樂縣去了,也不管河西眼下還有戰(zhàn)事 ——打仗那不是高昌國那邊的事情嘛,關常樂縣什么事,他們就是去買個針,買完就回來了。 第310章 收編牧民 長安城的商販們還在剛剛出發(fā)的路上,常樂縣這邊卻早已是人頭攢動。 三根細針才賣一文錢,原本就比市價便宜些,再加上又是那么過硬的品質,叫人怎么能不爭著搶著買。 畢竟在眼下這個年代,衣服鞋襪這些東西,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做的,針對于老百姓來說,幾乎就像鹽一樣重要,做飯不能沒有鹽,縫衣不能沒有針。 常樂縣這個地方處在河西走廊靠近最西端的位置,河西走廊就是在大唐西面、黃河以西的隴右道,基本上就是后世甘肅省所在的地域范圍,在地圖上看起來就是長長的一條。 在常樂縣的北面,是高昌焉耆等一眾西域小國,還有突厥帝國,南面則是吐谷渾和吐蕃。相對于中原地區(qū)來說,常樂縣距離這些地方還更近一點。 近來常樂縣出了這樣的一款細針,便有不少周邊國家的商賈前來買針。 有正兒八經帶了通關文牒入關來買的,也有一些私自翻長城過來的,但是最近這段時間翻長城很危險,高昌那邊正在打仗,大唐邊境上那些守衛(wèi)邊關的將士們也都很警惕,一個弄不好就得被當成細作捉起來。 從前邊境上的那些自發(fā)形成的集市,近來因為形勢緊張,大多也都沒了蹤跡,于是很多人便只好從一些住在邊境上的常樂百姓那里購買。 近日來常樂縣買針的人很多,針坊那邊每天也是開足馬力生產。 以目前他們的生產能力來說,每天能做兩千多根細針,并不夠賣,一些沒能及時買到的商販,只好暫時在常樂縣中住了下來,好在這里的住宿伙食都不貴。 三根針賣一文錢,目前對于針坊來說,基本上沒有什么賺頭,但是這個針坊有公府扶植,目前還在持續(xù)投資中,目標是通過一些輔助器械的使用,盡量提高制針效率,降低成本,實現盈利。 作為回報,針坊這邊以如此低廉的價格出售細針,便是為了給常樂縣吸引人氣,畢竟他們縣中還有其他行業(yè)需要發(fā)展,沒有人氣那就什么都別提的,不說別的,光是街面上那些鋪子每個月的稅錢都交不上來。 目前衡二郎等人已經為這個針坊打造出了一臺拉絲機,腳踩式的,先把鐵條固定好,然后幾個大漢站上去,三下兩下就能把它拉長拉細,然后再把這條鐵絲固定在更小的模具中再次拉絲,經過數次重復之后,就能得到制針所需要的粗細。 在這個拉絲機之后,他們想打造一臺針鼻打孔機,這個比較困難,想要在一根細針上打孔,這不僅要有極高的精準度,鉆頭的選材也是一個問題,而且還要考慮投入使用以后的成本消耗。 衡致等人每日與那些匠人們在一起研究新設備,羅用去看過幾回,本來還想跟著出出主意的,結果他發(fā)現自己現在已經有點跟不上衡致他們的節(jié)奏了。 在造過了燕兒飛等物什,又把齒輪、軸承、滑輪這些東西吃透了之后,他們這些人現在對于這些機械的制造已經頗有心得了,與羅用這個只會照搬書本沒有真正深入研究過的門外漢,逐漸也已經拉開了距離。 羅用現在能做的,就是不斷給他們弄來錢、金屬,還有匠人。 前幾日羊絨作坊那邊有個小娘子,問羅二娘,言是自家阿耶能打鐵,問那針鋪收不收,羅二娘與羅用說了,羅用便叫他來試試,只要真有手藝,每月工錢肯定在一百文以上。 結果那人就來了,那是真厲害,炒鋼手法十分精妙,把跟他一起干活的其他匠人甩出去好幾條街,現如今他炒出來的鋼材,都是優(yōu)先供應給衡致他們打造器械之用。 至于工錢,因其技藝過人,目前便與他每月三百文,與羊絨作坊那邊的幾名管事相同,這人也很是高興。 聽聞他從前乃是焉耆國的一名匠人,專門為那些鑄造刀劍的劍師們炒制鋼材,因其手藝高超,在行業(yè)中也頗有一些名氣,后來因為同行排擠,迫于無奈才跑到大草原上放羊。 卻是不知真假,眼下畢竟還是敏感時期,羅用便與自己那幾個弟子叮囑,暫時便只叫他炒鋼,不讓他接觸其他技術。 此事過后,接連又有數名匠人來投,手藝雖是參差不齊,但總歸還是用得。 聽這些人說,現下突厥與唐正在對戰(zhàn),他們這些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其實比生活在城池里的漢人更加緊張,像他們這常樂縣,好歹還有一堵城墻擋一擋,在草原上那就不一樣,他們這些牧民萬一碰上軍方的人,不管是哪一國的軍隊,最后往往都要遭殃。 當然,這個針坊開出的待遇足夠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月一二百文錢,基本上也夠養(yǎng)活全家老小了,家里若還有一兩個女兒能進了羊絨作坊的,亦或是腦子活絡些,倒騰點酒尾細針之類出去賣的話,那日子也就比較滋潤了。 這常樂縣雖是小城,但生活總歸還是比那草原戈壁上便利許多,一應生活所需隨時都能買到,不時還能下個館子,瞇幾口酒尾,這樣的日子過慣了以后,漸漸的也就不愛到那些荒無人煙的地方去放羊跑馬了。 要說缺點的話,主要就是這關內的生活,總歸還是拘束了一些,若是遇著好官員還好,若是遇著不好的官員,日子可就難過了。 這幾日,公府方面貼出公文,讓常樂縣中這些個還沒有戶籍的,趕緊到公府去一趟,把戶籍給上了,于是這些牧民就開始有些糾結起來。 這一日,那幾個正跟著胡商們學胡話的長安城來的士族小郎君們上街打牙祭,然后就聽到旁邊桌子上兩個牧民正在吃酒說話。 這兩人自己帶了酒囊,就在這店里叫了一盤涼拌菜,兩個人一口酒一口菜對著吃。 “哎,你家是不是也沒入編戶啊?”一個看起來相對瘦小一些的牧民言道。 “入了,我家大娘先前入的羊絨作坊,便說不入編戶拿不到工錢,即便是那羅縣令不查,上邊的官員哪一日心血來潮查起來,也是麻煩?!笔葑訉γ婺歉邏涯撩窈攘艘豢诰莆?,哈了一口氣,把自家的情況與他講了。 “入了編戶便要繳稅啊,還要服徭役?!笔菪∧撩駪n心忡忡道。 “不怕?!备邏涯撩駵啿辉谝?。 “眼下這羅縣令雖是好官,就怕下回來個貪官啊。”瘦小牧民又是搖頭又是嘆氣。 “不怕?!备邏涯撩襁€是那句話。 “你這渾人,便只識得眼下這幾口吃食,怎不知為以后想想?”瘦小牧民怒其不爭。 “我自然有我的思量。”高壯牧民嘿嘿笑了兩聲。 “你又有甚思量,說來與我聽聽?!蹦鞘菪∧撩駟査?。 那高壯牧民左右看了看,壓低聲音說道:“你看那長城才多高,我家大娘都能翻過來,難道還能關得住你我不成?這關內的日子若是好過,你我便在這里過,這關內的日子若是不好過,咱便只管回去放羊?!?/br> “嘖,你說得倒也頗有道理。” “原本便是這個理。” “瞅著風向若是不對,咱便趕緊走了吧。” “那是。” “你走的時候記得叫上我,屆時咱們兩家還在一起?!?/br> “那還用說?!?/br> “吃酒吃酒……” “咳咳咳!”旁邊桌面上的一個小郎君,差點沒被一口白水給嗆死。 這都什么人啊,有好日子過的時候就翻墻過來當編戶,一旦日子不好過了立馬就得翻墻溜了。 就這樣,在之后的幾日中,常樂縣順利收編了這批隨時準備開溜的牧民。 照理說在羅用手里頭,應也是不能叫這些人給溜了的,至于等將來換了官員過來以后,他們這些人到底溜不溜,那就不歸羅用管了。 第311章 大捷 農歷七月份,高昌國那邊傳來消息,言是唐軍與高昌軍隊合力把突厥打跑了。 李道宗與高昌王子麴智勝正率領大軍一路追擊,目的就是要將他們驅逐到更遠的地方去。 然后又有傳言稱,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病重,此事乃是由李道宗親眼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