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jié)
寧梁直起了腰,擦擦汗,十分滿意地道:“我再砍一會(huì)兒,這幾棵樹都是大的,一天砍一點(diǎn),恐怕也要砍上一年半年的才能把樹杈樹皮都砍下來。” 寧婉便瞧著這些樹也笑了起來。樹自然沒有一模一樣的,少不了有大有小,有好有壞,眼下送給寧家的紅松都是很大很粗很直的,這可真是與以前不一樣呀。過去寧家大房無論遇到什么事,分的東西都會(huì)是最不好的,哪里能占了這樣的便宜呢? 爹懂了幺女的意思,便也笑了,“這幾棵樹可真好!”說著又彎下腰砍樹杈,越干越來勁兒。寧婉聞著濃郁的松脂香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回家里拿出一個(gè)木碗一個(gè)木匙,將松樹上的樹指收了起來。 松樹會(huì)滴出一種樹脂的,金黃色,半透明,粘稠而芬芳,這東西沾到手上衣服上都很難洗掉,但是它卻是一種很名貴的中藥,可以排膿拔毒、生肌止痛,還有人說吃得久了,能輕身不老、延年益壽呢?,F(xiàn)在這些松樹上有許多樹指,自然要收了送到藥店去換錢。 寧梁聽說松脂也能換錢,便也注意起來,每發(fā)現(xiàn)一團(tuán)便叫寧婉,父女二人圍著樹忙了大半天,直到有人來送木耳,寧婉才起身。 天氣越發(fā)的熱了起來,就是處于山中的三家村也感覺到了暑氣。這時(shí)候雨水不多,蘑菇和木耳便不大長,上山采的人也少了,而收上來的山貨自然就少。先前曬干的貓爪兒菜已經(jīng)都送到了虎臺(tái)縣,干菜重量輕,十斤菜才能曬出一斤,運(yùn)送也容易,就連曬好的蘑菇也大半賣出去了。 田里卻也沒有什么活兒,寧梁除了第二遍草后便無事了,割了草去喂小毛驢,又笑著向小毛驢說:“當(dāng)初買你的銀子真沒白費(fèi),這幾月給我們掙了不少錢呢。眼下沒事你也好好歇一歇吧。” 于氏和寧婉聽了都笑,于氏就說:“瞧你爹對小毛驢好的,比對我們都好呢?!?/br> 爹是特別喜歡小毛驢,每天要喂上四五次,又拿了舊梳子幫他梳毛,天熱的時(shí)候還給他洗個(gè)澡,把小毛驢養(yǎng)得油光水滑,膘肥體壯。除此之外,沒事還要與小毛驢說上幾句話。 寧婉也有些嫉妒,“明明小毛驢是我挑中的,可是現(xiàn)在對爹比對我還好了?!?/br> 果真小毛驢最聽爹的話,爹讓它往前就往前,讓它向后就向后,而寧婉的話就差得遠(yuǎn)了,有時(shí)她打算騎小毛驢,卻遇到小毛驢犯驢脾氣,真是打著不走,推著倒退啊,十分地?zé)o奈!至于娘,只能由爹牽著小毛驢才敢騎呢。 大家圍著小毛驢說了半日,于氏就埋怨,“你只給毛驢割草,卻不管豬和雞!” 寧梁便將剛剛割草的筐子拎過來,“瞧,還有這么多灰菜、豬毛菜,還不夠喂豬和喂雞的” 灰菜和豬毛菜其實(shí)都是野菜,人也可以吃的,但是因?yàn)槲兜啦⒉荒敲春?,因此多是用來喂豬、喂雞,大家都常都叫豬草,當(dāng)然喂驢自然也行的。 在三家村,家家都要養(yǎng)豬養(yǎng)雞的,沒有豬沒有雞,哪里是過日子的作派? 拿糧食喂豬喂雞自然好,豬雞也都長得快,但卻太費(fèi)糧食,所以通常都要再加些豬草混在一處喂。因此各家的小孩子都有一個(gè)活計(jì),那就是打豬草回來喂豬喂雞。 寧婉是家里最小的,因此這幾年家里打豬草的活都是她的。自從寧家開始收山菜后,她時(shí)常忙得沒有時(shí)間,或是寧清,或是娘便將這件雜事做了。 三家村畢竟在山里,草木茂盛,豬草很容易打的,背著筐子到田間地頭,到處都有這兩種菜,也十分容易認(rèn):灰菜的葉子不是碧綠的,而是有些發(fā)灰,特別是葉子的背面,完全是灰色的,大約也是因此才叫灰菜的,而豬毛長得十分像豬身上的長毛,一蓬蓬細(xì)針一樣的綠葉里面有十分多的汁水,豬特別喜歡吃。另外,還有長著小小圓圓葉子的螞蚱菜、綠中帶紅的雁來紅等等也可以做豬草。 于氏便知道冤枉了丈夫,便一笑接過筐子說:“我去喂豬和雞。” 寧婉趕緊接過來,“如今我沒事,還是我做吧?!闭f著麻利地去*食和豬食。 喂雞可以直接用生的菜,但要剁得十分細(xì)碎,然后摻上些高梁米糠拌在一處就可以了。寧婉三下五除二弄好了雞食,放在兩個(gè)雞食盆里擺在院子中間,三十多只雞便一擁而上吃了起來。原來在三家村,雞就散養(yǎng)在院子里,到了晚上才關(guān)進(jìn)雞窩中。 而喂豬又不同,豬草可以切得粗一些,但是要用大鍋煮熟才行。三家村中的每一家都有專門剁豬草的案板、刀和鐵鍋,比起人用的雖然要粗糙簡單些,但其實(shí)是一樣的作法。將豬草、米糠、或者再加一些高梁米面用水煮開,略晾涼后送到豬圈的食槽里。 于氏早跟著寧婉到了灶間,捧了好幾捧高梁米面放到豬食里,十分欣然地道:“今年的雞養(yǎng)活的多,再過些日子差不多就有母雞下蛋了。這三頭豬長得也好,是這一窩里最大的三個(gè)了,比老余家自己留下的都長得肥,就是因?yàn)槲覀兗椅辜Z食喂得多!” 母女二人說說笑笑便將豬雞都伺弄好了,再看寧梁牽著小毛驢出去溜彎,便相視一笑進(jìn)了屋子。 第49章 蓋簾 入了夏,家里菜園中的菜便結(jié)出了許多,小蔥、菠菜、韭菜、小白菜等最早下來的菜已經(jīng)吃了些日子,如今茄子、蕓豆、豇豆、角瓜、絲瓜也結(jié)出了累累的果實(shí)。 寧梁是個(gè)勤快的人,伺弄園子也用心,只看寧家大房的菜園子里為各種蔬菜搭的架子便能看出。用長度相差不多的三根細(xì)木棍搭在一處,距頂端一尺左右的地方用麻繩系好,還要在一排架子的上面橫著放一根長木棍,將架子連接起來。 架子搭得整齊,長在上面的菜看著便格外養(yǎng)眼,那幾架蕓豆上面綠葉襯著紫色的小花,半尺多長的蕓豆一條條地垂下,寧婉挎著籃子,從一處蕓豆架一頭走到另一頭,便摘下了兩大籃子,家里六個(gè)蕓豆架都摘過一回,便裝了滿滿兩筐。 這時(shí)候的菜并不值錢,三家村里家家都種許多,除了自家吃的便都喂了豬雞,倒省得打豬草了。本村自然無處可賣,馬驛鎮(zhèn)上價(jià)亦極低,就算送到了虎臺(tái)縣也不過四五斤一文。但是爹卻不愿意閑著,因此每隔一日給望遠(yuǎn)樓送一次菜,雖然不掙多少錢,但也聊勝于無。 寧婉剛將菜籃子放下,羅雙兒就拿著一個(gè)剛納了一半的鞋底子進(jìn)來了,見院子里擺的兩筐菜就笑著說,“叔明天還要去虎臺(tái)縣吧?” 雖然是問話,但其實(shí)并沒有問的意思,傍晚時(shí)分寧家采兩筐菜自然是要明日一早送虎臺(tái)鎮(zhèn)的,整個(gè)三家村的人都知道的,不過是隨意找個(gè)話頭兒而已。 寧婉點(diǎn)點(diǎn)頭笑道:“可不是?雖然賣不多少錢,一則是因?yàn)橛惺畮捉秕r木耳要送去,再則就是家里的菜太多了,剩著也是白剩著,還有我爹也不愿意在家里閑著?!?/br> “再不多也是錢哩,我們就是想賣也運(yùn)不到虎臺(tái)鎮(zhèn)去?!绷_雙兒倒十分羨慕,“我們家的菜也多得很,連豬雞都吃不完?!?/br> “可不是?”寧婉應(yīng)著,遞給羅雙兒一個(gè)小凳子,取了自己正做著的鞋幫與羅雙在一處坐了,夏日天長,這時(shí)還很亮,大家便時(shí)常在屋外一起做針錢,又笑道:“我瞧著這些菜賣不出去也十分不甘心?!?/br> 羅雙兒就笑,“老天爺也不知為什么,一年里一定要分四季,眼下園子里的菜多得大家都吃得夠了,等到了冬天的時(shí)候想吃又吃不到。” 寧婉其實(shí)也一直在琢磨,因此一面做著針線一面道:“雙兒嫂子,不如我們也像曬貓爪兒菜一般曬些干菜,到了冬天送到虎臺(tái)鎮(zhèn)上看看能不能賣出去?” 三家村人很少曬干菜,但是寧婉卻在夢中見過幾樣干菜,不過她倒不知道這些干菜好不好賣,因?yàn)槟切└刹耸勤w家莊子里送的,大家不過吃個(gè)稀奇。趙家冬日里也是吃鮮菜的,那是要在暖房里才能種出來的,她也想過自家種些鮮菜,但是眼下還不成。 只要是寧婉的提議羅雙兒都是極贊成的,“那我們便都曬起來,就算賣不出去也沒什么,原本就是家里的菜,又不用費(fèi)錢?!?/br> 寧婉也下了決心,“如果不成就留著自家吃,總比一冬天只吃那幾樣菜要好。” 兩人一拍即合,又做著針錢商量了些事,看著天色暗了羅雙兒才回了家。 第二日早飯后,她抱了一捆高粱秸桿來了寧家。 寧婉一見就笑了,“這高梁秸桿家里還有許多,你何苦從家中帶來?” 羅雙就笑,“本來就跟著借光,哪里還要再占你們家的便宜?”原來各家的高粱秸桿正是燒火的好材料,秋收之后在地里晾曬些日子便都拖回家堆成大大的柴垛,平日燒火時(shí)抽些柴就可以用了。又見寧婉也要到柴堆去抱高粱秸桿,便喊住她道:“不如你先用我的,昨晚我和夏柱已經(jīng)將高粱秸桿外的皮都剝?nèi)チ?,直接就能做蓋簾了?!?/br> 寧婉細(xì)看羅雙兒帶來的高梁秸桿,都是靠近頂端的部分,又直又均勻的,早將外面干枯的高梁葉都摘了去,白凈凈的正合用,便也不與她客氣,取了麻繩和大針,兩人在一處做起蓋簾。 蓋簾是三家村里十分常見的物件,正是將高梁秸桿用麻繩連起來拼在一起的一個(gè)圓盤,可以做鍋蓋、放東西?,F(xiàn)在寧婉和羅雙就是要一起做很多蓋簾,然后在蓋簾上曬干菜。 做蓋簾并不難,高梁桿外面有一層硬皮,里面是十分柔軟的蕊,用針很容易穿過去,兩道麻繩穿好后再拉緊就成了形,然后與第一排的高梁桿垂直再放一排,也用麻繩固定住,再用剪刀修成圓形,就成了家里日常用的蓋簾,既輕便又實(shí)用。 兩人正忙著,春玲走了進(jìn)來,“我在院子里就看到你們倆做了許多蓋簾,可是做什么用的?” 寧家三房的院子是相鄰的,中間只隔著矮墻,春玲嫂子自然能看看到,因她這些日子與寧婉和羅雙兒也走得近,便不避嫌疑過來問。 寧婉和羅雙兒便都笑著將她們的打算說了,春玲一聽也道:“我也跟你們一起做?!闭f著要回家抱秸桿,寧婉攔住,從自家抱了一大捆秸桿“先用著吧?!比讼葘⒘_雙兒帶來的秸桿都做成了蓋簾,接著又剝了許多新秸桿也做了蓋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