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節(jié)
大部分時候平安的事情是不需要他插手的,趙璨即便想要幫忙也無從幫起。但是這一次不一樣。平安本人被困住了,就算有百般手段也用不出來。這時候,自然就是他出馬的時機了。 知道內(nèi)侍省的目的是對付司禮監(jiān),趙璨立刻將這個消息給捅了過去。于是輪到張東遠發(fā)愁了。雖然平安真不是他的人,也就是賣個好結交的關系,但是現(xiàn)在,這個人他是保也要保,不保也要保,否則只要事情傳出去,司禮監(jiān)的臉就被踩到地上去了。 畢竟外人看來,平安的確是司禮監(jiān)的人。他出自內(nèi)書房,后來又在司禮監(jiān)值房當值,被貶到混堂司之前,甚至還是司禮監(jiān)的隨堂太監(jiān)! 不知道也就罷了,一旦知道,他就沒有別的選擇了。 趙璨自己卻也沒有收手,現(xiàn)在對方已經(jīng)動了起來,正是抓錯漏的好機會。也許就能從中弄清楚太后真正的目的了。即便她再不喜平安,趙璨還是覺得她專門出手對付平安,不太現(xiàn)實。 最后還真給趙璨查出了一點事來。 太后打算把這件事安在趙璇的頭上。 如果從前趙璨不太明白的話,那么在知道徐文美的身份,還有他曾經(jīng)在天乾宮住過的經(jīng)歷之后,他就知道平安在皇帝眼里,跟別的小太監(jiān),肯定是不一樣的了。 這件事,太后一定也知道。 劉才人出了事,平安會被內(nèi)侍省的人給處置掉,皇帝大怒,再去查的時候,卻是趙璇動的手。 讓自己支持的內(nèi)侍省出了頭,弄死了平安,還替趙瑢解決掉了一個對手,一箭三雕,真是好算計。趙璨起卦自己從前為什么會覺得太后不問宮事?分明是謀定而后動,不動則已,一動就會要命! 得到這個消息之后,趙璨的眉頭就一直沒有舒展過。 這件事,鄭貴妃和趙瑢知不知情呢?說全然不知,趙璨恐怕是無法相信的。所以對平安動手的人當中,也有他們一份。 其實到了這一刻,趙璨站在了十分有利的地位上。別人在明,他在暗,不管是順水推舟讓趙璨倒霉,還是反過來揭露真相讓太后吃癟,對他來說都只有好處。畢竟趙瑢和趙璇,都是他將來的對手。當然趙璇更討厭一點。 至于平安,也許會吃苦,但皇帝和張東遠都不會讓他真的出事。 如果是從前,趙璨可能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在旁邊看熱鬧。但是現(xiàn)在,他忽然想起平安說過的話:“我不知道你還用這種手段拿捏了多少人,就算你保證不會做,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br> 平安太了解他了。他已經(jīng)習慣了用這些陰謀和手段,遇到一件事,第一個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兌自己更有利,然后去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不管這手段如何,只要有用就可以了。 在以前,他就算利用起平安來,也是毫不手軟。——在平安跟他爭執(zhí)的時候,也許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點,所以并沒有提起。但趙璨自己卻已經(jīng)知道畏懼和收斂了。 過去的還可以解釋得通,但那一天之后,如果還繼續(xù)如此,就不是解釋幾句的問題了。 堂堂七皇子殿下,也懂得畏懼和害怕了。 第82章 巧上加巧解危機 平安被關進內(nèi)侍省的第四天,劉才人終于蘇醒過來,在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之后立刻又要自盡,自陳自己被人陷害,已經(jīng)無顏再見皇帝云云。這一番作態(tài),無論真假,都是在逼迫皇帝做出決定了。 雖說為了一個小小才人大動干戈,未免有些太過,但這件事的性質又與其他事情不同。劉才人為了自證清白,肯定會將事情鬧大,否則萬一將來其他嬪妃誣她個與太監(jiān)有私,誰知道皇帝心中會不會膈應? 再說幕后之人費盡心思,也不可能讓劉才人就此收手。有這些人推動著,事情自然無法按下。于是皇帝便讓人將一干與此事有關的人全部都帶過去,他要親自審問。 因為事涉后宮,所以除了當事人之一的劉才人在場之外,鄭貴妃自然也在?;实壅f是審問,但這種事他畢竟不可能親自過問,最多在一旁旁聽罷了。 但真正問話的也不是鄭貴妃,而是張東遠。鄭貴妃跟皇帝一樣,不過是來旁聽。 第一件事自然是問清楚事情經(jīng)過。于是張東遠從劉才人那里問起:她為何會出現(xiàn)在御湖邊上。 劉才人哭哭啼啼的表示,自己不過是偶然路過,想起夏日里滿池荷花,如今卻是不見蹤影,一時惆悵,便站在那里出了一會兒神。誰知平安忽然出現(xiàn),言語輕薄,她受驚過度,不慎跌入了湖中。 這說法倒是能說得過去,但張東遠并未就此放過,繼續(xù)問,“小主身邊該是有人跟著的,為何那時卻不見蹤影?” “因見湖中還有魚在,因此我便命她去取些魚餌來喂食。”劉才人抽泣著回答。 張東遠轉頭看了皇帝一眼,皇帝微微點頭,他才又轉過來問,“如此說來,當時的事情,并無人看見?” “是,……可是……”劉才人抬起一張梨花帶雨的臉看向皇帝,“陛下,臣妾……” “劉才人,還是等張總管問完了你再哭?!编嵸F妃淡淡的開口,“既然沒問你,就不要開口了。” 劉才人不甘心的看了皇帝一眼,見他面上沒有任何表情,看不出喜怒,這才慢慢的收了聲,只是仍舊一副委屈的表情。 張東遠又繼續(xù)問,“才人所居住的宮殿距離御湖頗遠,也不順路,您如何會偶然路過,本來欲往何處?” 劉才人面上的慌亂一閃而過,她蛾眉輕蹙,反過來質問張東遠,“張總管,妾被人所害,總管不去問那惡人,反倒追著妾逼問不休,是何道理?” 這話一說,就連跪在一旁的平安也覺得有些無語。她這么說,就等于是承認自己有問題了。否則你怕什么問呢?真正受害人,自然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希望趕緊抓到壞人。 但張總管絲毫不為所動,繼續(xù)問,“希望才人回答奴才的問題?!?/br> “我在御花園走走,不知不覺便走到了那處,有何可問?”劉才人立刻道。 “可是方才才人說過自己是偶然路過,怎么這會兒就變成了隨便走走?”張東遠的問話幾乎是有些咄咄逼人。 劉才人咬著牙,忽然指著平安道,“我聽說這個小太監(jiān)是張總管的人,莫非張總管就是為了維護他,才一直顧左右而言他?” 不等張東遠為自己辯護,站在平安前方不遠處的人便上前一步道,“陛下,劉才人所言也有道理。平安是司禮監(jiān)的人,張總管有所偏向,亦是人之常情?!?/br> 平安直到這時候才注意到他的存在,定睛看去,那人竟就是之前在內(nèi)侍省門口,跟有泰說過幾句話的那個青袍人! 看他在皇帝面前說話的樣子,顯然地位并不低,還敢跟張東遠嗆聲。平安納悶自己為何直到此刻才注意到他,心中卻立刻戒備起來。內(nèi)侍省里多變態(tài),他們以為自己是張東遠的人,這會兒發(fā)難正當時。 張東遠如果識相,這會兒就該立刻將審問的權力交出來。交給誰?自然是有類似職權的內(nèi)侍省。 一次放權簡單,卻已經(jīng)是打開了一個突破口。以后再有事,尤其是涉及司禮監(jiān)出去的人時,皇帝會不會猶豫?會不會怕張東遠故意偏向,于是將事情交給內(nèi)侍省來辦? 真是不放過任何一點機會。 張東遠卻并沒有這么“識趣”,冷哼道,“朱內(nèi)常侍,我受陛下之命審問,這里恐怕沒有你說話的地方吧?” 張東遠這么一叫,平安就知道這人是誰了。內(nèi)常侍朱誠,據(jù)說如今內(nèi)侍省的事情都是他一手把持,難怪有資格跟張東遠叫板。 聽見張東遠的話,朱誠也不惱,微微一笑,“我也只是怕張總管過于念舊情,多說一句罷了。畢竟宮里人人都知道,張總管宅心仁厚,最是顧念舊情的?!?/br> 張東遠上位之后,的確是提拔了不少自己過去的手下,宮里也的確是有這樣的名聲。這是張東遠故意為自己營造出來的名聲,但是現(xiàn)在被朱誠這樣一說,他反倒被這名聲給束縛住了。他既然顧念舊情,自然會偏幫平安,如果不便不倚,那這顧念舊情的名聲就是假的了。 此刻要轉頭來做那“大義滅親”的人有點晚,所以現(xiàn)在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將這件事交出去。畢竟張東遠之所以要成為一個念舊情的人,正是因為皇帝喜歡。就為了平安打破這個形象,得不償失。 但是偏偏張東遠又很明白內(nèi)侍省到底想干什么,平安是他必須要保住的人。如此一來,自然便陷入了兩難境地。 張東遠看了一眼平安,平安也正在看他。然后他轉頭對皇帝道,“陛下,平安畢竟是司禮監(jiān)出來的人,奴才再處理此事,恐怕不妥。還請陛下允許奴才回避?!?/br> 皇帝看了兩人一眼,無可無不可的點點頭。 于是張東遠退到皇帝身邊,朱誠則向前站到他原本的位置,繼續(xù)提問。不過他針對的顯然不再是劉才人,而是平安,“平安,你好大的單膽子,竟敢輕薄嬪妃,你可知這是死罪?!” “大人說笑了?!逼桨驳?,“奴才自知身份卑微,怎敢有這樣的妄念?還請大人明察?!?/br> “哦?你的意思是,你是被陷害的?”朱誠瞇起眼睛,“難不成劉才人還會冤枉你不成?” “想來是劉才人膽子小,見奴才陡然出現(xiàn),所以驚嚇過度。也不能說是陷害,只不過是碰巧罷了?!逼桨驳馈?/br> “哼!若是碰巧,那我來問你,劉才人掉入河中,你將她救上來之后,做了什么?”朱誠又問。 來了,雖然早知道這一點會成為罪證,但平安真的聽到這個問題,還是心頭一跳。那頭的劉才人聽了這個問題已經(jīng)復又哭哭啼啼,嚷著不要活了。不是她身邊的人強拉著,就要去撞殿中的柱子了。 鄭貴妃聽得厭煩,不由道,“好了,陛下和本宮都在這里,若你果真清白,自然會還你公道,哭哭啼啼,哪里有半點皇家威嚴在?” 劉才人抽抽噎噎的看了皇帝一眼,見他眼角都不掃她一下,只好收了眼淚,低下頭去。 平安道,“回大人的話,奴才在救人?!?/br> “救人?”朱誠冷笑,“荒謬!我從未聽說過這樣的救人之法,你不肯認罪伏法,竟如此狡辯,實在可惡!” “傳聞先帝朝時,曾有海外島國前來歸附,名澎島者。在那之前,朱大人可曾聽說過?” “澎島路遠,自是不曾。”朱誠皺眉,“這與此案有何關系?” “當然有。大人未曾聽說過的,并不代表就沒有?!逼桨驳溃跋雭泶笕艘膊桓艺f天下事自己盡知吧?既然如此,有你不知道的事,也不稀奇。何以大人因為沒聽說過這樣的救人之法,就認定了沒有?” “砌詞狡辯!”朱誠轉頭朝皇帝拱手,“請陛下宣太醫(yī)上殿垂詢,是否有這般荒唐的救人之法!” 皇帝抬了抬眼皮,道,“可。” 于是立刻便有人去宣了太醫(yī)過來。朱誠咄咄逼人,首先發(fā)難,將事情說了一遍,又問,“李太醫(yī)可曾聽說過如此救人之法?” “實是不曾聽說……”李太醫(yī)有些遲疑。 朱誠立刻轉向平安,“你還有何話可說?” “李太醫(yī)不知道,也未必這法子就不存在。神農(nóng)嘗百草之前,世上哪有醫(yī)藥?”平安道,“還請朱大人允許我跟李太醫(yī)說幾句話?!?/br> 朱誠咬了咬牙,還是答應了。他本來以為出了這件事,平安會驚慌失措,卻不想平安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正面回應。不過在朱誠看來,這也不過是狡辯罷了,只要抓住這個罪名,就算平安說出花兒來,又有何用? 哪怕他當真是在救人又如何?那是帝王嬪妃,豈是他這樣的身份能碰得的? 這般想著,復又心平氣和,對著平安點點頭,“也好,就讓你問個清楚?!?/br> 平安便道,“李太醫(yī)可知,人溺于水中,為何會死?” “乃氣絕身亡。” “不錯?!逼桨部隙ǖ?,“那何謂氣?” “氣乃無形,存于空中。無處不在?!憋@然這時候的醫(yī)家也是研究過氣的,甚至還有不少“練氣”的養(yǎng)生法門,效果如何且不說,但對自然的探索精神卻值得肯定。 平安點頭道,“正是如此,當人溺于水中,與氣隔絕,便會失去意識。我們平日里靠呼吸來換氣,但溺水之后的人無法呼吸,即便被救上岸也一樣。若是此時往對方體內(nèi)渡氣,自然能夠幫助呼吸,使之蘇醒。只要恢復呼吸,則性命無虞。李太醫(yī)以為然否?” “大善!”李太醫(yī)目光灼灼的盯著平安,嘴里念叨著,“渡氣,渡氣……我從前怎么就沒想到?有了此法,溺水者便能救回大半了!” 李太醫(yī)這個反應,甚至不需要去問,就知道平安說他是在救人,并沒有說錯。至少這個辦法是說得通的。 朱誠有些氣悶,但仍舊道,“即便如此,劉才人身份貴重,豈是你所能親近?” “人命關天,事急從權罷了!”張東遠在一旁道,“嫂溺,叔以手援之,權衡之變而已。這是全天下的人都懂得的道理,朱內(nèi)常侍未免過于著想了?!?/br> 雖說平安這件事做得不大好,但張東遠覺得,在平安和劉才人之間,陛下偏向誰,可真難說。既然平安有了正當理由,皇上最多處罰他,不會真的動手。這樣一想,自然就有了聲援的底氣。 朱誠眸中的暗色一閃而逝,繼續(xù)問道,“也好,此事就先擱置一旁。平安,我再問你,你在混堂司當差,本不該擅理,為何會出現(xiàn)在御花園中?” 平安自然將實情說了出來。反正也不怕這些人去查。或者說最好他們?nèi)ゲ?,說不準還能從有泰那邊得些線索。 這件事如果只是單純表面上看到的這樣,自己反而不好交代。因為不論如何辯解,人工呼吸這種事還是遠超古人的承受能力,皇帝會不會覺得自己玷污了劉才人,可真不好說。 所以,現(xiàn)在不怕事情復雜,就怕不夠復雜! 朱誠立刻讓人去查,首先被問到的是有泰。他自然是承認了這件事的存在,并將那張寫有地址和路線的紙條交了出來。然后那個曾經(jīng)給有泰傳遞消息的人也被帶來了,然而他的回答卻令人驚愕,他說自己從沒有給有泰傳過這種消息,何況是紙條。甚至在他有泰說跟他見面的那個時間,他是跟別人在一起的。 于是必然有一人說了謊。如果是在現(xiàn)代,這會兒取證就應該陷入僵局了。但這是古代。于是朱誠自然向皇帝請求用刑。 是的。這還是個可以使用刑罰和審問來讓人招供的時代,不知道多少冤假錯案,就是在這令人無法承受的刑罰之中,被逼出來的。 最后那個給有泰傳消息的同鄉(xiāng)首先受不住刑罰,供認說他是給平安傳過消息,但根本不是什么用有泰的家人逼迫他,而是“主子”傳過來的消息。 至于“主子”是誰,對方卻根本沒有招供,就受不住嚴刑拷打,暈過去了。 于是這場鬧劇一般的審問,突然有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結果。有了這個供詞,說明這件事情里,還有更加深層次的陰謀存在。事情發(fā)展到現(xiàn)在,但凡有點兒腦子的人,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平安和劉才人不過是個引子,事情如果繼續(xù)追查下去,恐怕會發(fā)現(xiàn)許多令人震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