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你對美貌一無所知[快穿]、生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繼母生存日記、當然選擇原諒她、絕世神醫(yī)之逆天魔妃、八十年代學(xué)霸重生日常、[星際]美食之王、帝后之路[星際]、道長,鎮(zhèn)山河!、女配假懷孕
《元史·順帝紀八》。 大都興建1215年,蒙古軍占領(lǐng)金中都,改中都為燕京。將金朝府庫所積,全部運往漠北。城市遭到很大破壞。 蒙古占領(lǐng)之初,燕京的秩序很不穩(wěn)定,官吏殘暴,盜賊充斥,使臣征索百端,燕民甚以為苦。太宗時,雖曾用耶律楚材的建議,一度使秩序有所好轉(zhuǎn),但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忽必烈開府漠南時,燕京的地位開始有了變化的轉(zhuǎn)機。潛邸的儒臣們鼓動忽必烈將治理的重點轉(zhuǎn)入中原,甚至一些蒙古貴族將領(lǐng)也支持這一主張。木華黎之孫霸突魯就主張以燕京為大汗駐蹕之所1。忽必烈即位后,郝經(jīng)正式提出都燕的主張,理由是“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背負關(guān)嶺,瞰臨河朔。南面以蒞天下”2。 在與阿里不哥爭奪天下的斗爭中,燕京起了重要作用。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及其支持者曾企圖將燕京作為他們控制漢地的據(jù)點,派遣脫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jù)燕京,按圖籍,號令諸道,還在燕京周圍地區(qū)大肆擴兵,準備阻擋忽必烈回軍。忽必烈在當年年底趕回燕京,消除了阿里不哥的勢力,控制了這座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城市,穩(wěn)定了漢地的形勢。忽必烈在燕京住了幾個月,作了必要的布置和準備。1260年春,前往開平,糾集自己的擁護者舉行了忽里勒臺,建立了與阿里不哥對峙的大蒙古國政權(quán),兄弟間爆發(fā)了爭奪汗位的戰(zhàn)爭。忽必烈依靠漢人臣僚、漢軍和部分蒙古貴族將領(lǐng)的支持,以燕地豐富的物質(zhì)資源為后盾,戰(zhàn)勝了阿里不哥,取得了奪權(quán)斗爭的勝利。為了控制漠北,他不能放棄開平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為了控制漢地,他同樣也不能忽視燕京的作用。于是他把中央行政機構(gòu)設(shè)在開平,在燕京設(shè)行中書省。中統(tǒng)四年(1263)改開平為上都,而以燕京為陪都。第二年(至元元年,1264),在中書省臣的要求下,改燕京為中都3。忽必烈即位后,改變了太祖至蒙哥時期以漠北為統(tǒng)治中心的治國方針,開始逐步按漢制制定和完善官制,并大力經(jīng)營都城。至元四年(1267),在中都東北建立新城。至元八年(1271),大蒙古國正式定國號為“大元”。第二年(1272),命中都新城名為大都,于是大都成為京師,而上都降為陪都。統(tǒng)治中心的南移引起了部分守舊派貴族的不滿,他們遣使責(zé)問說:“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如何?”4忽必烈并未動搖,他遣使向他們解釋,大都的建設(shè)仍舊按部就班地進行。 耶律楚材像同上都一樣,大都新城的建設(shè)也是逐步進行的。中統(tǒng)元“建兩京殿宇,始置司以備工役”,所置祗應(yīng)局,下設(shè)油漆書局、銷金局、裱褙局等。二年,置修內(nèi)司,“掌修建宮大都造作等事”,下設(shè)大、小木局、泥廈局、車局、妝釘銅局、竹作局、繩局等;中統(tǒng)四年,色目人亦黑迭兒丁建治瓊?cè)A島。至元元年,又在修葺故宮建筑的基礎(chǔ)上,決定大規(guī)模建設(shè)新宮殿。 當時,最先修建的是廣寒殿。它是在金朝離宮廣寒殿的廢墟上建造的。第二年(至元二年),命工匠制作了巨大的酒甕——瀆山大玉海,置于廣寒殿。以此為起點,瓊?cè)A島上的工程陸續(xù)展開。 在重建瓊?cè)A島上的廣寒殿工程的同時,忽必烈也著手準備相地另建新城。新城址選定在舊城東北。參與設(shè)計、建造的除劉秉忠外,尚有趙秉溫、張柔、張宏略、段楨,蒙古人野速不花,渤海人高謖和色目人亦黑迭兒丁。河北曲陽石工楊瓊對大都的興建也作出了貢獻。他家世代為石工,他本人從小就學(xué)習(xí)雕石工藝,“能自出新意,人莫能及”5。他奉召參與大都興建工程,負責(zé)管理石匠。城郭宮殿的許多石雕,都出自他手,靈星門內(nèi)金水河上的三座石橋(周橋),就是由他設(shè)計建造的。 至元四年正月丁未(1267年2月14日),新城正式破土動工。十三年(1276)完成,歷時近10年。二十年(1283),城內(nèi)的修建工程基本完成,元政府將舊城的衙門、商鋪和稅務(wù)機關(guān)遷入新城。二十一年(1284),建立了管理大都的機構(gòu)留守司和大都路總管府。二十二年(1285),制定了舊城居民遷入新城的規(guī)定6,大規(guī)模的搬遷工作開始。 大都城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周圍長約28600米。明營建北京城時,北墻南移,因此,大都城的北墻和東西墻的北段,均被廢棄,現(xiàn)在,德勝門外尚保留有元代北墻的部分遺址。東、西兩城的南段與明清兩代北京城東、西墻一致,南墻約在今長安街南側(cè)。城墻用夯土筑成,夯土中用“永定柱”(豎柱)和經(jīng)木(橫木)加固,基部寬24米,城墻的基寬與高和頂寬的比例是3w2w17。 全城共設(shè)十一門,東、西、南各三,而北面有二。東三門為光熙門(今和平里東,俗稱廣熙門)、崇仁門(今東直門)、齊化門(今朝陽門);南三門是文明門(今東單南,又稱哈達門,“哈達大王府在門內(nèi),因名之”8。后世把崇文門也稱作哈達門,實則崇文門在哈達門址之南)、麗正門(今天安門南)、順城門(今西單南);西三門是平則門(今阜成門)、和義門(今西直門)、肅清門(今學(xué)院路西端,俗稱小西門)。十一門象征哪吒三頭六臂兩足:南三門為三頭,東、西六門為六臂,北二門為兩足。這可能是設(shè)計者劉秉忠的主意。劉秉忠既為僧,也宗道,還精通“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7,由他作出這種設(shè)計安排是很自然的。蒙古貴族對各種學(xué)說、各種思想能兼收并蓄,忽必烈對這一設(shè)計也是容易接受的。 大都城四角各有角樓,城外有護城河。 大都全城規(guī)則整齊,井然有序。它的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和厚載門,經(jīng)萬寧橋(又稱海子橋,即今地安門橋),直達城市中央的中心閣。中心閣西15步,有一座“方幅一畝”的中心臺,臺正南有石碑,刻有“中心之臺”四字,這就是大都城的中心所在?!霸诔鞘性O(shè)計和建造時,把實測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確的標志,這在我國城市建設(shè)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創(chuàng)舉”。 中心閣在今北京城內(nèi)鼓樓以北。中心閣和中心臺之西就是當時的鼓樓,也叫齊政樓。鼓樓上有壺漏、鼓、角。壺漏是計時的儀器,鐘鼓為報時的工具。 大都的街道縱橫豎直,互相交錯。相對的城門之間,都有寬廣平直的大道。全城的街道都有統(tǒng)一的標準,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貴族、功臣主要住西城。當達官貴人們占據(jù)了合適的地方住定之后,才允許普通百姓作室。 元朝中央的統(tǒng)治機構(gòu)中書省在麗正門內(nèi),千步廊東。樞密院在皇城東側(cè)。御史臺在文明門內(nèi)、皇城以東不遠的地方。 大都的管理機構(gòu)大都路總管府和負責(zé)大都治安的警巡院,在全城中央,中心閣之東。 全城有50坊,坊各有門,門上署有坊名。全城有兩個商業(yè)區(qū)——市,一個在皇城之北,鐘鼓樓周圍地區(qū);一個在皇城之西,緊靠海子的斜街。 大都的水道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條是金水河,為宮苑用水。一條是高梁河、海子、通惠河,為漕運系統(tǒng)。城內(nèi)還有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南北主干大街兩旁的排水渠,是用石條砌成的陰渠。寬1米,深1.65米,有的地方覆蓋有石條,其排水方向則與城市自北向南的地形坡度一致。 大都的皇城在城市的中央地區(qū)。它的東墻在今南北河沿的西側(cè),西墻在今西皇城根,北墻在今地安門南,南墻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 皇城三面臨水,南面有門稱靈星,它南與麗正門相對。兩門間是宮廷廣場,廣場兩側(cè)有長約700步的千步廊。 將宮廷廣場置于皇城南而不是沿襲前此廣場在宮城正門之南的布局,在建筑設(shè)計上是一大突破,“它加強了從大都城正門到宮門正門之間在建筑上的層次和序列,從而使宮闕的布置更加突出,門禁更加森嚴”10。 皇城北墻東北段和東墻外有通惠河,西墻和北墻西段為金水河。金水河在西墻南端入皇城,在靈星門北數(shù)十步,河上有石橋三座,稱周橋。橋身雕有龍風(fēng)祥云,橋周遍植楊柳。 皇城內(nèi)圍繞著中心太液池有三大建筑群:宮城、隆福宮和興圣宮,此外還有御苑。 宮城在皇城的東部,呈長方形,有南三、東西北各一共六門。南門正中者為崇天,左為星拱,右為云從;東門為東華,西門為西華,北門為厚載。宮城東、西墻與今故宮東、西墻相近。北墻當今北海少年宮前。 宮城內(nèi)的建筑分南北兩大部分。南面以大明殿為主,北面以延春閣為主。大明殿、延春閣與緊靠延春閣的清寧宮,成一直線,坐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 大明殿又稱長朝殿,建成于至元十年(1273),是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凡皇帝登基、元旦、慶壽等重大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大明殿內(nèi),設(shè)有“七寶云龍御榻,白蓋金縷褥,并設(shè)后座”。元朝與歷代不同的是凡遇大典,帝后同登御榻,接受朝拜。這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元代的皇后可以參與政事的處理?;实鬯篮?,常常由皇后暫理朝政。 御榻前,陳列著自動報時的七寶燈漏、酒甕和樂器。在宮殿中陳列酒甕,也是元朝特有的規(guī)矩,除大明殿外,其他宮殿也有,如廣寒殿的瀆山大玉海。 大明殿后為延春閣,閣下稱延春堂,是舉行佛、道等宗教儀式和宴會的地方。大明殿和延春閣的后面都有寢殿。延春閣后為清寧宮。宮城后墻的厚載門上也有高閣,其上可表演歌舞。 宮城北為御苑,種植花木,以供觀賞;還有用以勸農(nóng)的“熟地”。 宮城西為玉液池。池中滿栽鞭蓉,有龍船可供游戲。池中有兩小島。南者為瀛州,即今團城的所在,上有儀天殿,也稱圓殿。北面者為瓊?cè)A,至元八年改稱萬歲山。山上有大都城建設(shè)最早的廣寒殿。 太液池西有兩組大的建筑群,南面者為隆福宮,北面者為興圣宮。隆福宮為皇太子的居處,也稱太zigong或東宮。主要建筑是天光殿。后來,因皇太后居此,遂改名隆福。興圣宮的主要建筑是興圣殿。殿后有延華閣,東、西鹿殿,畏吾兒殿和其他附屬建筑。興圣宮內(nèi)有專門收藏圖書的奎章閣(后更名為宣文閣)。 “元代宮殿的建筑形式和基本結(jié)構(gòu)是以漢族傳統(tǒng)為主的,但同時也吸收了我國各兄弟民族在建筑方面的一些特點,在技術(shù)、結(jié)構(gòu)、材料以及建筑裝飾方面都有一些創(chuàng)造”。 新城建成后,原來的燕京城就被稱為舊城。因為新城在北,故新城也稱北城,舊城則稱南城。大多數(shù)居民遷入新城,舊城逐漸衰落。但南城有許多名勝古跡,是游覽的好地方。故大都居民歲時游觀,仍以舊城為盛。大都西郊外,有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西山。 作為京師,大都的居民包括了多種民族成分。漢族依然占絕大多數(shù),蒙古族也為數(shù)不少,此外,還有畏吾兒、回回等色目人。西郊有一個畏吾兒人聚居處,被稱為畏吾村,即今天的海定區(qū)魏公村。畏吾人阿里海牙就埋葬在高梁河畔。 作為政治中心的大都,同上都一樣,也發(fā)生過若干政治事件。滅宋后,元朝帝、后以招待宋帝的名義在廣寒殿舉行了十次規(guī)模盛大的慶功筵會。被俘的南宋宰相文天祥被關(guān)押在兵馬司監(jiān)獄,終因不屈被殺,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詩篇。至元十九年,這里發(fā)生了千戶王著痛殺斂財害民的阿合馬的大快人心的事件。泰定皇帝死后,兩都間又發(fā)生了居守上都稱帝的泰定之子與據(jù)守大都的元文宗間的兩都之戰(zhàn)。元朝末年,順帝放棄大都逃往草原,這里又成了明燕王的王府所在。明成祖遷都后,它又成了明清兩代的都城。今天,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都城,這座古城正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注釋1參見《元史·霸突魯傳》。 2郝經(jīng)《便宜新政》,《郝文忠公集》卷三二。 3《元史·地理志》: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 4《元史·高智耀傳》。 5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 6《元史·世祖紀十三》:至元二十二年二月,“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師者以貲高及居職者為先,仍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畝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jù),聽民作室。” 7《元大都的勘探與發(fā)掘》,《考古》1972年第1期。 8朱彝尊《日下舊聞考》卷四十五引《析津志》。 9《元史·劉秉忠傳》。 10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 柯九思《宮詞》,《草堂雅集》卷一;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上《談藪篇》。 陳高華《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 海都、都哇之亂海都是窩闊臺第六子合失的兒子,他在成吉思汗的斡耳朵(帳殿)長大,曾在蒙哥汗處效力。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奪中,他站在阿里不哥一邊。至元元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后,他回到葉密立。 成吉思汗忽必烈為商討如何處置阿里不哥,曾向欽察汗別兒哥、察合臺汗阿魯忽、伊利汗旭烈兀和窩闊臺后王海都發(fā)出邀請,前三汗雖表示將在至元四年前來,但不久卻相繼去世,海都則以“牧馬尚瘦”,借故拖延。這時,忙哥帖木兒、木八剌沙和阿八哈分別繼承了欽察、察合臺和伊利汗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 成吉思汗時期,窩闊臺受封別失八里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qū),由于他的子孫陰謀背叛蒙哥,除河西以涼州為中心的闊端封地及其軍隊外,窩闊臺后裔的軍隊都被剝奪和重新分配了。但海都曾在蒙哥身邊效力,并且“是一個聰明、能干而又狡猾的人”,他竟然“設(shè)法從各處征集了二三千軍隊”,把自己重新武裝起來1。 海都因支持阿里不哥未遂而對忽必烈心存不滿和疑懼,他一方面抓緊擴充自己的實力,一方面與術(shù)赤后王改善關(guān)系,乘機占有了窩闊臺原來的封地,割據(jù)自雄。并秣馬厲兵,擴大實力,準備武裝反叛。 海都的所作所為無疑會引起蒙古大汗的注意,但剛剛平定了李碹和阿里不哥之亂的忽必烈不愿連續(xù)用兵,與本家族成員再開戰(zhàn)火,他一方面爭取以和平的方式解除海都的威脅,加強國家對西北和中亞地區(qū)的控制2,一方面同欽察、察合臺汗國建立聯(lián)系,意在結(jié)成共同制約海都的聯(lián)盟。 首先,他派遣長期在自己身邊并能“出色地履行職責(zé)”的察合臺四世孫八剌(察合臺曾孫,木禿堅的兒子哈剌旭烈之子)前往河中,輔助木八剌沙。八剌到達后,廢黜了木八剌沙,自己作了察合臺汗國的君主,并按照忽必烈的意圖,聚集兵力,準備進攻海都。同時,他選任聰慧辯識、辦事果決的任拔都封地平陽地區(qū)達魯花赤的乃蠻人鐵連出使欽察、窩闊臺汗國,并指示鐵連先至欽察汗忙哥帖木兒處,與術(shù)赤后王結(jié)盟后,再至海都處。鐵連既奉命,欲直造海都境,視其虛實,然后議于諸王。副者弗從,曰:“上命我輩先議于王,今遽造敵境,不可?!辫F連曰:“親承密旨,汝輩違則當誅?!备闭邞侄鴱男?。即至,海都日召宗親宴飲,將伺其隙謀害之。鐵連乃厲聲斥之曰:“且食,勿語!望語言脫口,相摭為罪耶!”良久,海都曰:“直哉!”海酒半,鐵連求衣為歡,海都嘉其雄辯,將解與之,其妃止之,以皮服二襲付之。因語其屬曰:“為使者當如是矣。”厚贈以行。既至拔都蒙哥鐵木王(即拔都孫忙哥帖本兒——引者注)所,具告以故,王曰:“祖宗有訓(xùn),叛者人得誅之。如通好不從,舉師以行天罰,我即外應(yīng)掩襲,剿絕不難矣?!辫F連還,悉以事聞,因言于帝曰:“海都兵繁而銳,不宜速戰(zhàn),來則堅壘待之,去則勿追,自守既固,則無慮矣?!钡凵钊恢?。 八剌按照忽必烈的意圖,掌握了察合臺汗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鐵連的出使又得到了欽察汗配合討叛的承諾,忽必烈成功地爭取到了欽察汗和察合臺汗的支持與合作,孤立了海都。同時鐵連也掌握了海都的動向,并提出了所以制服海都的措施。忽必烈采納了鐵連的建議,雖然海都反狀已明,卻沒有先事興兵討叛?!昂6家椝虐味纪酰礆J察汗忙哥帖木兒——引者注)為備已嚴,意乃帖然”3。 但是,海都仍擔(dān)心同時也不甘心受到忽必烈的威脅,至元三年(1266),他進入高昌王境內(nèi),sao擾并掠奪了亦都護的屬民。五年(1268),又擊潰并洗劫了他們附近的、依附于(蒙哥合罕之子)玉龍答失的納鄰,再次引兵東向,進入高昌王境。忽必烈自嶺北發(fā)兵,迎擊海都于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乘勝追至阿力麻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和察合臺汗八剌也按照忽必烈的意圖,聚集力量進攻海都。腹背受敵的海都兵敗后先與忙哥帖木兒講和,然后集中兵力迎擊八剌。在勝負難分的情況下,窩闊臺的孫子欽察斡忽勒居中調(diào)停,使他們停止互相攻擊并結(jié)成了安答。此后,察合臺、窩闊臺兩系聯(lián)合攻打伊利汗阿八哈。在與阿八哈的戰(zhàn)爭中,八剌潰敗并向海都求援。海都又乘機掠奪了八剌的財產(chǎn)并控制了察合臺汗國。 至元七年(1270),八剌死,海都主持了八剌的喪事,先后立尼克拜和不花帖木兒掌管察合臺汗國事務(wù)4。八剌和阿魯忽諸子不服,舉兵攻擊海都,察合臺與窩闊臺后裔間再一次爆發(fā)戰(zhàn)爭。八剌長子伯一帖木兒和阿魯忽的兒子出伯、合班投奔了忽必烈,后來,貴由的孫子察八忒也離開了海都,帶著一些異密歸附了忽必烈。不花帖木兒死后,由海都主持,又將察合臺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交給了八剌的兒子都哇(《元史》又作篤哇、都瓦、朵哇)。察合臺汗國又成了海都與蒙古大汗對抗的同盟。 鑒于海都勢力的擴張,忽必烈一方面遣使令其罷兵,一方面加強了漠北和林和西北別失八里、火州、斡端等地區(qū)的防務(wù)。他派遣戶部尚書、宗正府扎魯火赤(扎魯忽赤)畏吾兒人昔班出使海都,“使之罷兵,置驛來朝”。又于至元七年,以永興府達魯花赤漢人劉好禮為吉利吉思、撼合納、謙州、益蘭等五部斷事官,治益蘭。好禮“即于此州修庫稟,置傳舍”5,遷入中原的農(nóng)民、軍人進行屯墾,設(shè)工匠局管理遷入的工匠,意在將這一地區(qū)建成防御西北諸王的根據(jù)地。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南木合)駐守阿力麻里。十年(1273),尼克拜與海都相攻,元軍又乘機進兵察合臺封地。 十一年(1274),元朝在天山南北的別失八里、斡端(又做忽炭,今新疆和田)、鴨兒看(葉兒羌,今新疆莎車)、沙州(今甘肅敦煌)等處置水陸驛站,加強西北與內(nèi)地的交通往來,以便及時支援前線。 十二年(1275),叛軍至漠北,圍皇室祖陵。三日不去。八月,忽必烈再命那木罕率諸王鎮(zhèn)守漠北,總領(lǐng)諸軍,命木華黎四世孫、丞相安童輔佐,備御海都。隨同鎮(zhèn)守的還有諸王闊闊出(忽必烈第八子,那木罕弟),蒙哥的兒子昔里吉(又作失列吉、習(xí)列吉、失列及、失里吉、昔列吉、昔里吉、昔里——引者注),阿里不哥的兒子玉木忽兒(又作藥木忽兒、約木忽兒、要木忽兒、要不忽兒、要忽兒、要木忽而、要木忽爾、要術(shù)忽爾、藥木忽爾、岳木忽、岳木忽而、岳木忽爾、籰木忽爾——引者注)、滅里帖木兒(又作明里帖木兒、明里鐵木兒、明理帖木兒、滅里鐵木兒、滅里鐵木爾),大汗諸弟歲哥都的兒子脫黑帖木兒(又作脫脫木兒、脫帖木兒、脫鐵木兒、脫脫木、脫別鐵木)、斡魯忽臺(又作兀魯兀臺),以及斡惕赤斤的孫子、忽必烈從弟察剌忽(又作札剌忽)等。但蒙哥和阿里不哥諸子對忽必烈一向不滿,他們無意討叛,卻千方百計尋找機會脫離他。 十三年(1276)脫黑帖木兒、昔里吉、玉木忽兒、滅里帖木兒等相約叛亂。元將八魯渾、粘閩相應(yīng),并率所統(tǒng)兵投奔海都。宗王牙忽都率兵追襲,擒八魯渾。叛亂的主謀脫黑帖木兒,以帝位誘惑昔里吉說:“帝位將歸于你,合罕使我們和我們的父親們受了多少侮辱啊!”“我們把那木罕和安童那顏抓起來交給敵方吧。”于是他劫持了北平王那木罕、諸王闊闊出、牙忽都和丞相安童,將皇子送往欽察汗忙哥帖木兒處,將安童送給海都,希望借此與海都結(jié)成共同反抗忽必烈的聯(lián)盟。他們遣使說:“你們有大德于我們,我們對此不忘,現(xiàn)將企圖攻打你們的忽必烈合罕的宗王和異密們送交給你們;咱們不要互相算計,要聯(lián)合起來打退敵人?!钡6紱]有同他們結(jié)盟,卻企圖利用他們在漠北牽制元軍,以減輕本身受到的壓力。他回話說:“我們很感謝你們,我們正希望你們這樣做,請留駐于原地,因為(你們)那里水草很好?!?他們受海都的指使向窩闊臺、察合臺的斡耳朵進攻,揚言拔都的兒子們、海都和宗王們正帶領(lǐng)大軍從后面趕來,迫使游牧于那里的蒙古部落遷徙。 秋天,昔里吉等進犯漠北,抄掠諸部,掠祖宗所御大帳,占領(lǐng)吉利吉恩,俘虜益蘭等州斷事官劉好禮。 十四年(1277),叛王分道東進。四月,駐牧應(yīng)昌(今內(nèi)蒙古阿巴哈納爾旗東南)的弘吉刺部首領(lǐng)只兒瓦臺(又作只兒瓦歹、只里瓦歹、只里瓦帶、只里斡臺、只兒瓦臺、折兒瓦臺)起兵響應(yīng),圍忽必烈之女囊加真公主于應(yīng)昌城中。忽必烈急調(diào)諸王伯木兒、徹徹都,中書左丞博羅歡等北上,以伯顏統(tǒng)軍討伐昔里吉等。博羅歡等在應(yīng)昌大敗叛軍,擒獲只兒瓦臺。 昔里吉等越過杭海嶺(今杭愛山),右丞相伯顏與諸王別吉里迷失、兀魯兀臺與欽察將領(lǐng)土土哈(禿禿哈)、阿速將領(lǐng)伯答兒領(lǐng)兵往討。先后與叛王戰(zhàn)于納蘭不刺、禿兀刺河(今土拉河)和斡歡河(今鄂爾渾河)。斡歡河之戰(zhàn),雙方“夾水而陣,相持終日”,被叛王劫持的諸王牙忽都與土土哈暗通消息,以為內(nèi)應(yīng),從叛軍內(nèi)部擾亂其陣,伯顏等乘叛軍軍亂,“麾軍為兩隊,掩其不備”,大敗叛軍,土土哈奪回被叛王掠走的祖宗大帳,昔里吉等潰逃。 十五年(1278),土土哈逾金山,擊敗叛軍連結(jié)的外刺、寬徹二部,繳獲大量羊馬輜重。昔里吉敗走也兒的石河,脫黑帖木兒等逃往吉利吉思。這年冬天,元以鎮(zhèn)國上將軍、漢軍都元帥、女真人劉國杰領(lǐng)左、中、右三衛(wèi)兵,戍守和林。元朝政府軍又奪回了對漠北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7。 十六年(1279),脫黑帖木兒領(lǐng)兵南下,襲擊杭海嶺東。元軍主帥別吉里迷失采納劉國杰的建議,趁其“全軍而來,巢xue空虛”,直搗謙河。大軍迅速占領(lǐng)謙謙州,追其部眾至烏斯。脫黑帖木兒慌忙回軍,大敗于謙河。元軍“俘獲生口畜牧萬計”。次年春,叛軍再次東犯,又被擊敗。十八年(1281),叛軍內(nèi)亂。脫黑帖木兒屢被元政府軍擊敗,求援于昔里吉,后者不應(yīng)。脫黑帖木兒怨恨昔里吉,于是他又以帝位煽惑蒙哥的孫子撒里蠻(蒙哥子玉龍答失之子),玉木忽兒不從,遭到脫黑帖木兒的征討。雙方交戰(zhàn)之際,脫黑帖木兒的軍隊倒戈投奔玉木忽兒,他本人則被玉木忽兒的軍隊俘虜,交到昔里吉處,被殺。撒里蠻也不得不投奔昔里吉。昔里吉將他送往術(shù)赤后王火你赤處。當他們途經(jīng)撒里蠻封地時,被撒里蠻的部眾劫獲,并把護送他的人抓了起來。撒里蠻帶著自己的軍隊攔截了昔里吉的輜重隊,并命令將輜重送往大汗處。昔里吉率軍前來攻打撒里蠻,他的軍隊卻投奔了撒里蠻,昔里吉被撒里蠻所俘。玉木忽兒得知這一情況后,又調(diào)集軍隊與撒里蠻作戰(zhàn),他的軍隊也同樣倒戈投降,玉木忽兒又作了撒里蠻的俘虜。于是,撒里蠻率領(lǐng)著自己的軍隊和俘獲的叛王前去投奔大汗。途中,玉木忽兒以大量珍寶向斡惕赤斤后王行賄,得以中途逃脫。昔里吉則在撒里蠻之前到達,大汗沒有接見他,而是將他流放到一個氣候惡劣的海島,后來,他便死在那里。撒里蠻則受到了禮遇,大汗賜給了他土地和軍隊,但不久他也死去了。后來,玉木忽兒投奔了術(shù)赤后王火你赤,滅里帖木兒投靠了海都8。 古代風(fēng)景畫鑒賞昔里吉等的叛亂打亂了元朝的平叛部署,破壞了元朝在西北地區(qū)的控制、經(jīng)營。使海都得以乘機休養(yǎng)生息和擴充實力。于是,他打回了阿力麻里,并不時sao擾天山南北。為了遏制海都勢力的東進,忽必烈不得不調(diào)整部署。至元十五年,他以虎符授八撒察里,命他掌別失八里畏吾城子里軍站事,以朵魯只佩金符掌彰八里軍站事。十六年,四川西道宣慰使、副都元帥劉恩進位都元帥,率蒙古、漢軍戍守斡端,置屯、田于甘州。十七年,遣阿老瓦丁率兵戍守斡端,命萬戶綦公直戍守別失八里,置鎮(zhèn)北庭都護府;在火州置交鈔提舉司。十八年綦公直進駐別失八里,劉恩進兵斡端,元朝在西北的兵力增至十多萬。以宗王阿只吉節(jié)制。又從阿只吉之請,自太和嶺至別失八里置新站三十,以利于軍情的傳達和物資轉(zhuǎn)運、供應(yīng)。劉恩在斡端先敗海都將領(lǐng)玉論亦撒所率萬人,海都遣八把率眾三萬赴援。劉恩以寡不敵眾撒軍。 十九年(1282),海都得知元軍已平定昔里吉之亂,乃遣那木罕等回,一方面謀求和解,一方面繼續(xù)進兵斡端等地。 二十二年(1285),都哇率兵十二萬圍火州。聲言:“阿只吉、奧魯只諸王以三十萬之眾,猶不能抗我而自潰,爾敢以孤城當吾鋒乎?”高昌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率眾固守。叛軍圍城半年之久,城中糧將盡,都哇所部也師老兵疲。于是都哇射書入城,要求亦都護納女講和。他說:“我亦太祖皇帝諸孫,何以不附我?且爾祖嘗尚公主矣。爾能以女與我,我則休兵;不然則急攻爾。”亦都護不得已忍痛將愛女送給都哇,叛軍解圍去。亦都護還鎮(zhèn)火州,駐于哈密力之地9。 二十三年,海都再次發(fā)動攻勢,綦公直率軍迎擊于馬納思河(今瑪納斯河),追擊浸遠,援軍不繼。海都設(shè)伏于洪水山(今新疆呼圖壁縣西南),元軍中計,公直與別失八里屯田軍總管、懷遠大將軍李進被俘,公直第五子璦戰(zhàn)死。李進從叛軍行至摻八里(即彰八里,今新疆昌吉),遁還至和州(火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收散卒三百人,且戰(zhàn)且行,還至京師。海都乘勝再至火州,進攻哈密力,亦都護大戰(zhàn),力盡而死。同年,忽必烈以伯顏代阿只吉總兵,以皇孫鐵穆耳撫軍,在別失八里置元帥府,遣侍衛(wèi)新附軍屯田戍守。 西北藩王和李璮的叛亂,使忽必烈痛感地方勢力的發(fā)展對中央政權(quán)威脅之甚。于是,他在平叛的同時也加強了對東道諸王的控制。這就又促成了東道諸王的叛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三月,翰惕赤斤的后裔乃顏首先發(fā)動叛亂,并與海都早有往還。海都擬率軍前來會合,形勢頓趨嚴峻。忽必烈仍以伯顏駐守和林,割斷海都與乃顏的聯(lián)系,阻止海都東來,自己則率軍親征乃顏。 他遣博羅歡總探馬赤軍,調(diào)集忙兀、兀魯、扎剌亦兒、弘吉刺、亦乞烈恩五投下部眾先行。以玉昔帖木兒、李庭分統(tǒng)漢軍扈從北征。 海都、都哇利用東道諸王叛亂的有利時機,也加緊了軍事進犯。二十五年(1288),海都犯邊,元派駙馬昌吉,諸王也只列(也只里),察乞、合丹兩千戶,皆發(fā)兵從諸王出伯(術(shù)伯)北征。 二十六年(1289),晉王甘麻剌、大將土土哈與海都軍戰(zhàn)于杭海嶺?!皵诚葥?jù)險,諸軍失利”,甘麻刺陷入重圍。“土土哈以其軍直前鏖戰(zhàn),翼晉王以出?!焙6汲藙俦鄙?,再次占領(lǐng)和林。和林為漠北重鎮(zhèn),屯糧所在,掌錢谷出納的和林宣慰使怯伯、同知乃蠻帶、副使八黑鐵兒投叛,元朝政府軍有遭到東西叛軍聯(lián)合圍攻的危險,形勢更加危急,七十四歲的老皇帝忽必烈再次親征。他調(diào)集安童、伯顏、玉昔帖木兒、李庭等各路蒙古、漢軍扈從。七月,忽必烈出師,海都聞訊遠遁。元軍收復(fù)和林,仍以伯顏居守。 二十九年(1292)秋,海都指使明理鐵木兒犯邊,伯顏奉命往討。兩軍相遇于阿撒忽禿嶺,“矢下如雨,眾軍莫敢登。伯顏令之曰:‘汝寒君衣之,汝饑君食之,正欲效力于此時爾。于此不勉,將何以報!’麾諸軍進,后者斬,伯顏先登陷陣,諸軍望風(fēng)爭奮,大破之?!睍r明理帖木兒敗走,伯顏以輕騎追擊,斬首二千余級,俘其眾以歸。 伯顏久在軍旅,歷經(jīng)戰(zhàn)陣,知己知彼,恩威并濟,有豐富的指揮經(jīng)驗。他對海都等叛軍,采取固守防御為主,征進與招撫兼施的策略。戰(zhàn)術(shù)上以逸待勞,不輕易出擊。使叛軍在數(shù)次出擊,長途行軍中消耗有生力量,然后一舉平定。當時,海都在多次sao擾邊境,長途奔襲之后,其勢已如強弩之末,力量消耗殆盡,平叛的勝利指日可待。但軍中將領(lǐng)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圖,朝中又有人以“因仍保守”彈劾他,忽必烈本人也急于取得平叛的勝利。于是,至元二十九年,朝廷決定以玉昔帖木兒代伯顏。玉昔帖木兒前來接仁之際,恰值海都再次犯邊。伯顏欲為朝廷除此大患,遂對玉昔帖木兒說:“公姑止,待我翦此寇而來,未晚也?!辈侇I(lǐng)兵出戰(zhàn),“與海都兵交,且戰(zhàn)且退,凡七日,諸將以為怯,憤曰:‘果懼戰(zhàn),何不授軍于大夫!’伯顏曰:‘海都懸軍涉吾地,邀之則遁,誘其深入,一戰(zhàn)可擒也。諸軍必欲速戰(zhàn),若失海都,誰任其咎?’諸將曰:‘請任之。’即還軍擊敗之,海都果脫去?!边@次失機,又使海都得以自立數(shù)年。 玉昔帖木兒代伯顏后,元軍展開了大規(guī)模攻勢。當年秋,土土哈略地金山,獲海都屬戶三千余,遷至和林。又向吉利吉思進兵。次年(至元三十年,1293)“師次謙河,冰行數(shù)日。始至其境,盡收其五部之眾,屯田守之?!焙6寂杀鴣頎?,又被擊敗。到忽必烈去世時,海都的勢力已被逐出按臺山(即金山,今阿爾泰山)之外,實力也已大大削弱,與西北諸叛王的斗爭已經(jīng)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與分裂勢力斗爭多年的忽必烈還是沒有看到平叛斗爭的最后勝利。 成宗即位后,仍以大將土土哈率軍居守,寧遠王闊闊出(忽必烈子)撫軍。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不僅消耗了海都的軍力,而且使部眾、將領(lǐng)產(chǎn)生了厭戰(zhàn)情緒,叛軍內(nèi)部再次發(fā)生分化,從海都叛者相繼來歸。元貞二年(1296),諸王藥木忽兒也脫離海都,由土土哈陪同入朝。大德元年(1297),土土哈死,其子床兀兒襲父職繼續(xù)領(lǐng)兵駐守漠北。床兀兒率軍逾金山攻八鄰之地,與海都將帖良臺戰(zhàn)于答魯忽河,“帖良臺阻水而軍,伐木柵岸以自庇;士皆下馬跪坐,持弓矢以待我軍,矢不能及,馬不能進。床兀兒命吹銅角,舉軍大呼,聲震林野。其眾不知所為,爭起就馬。于是麾軍畢渡,涌水拍岸,木柵漂散,因奮師馳擊,追奔五十里,盡得其人馬廬帳?!被剀?,又與海都所遣援軍孛伯遇,戰(zhàn)于阿雷河?!昂由嫌懈呱剑貌囉谏缴希R不利下馳。床兀兒麾軍渡河蹙之,其馬多顛躓,急擊敗之,追奔三十里,孛伯僅以身免?!倍?,床兀兒又敗都哇軍于火兒哈禿之地。 連續(xù)大勝使諸王將領(lǐng)產(chǎn)生了驕傲輕敵情緒。大德二年秋,諸王將帥商議防邊時,都認為“往歲敵無冬至之警,宜各休兵境上”。汪古部駙馬、高唐王闊里吉思主張嚴兵以待,他說:“今秋候騎來者甚寡,所謂鷙鳥將擊,必匿其形,兵備不可弛也。”這年冬天,叛軍果然大規(guī)模進犯。闊里吉思以所部兵迎擊,三戰(zhàn)三克,乘勝逐北,深入險境,而后援不至,為叛軍所俘,不屈而死。這是一次沉痛的教訓(xùn),也是自那木罕被劫持后,元軍最大的敗仗之一。成宗使皇侄海山于軍中代闊闊出總兵。四年,海山敗海都軍于闊別列之地。乃蠻帶部落降。五年(1301),博爾忽之子太師月赤察兒奉命督師。海都大舉犯邊,元軍分為五隊,分別與海都戰(zhàn)于迭怯里古(帖堅古、鐵堅古山)、合剌合塔等地。月赤察兒自將一軍,“被甲持矛,身先陷陣,一軍隨之,五軍合擊”,叛軍大敗。海都、都哇負傷退兵,海都死,將窩闊臺汗國的事務(wù)托付給都哇。在都哇的主持下,海都長子察八兒掌管了窩闊臺汗國。察八兒是一個瘦弱多病的人,他的繼立,引起了海都諸子女間的不和,窩闊臺汗國的勢力進一步削弱。 大德七年(1303),都哇、察八兒、明理帖木兒相聚謀曰:“昔我太祖艱難以成帝業(yè),奄有天下,我子孫乃弗克靖恭,以安享其成,連年構(gòu)兵,以相殘殺,是自隳祖宗之業(yè)也。今撫軍鎮(zhèn)邊者,皆吾世祖之嫡孫,吾與誰爭也?……不若遣使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使吾士民老者得以養(yǎng),少者得以長,傷殘疲憊者得以休息,則亦無負太祖所望于我子孫者矣。” 不久,都哇請降,月赤察兒不待奏聞,先遣使許其和,叛亂者逐漸來歸。時明里鐵木兒屯金山,十年(1306)冬,山領(lǐng)兵逾金山出擊,月赤察兒以諸軍繼往,壓之以威,啖之以利,明里鐵木兒降。月赤察兒遣將至其部,盡收其部落。并乘勝掩擊察八兒部落,俘兩部人口十余萬。 武宗至大元年(1308),都哇已死,月赤察兒遣使至朝,奏請安撫都哇子、察合臺后王寬徹,以離間察八兒與察合臺后王可能再結(jié)的聯(lián)盟,使寬徹傾心朝廷;并請?zhí)幹T降人于金山之陽,大軍屯金山之北,即使降人有足夠的牧地,又可解決軍糧供給問題,加強討叛的力量,得旨允準。后來,在元軍的強大攻勢下,察八兒、禿苦滅等叛王果然投奔寬徹,后者不納,不得已向朝廷請降。歷時四十余年的西北諸王叛亂終于平定。 注釋1《史集》第二卷第一部分《記窩闊臺的子孫》;《元史·地理六》。 2《元史·鐵連傳》:至元初,宗王海都叛,廷議欲伐之,世祖曰:“朕以宗室之情,惟當懷之以德,其擇謹密足任大事者往使焉。”左右以鐵連對,遂召見,語及大事。鐵連應(yīng)對稱旨。帝嘉其辯慧,曰:“此事非汝不可,然必先詣拔都鐵木王所,相與計事而后行。”使二人副之。 3《元史·鐵連傳》。 4尼克拜又做尼克別、捏古伯,是察合臺第四子撒兒班的兒子;不花帖木兒是察合臺第七子合答海(合答黑、合答黑赤、合丹)的兒子,他們都是八剌的堂叔。 5《元史·地理六》。 6《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之子拖雷汗之子忽必烈合罕紀》。 7《元史·土土哈傳》。 8《史集》第二卷《成吉思汗之子拖雷汗之子忽必烈合罕紀》。 9《元史·巴爾術(shù)阿爾忒的斤傳》。 10《元史·李進傳》、《綦公直傳》。 《元史·土土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