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热爱在线观看视频,国产成人福利资源在线,成年美女黄网色大观看全,狠狠色综合激情丁香五月,777奇米电影网99久久,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成人无码午夜成人无码免费视频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在線閱讀 - 第37節(jié)

第37節(jié)

    其實就連這點小心眼,也被郭嘉看穿。郭嘉一針見血地指出:劉表很清楚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給予重任吧,恐怕不能制約;給予輕任吧,劉備不為所用。因此郭嘉極為不屑地說:劉表不過“坐談客”罷了!3

    看來,劉表不該生在弱rou強食的亂世,也不知道在這亂世該如何自保。劉備天下梟雄,諸葛亮人中之龍,他居然敬而遠之;中原士族南下荊州的有千人之多,也只見他安頓,不見他重用。如此不智,又豈能守住家業(yè)?

    因此,北方的曹cao,東邊的孫權(quán),都虎視眈眈。

    孫權(quán)是孫堅的兒子,孫策的弟弟。孫堅在與劉表部將黃祖的戰(zhàn)斗中陣亡,長子孫策接班,年十八歲。后來孫策被刺客謀殺,二弟孫權(quán)接班,年十九歲。這時,他名義上是大漢的討虜將軍,實際上是盤踞江東的小軍閥。4

    說起來孫氏家族也真是少年英雄輩出。孫堅成名時只有十七歲,孫權(quán)則同樣不同凡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孫權(quán)一舉攻破夏口城(今武漢漢口),殺了劉表的大將江夏太守黃祖,天下為之震驚。

    當(dāng)然要震驚。因為此戰(zhàn)意味著孫權(quán)的勢力已向西部擴展,下一步必將覬覦江陵,貪圖襄陽,鯨吞荊州。

    曹cao立即感到時不我待。事實上,他對荊州早已覬覦多時,而袁紹的殘余勢力也已剿滅盡凈,北部中國幾乎盡收囊中。曹cao本人則自任丞相,大權(quán)獨攬令行禁止,完全可以奪取荊州,也必須奪取荊州。5

    當(dāng)年七月,曹cao南征劉表。

    與此同時,劉表也一病不起,并于八月身亡,接管荊州的是他的小兒子劉琮。劉琮豈是曹cao的對手,劉表舊部蒯越、韓嵩、傅巽(讀如訓(xùn))等人也都勸他投降。

    劉琮說:我就不能和諸位一起,守住先君基業(yè),以觀天下之變嗎?再說還有劉備。

    傅巽說:不能。以人臣對抗人主,是以逆抗順;以地方對抗中央,是以弱戰(zhàn)強;以劉備對抗曹cao,是以卵擊石。三個方面都不行,還要抵抗王師,那是找死。

    劉琮猶豫。

    傅巽便問:將軍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劉備嗎?

    劉琮說:比不上。

    傅巽說:那好!如果劉備不能戰(zhàn)勝曹cao,將軍就無法自保;如果打得過曹cao,他還會再做將軍的部下嗎?

    劉琮一聽就明白了。

    沒錯!要對抗曹cao,只能依靠劉備。但無論劉備是輸是贏,自己都沒有好下場。那還不如投降!6

    劉琮投降,曹cao的大軍便如入無人之境。劉琮這才派人去告訴劉備。劉備聞訊大驚,拔出刀對來人說: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是不想弄臟了我的刀!7

    不過現(xiàn)在說什么也都沒有用了,劉備唯一的選擇是走為上計。然而劉備跑得快,曹cao追得也快。他親點五千精銳騎兵,以一天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了過去,試圖將劉備這個眼中釘、rou中刺一舉殲滅。

    與此相反,劉備卻是跑得快,走得慢。因為他路過襄陽時,許多士人、百姓和劉表舊部都跟著南撤,隨行人員多達十幾萬,輜重數(shù)千輛,一天只能走十幾里。

    這就幾乎是等著挨打。

    危在旦夕的劉備卻拒絕了先走一步的建議,堅持與民眾緩慢同行。他的解釋是:成就大事必須以人為本?,F(xiàn)在人家跟我生死與共,我又怎么忍心拋棄他們!

    可能,這是劉備一生中最閃光的一筆。

    然而后果卻十分嚴(yán)重。曹cao很快就追上了劉備,兩軍在當(dāng)陽的長坂(今湖北當(dāng)陽東北)相遇。劉備再一次丟掉了老婆孩子,與張飛和趙云等數(shù)十人落荒而逃,隨行人員和車輛輜重全部被曹cao繳獲。8

    幸運的是,曹cao并沒有窮追猛打。他放棄了劉備,帶兵直奔江陵而去。那里屯集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包括水戰(zhàn)必需的艦船,是絕不能讓他人得手的。

    靠張飛保全了性命,靠趙云找回了妻兒的劉備,決定東行去夏口,跟事先安排在那里的關(guān)羽,以及跟劉琮分道揚鑣的劉表長子劉琦會合。但,劉琦的一萬人馬,關(guān)羽的一萬水軍,能抵擋曹cao的泰山壓頂嗎?

    也許,這就得問諸葛亮了。

    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是在前一年來到劉備身邊的。

    這又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喝櫭]。這個故事由于羅貫中的演義而廣為人知,可惜卻是小說家言。歷史的真相也許并非如此,或不完全如此。

    那么,真相可能是什么?

    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曾經(jīng)見過劉備。

    建安十二年,曹cao平定了北方。洞悉形勢的諸葛亮料定下一個攻擊目標(biāo)必是荊州,也清楚劉表不可依賴,能救荊州的只有劉備,便從隆中去見他。

    劉備并不認識諸葛亮,也沒太把這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當(dāng)回事,盡管他身高一米八四,容貌甚偉風(fēng)度翩翩。但在四十七歲的劉備眼里,諸葛亮依然是小字輩。

    那天可能是劉備的接待日,來座談的士人很多。談完眾人散去,只有諸葛亮不走。劉備也不問他想說什么,順手拿起一根牦牛尾巴就編起工藝品來。

    諸葛亮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這個嗎?

    劉備說:這是什么話!聊以忘憂罷了。

    諸葛亮說:請將軍度量一下,劉鎮(zhèn)南(劉表)與曹公(曹cao)相比,怎么樣?

    劉備說:比不上。

    諸葛亮又問:將軍自己呢?

    劉備說:也比不上。

    諸葛亮說:那么,難道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

    劉備這才發(fā)現(xiàn)諸葛亮非同尋常,諸葛亮也為劉備出謀劃策。他的建議,是鼓勵流入荊州的游民發(fā)展生產(chǎn),并登記在冊。劉備依計而行,實力果然大增。9

    不過這事也就到此為止,諸葛亮又回到了隆中。他真正成為劉備的得力助手,應(yīng)該是在司馬徽和徐庶極力推薦之后。即便如此,劉備也仍未高度重視。

    劉備對徐庶說:那就請他和足下一起來吧!

    徐庶卻說:諸葛孔明是臥龍,豈能隨便召喚?將軍還是屈尊親自去拜訪他吧!

    這才有了三顧茅廬。10

    但,這里面有問題。

    是啊,諸葛亮不是“可就見,不可屈致”的嗎?他怎么會主動去見劉備?他既然已經(jīng)見過了劉備,劉備又怎么還需要三顧茅廬?以上說法,可靠嗎?

    可靠。

    事實上,諸葛亮完全有可能去見劉備,因為當(dāng)時的荊州山雨欲來,危在旦夕。以諸葛亮之心系天下,絕不會坐視不管。我們甚至可以推測,正是他的這種責(zé)任感,從一開始就贏得了劉備的尊敬和信任。

    有一個旁證可供參考。

    也是在荊州,而且就在劉表席間,劉備就曾毫不客氣地痛斥一個名叫許汜(讀如四)的人:國難當(dāng)頭,民不聊生,天子失所,正需要有人為國分憂。足下名為國士,卻不知憂國憂民,只知求田問舍,實在讓人不齒!11

    諸葛亮當(dāng)然不是許汜。作為“每自比管仲、樂毅”的有志之士,他可是以天下為己任的。

    因此,諸葛亮?xí)ヒ妱?,劉備也會去見他?/br>
    實際上,兩漢原本就有聘請名士為官的制度(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而且無論是皇帝的征聘,還是州郡的辟除,都是禮聘,不能令召,光武帝劉秀甚至還碰了好幾個釘子。三顧茅廬,不足為奇。12

    更何況,劉備拜訪諸葛亮,也未必是招聘。

    這一點,有諸葛亮自己的回憶為證。他在二十一年后曾這樣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13

    很清楚,諸葛亮去見劉備,是“提出建議”;劉備去見諸葛亮,是“征求意見”。兩人談得投機,這才決定合作。也因此,諸葛亮到劉備軍中,一開始是沒有職務(wù)的。擔(dān)任軍師中郎將,是在赤壁之戰(zhàn)以后。14

    至于打動劉備的那一席話,則是《隆中對》。

    這是一次極其嚴(yán)肅認真的對談,雙方也都表示了最大的誠意。為了鄭重其事,劉備使用了“孤”的自稱。他在建安元年被封為宜城亭侯,可以稱孤。15

    于是劉備開誠布公:漢室傾頹,jian臣竊命,主上蒙塵。孤自不量力,一心想要伸張正義于天下。奈何智術(shù)淺短連遭挫折,只剩下壯心未已,先生認為計將安出?

    諸葛亮的對策則極為務(wù)實。

    早已看清時局的諸葛亮告訴劉備,當(dāng)今天下之勢,并非人人都像將軍一樣心系漢室,心憂主上,而是都在搶占地盤。因此,當(dāng)務(wù)之急是建立自己的根據(jù)地。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cao以弱勝強消滅袁紹,便是證明。

    那么,什么地方可以考慮?

    北方顯然不行。曹cao“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東邊也不行。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經(jīng)三代,既得地利又得人和,這就只能聯(lián)合,不能圖謀。

    能打主意的,是荊州和益州。

    荊州下轄七郡,領(lǐng)縣上百,而且北據(jù)漢沔(漢水、沔水),利盡南海(廣東、廣西),東連吳會(江蘇、浙江),西通巴蜀(重慶、四川),堪稱“用武之國”,碰巧主人又守它不住,簡直就是天賜,就看將軍想不想要了。16

    益州的情況也差不多。這個地方,對外是天險,對內(nèi)是樂土,高皇帝就是在益州的漢中成就帝業(yè)的。然而成都的劉璋昏庸軟弱,漢中的張魯則不懷好意,因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只不過得自己動手去拿而已。

    拿下了荊州和益州,又怎么樣呢?

    諸葛亮說,以將軍帝室之胄的身份,信義著于四海的名望,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的號召力,只要實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的政策,事業(yè)就能發(fā)展,力量就能壯大,也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至于將來,如果形勢發(fā)生變化,則可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率領(lǐng)從荊州出發(fā),取道宛城挺進洛陽;另一路由將軍親自率領(lǐng)從益州北上,取道秦川直抵長安。那時候,百姓萬民還不捧著酒飯來夾道歡迎嗎?

    于是諸葛亮說: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如此醍醐灌頂,劉備豁然開朗。他高興地對關(guān)羽和張飛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17

    可惜,諸葛亮為劉備做的只是戰(zhàn)略規(guī)劃,現(xiàn)實問題則是劉備一行逃到夏口后,曹cao并沒有放過他。十二月,在江陵養(yǎng)足精神備齊軍需的曹cao,率領(lǐng)大軍順江而下抵達巴丘(今湖南岳陽)。目的很明確:消滅劉備。18

    劉備大難臨頭。

    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并無官職的諸葛亮挺身而出。他對劉備說,情況緊急!請明公授權(quán),讓我去江東求救。19

    這是正確的決策,因為此時能救劉備的只有孫權(quán)。問題是孫權(quán)與曹cao并未翻臉,跟荊州反倒是世仇。至少,他可以坐山觀虎斗。即便收不到漁翁之利,也犯不著來蹚這渾水。因此兩家能否聯(lián)盟,完全取決于孫權(quán)的態(tài)度。

    那么,孫權(quán)的態(tài)度又如何?

    魯肅設(shè)謀

    孫權(quán)在觀望。

    事實上,荊州事變后,孫權(quán)就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態(tài)度則很明確:擁兵自重,觀望成敗。20

    這并不奇怪。畢竟,曹cao不是沖他來的,劉備跟他也非親非故。他當(dāng)然清楚劉備不是曹cao的對手,因此他要算的賬是:如果劉備敗了,曹cao會不會繼續(xù)東進?如果幫助劉備抵抗曹cao,自己又有什么好處?

    不過,這可以慢慢想。

    沒錯,孫權(quán)是一個沉得住氣的人。后來曹丕和劉備先后稱帝,他卻一直等到曹丕死后三年,看清楚萬無一失才肯戴上皇冠。結(jié)果是什么呢?三國當(dāng)中他稱帝最晚,國祚卻最長。所以,看不見兔子,孫權(quán)絕不會撒鷹。21

    諸葛亮使命艱難。

    實際上,真正促成孫劉聯(lián)盟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另外一個人,因為他比孫權(quán)還會算賬。當(dāng)他把所有的賬都跟孫權(quán)算清楚以后,孫權(quán)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魯肅。22

    魯肅是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投奔孫權(quán)的,而且初次見面就有了“合榻對飲”的密談。這次密談,跟當(dāng)年毛玠勸說曹cao,沮授勸說袁紹,后來諸葛亮勸說劉備,意義同樣重大,堪稱“魯肅版”或“東吳版”的《隆中對》。

    孫權(quán)問:如今漢室傾危,四方云擾。孫某有幸繼承了父兄余功,便也想建立齊桓和晉文那樣的霸業(yè)。先生既然看得起孫某,不知有什么辦法可以教我?

    這跟劉備問諸葛亮,是一樣的。

    魯肅卻當(dāng)場潑了一瓢冷水:將軍怕是當(dāng)不成齊桓和晉文了。想當(dāng)年,高皇帝也想尊奉義帝成就霸業(yè),但是項羽不同意。今天的曹cao,就是當(dāng)年的項羽。有曹cao在,將軍怎么成得了齊桓公和晉文公?

    做不成齊桓、晉文,那做什么?

    做皇帝。

    魯肅說:當(dāng)今天下形勢,是大漢已無希望,曹cao實力雄厚。因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等到北方處于多事之秋時,再向西進軍,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jù)為己有,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可是高皇帝的功業(yè)?。?/br>
    這當(dāng)然是一個宏偉藍圖。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cao剛剛戰(zhàn)勝袁紹的時候,魯肅也好,孫權(quán)也罷,恐怕都只能說說和聽聽。因此孫權(quán)淡淡地回應(yīng):孫某盡力一方,只是為了輔佐漢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孫某敢想的。

    其實魯肅的話,孫權(quán)聽進去了,尤其是“漢室不可復(fù)興,曹cao不可卒(猝)除”這兩句。其中奧妙,則不言而喻:漢室不可復(fù)興,由霸業(yè)而帝業(yè)就是可能的;曹cao不可卒除,先三分后一統(tǒng)就是必須的;孫權(quán)的路線既然是與曹cao劃江而治,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強大。南方要想對抗北方,就非得聯(lián)合不可。這正是魯肅要極力主張與劉備聯(lián)盟,孫權(quán)也最終要去赤壁之戰(zhàn)蹚那汪渾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僅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魯肅同樣知道,而且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