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節(jié)
現(xiàn)在,要接受考驗的是瓦萊里烏斯。 瓦萊里烏斯是在前面那位執(zhí)政官辭職后補選的,并在反復辟的斗爭中與布魯圖并肩作戰(zhàn),然而羅馬人卻對他產(chǎn)生懷疑并表示不滿。因為奏凱歸來時,他的戰(zhàn)車居然用了四匹白馬,他們家的住宅也氣勢不凡。 羅馬人懷疑:這家伙莫非要稱王? 瓦萊里烏斯聽到輿論,立即拆毀了自己的豪宅,然后在地價便宜的地方蓋了一座簡樸的房子。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自由出入,他們家的大門永遠向羅馬公民敞開。 這讓我們想起了劉邦。 劉邦稱帝后,蕭何便在長安營建未央宮。對此,劉邦不以為然。他說,天下未定,民不聊生,怎么能大興土木?蕭何卻說,正因為天下動亂,才需要建設帝都。更何況,沒有壯麗的宮殿,又豈能顯示天子的尊嚴? 顯然,這里面沒有道德問題,有問題的是制度。 瓦萊里烏斯保衛(wèi)共和,也正是從制度入手的。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比方說,過去由國王掌管的國庫,改由財務官管理;對法務官做出的判決,公民可以向人民大會提起訴訟;如果有人覬覦王位,則剝奪其生命和財產(chǎn)。 這些法律讓羅馬人一片喝彩,瓦萊里烏斯也被稱為“親民者”,意思是維護公共利益的人。 六年后,鞠躬盡瘁的瓦萊里烏斯與世長辭。由于執(zhí)政官并無薪水,這位親民者又早已家財散盡,他的家人連喪葬費都拿不出來。最后,是羅馬公民自發(fā)捐款,才總算為他舉行了葬禮。羅馬的女人,則為他服喪一年。 享受這一待遇的,此前還有布魯圖。 布魯圖犧牲了,瓦萊里烏斯也已去世,共和政體卻在羅馬站住了腳跟,四百多年間無人敢動稱王的念頭。 羅馬人,選定了自己的路。 共和的羅馬異軍突起。他們征服意大利,稱霸地中海,吞并西班牙。公元前241年,也就是楚考烈王率領的六國聯(lián)軍在秦王嬴政的函谷關前不戰(zhàn)而走時,羅馬已經(jīng)有了最早的海外行省西西里。兩年后,又有了薩丁尼亞及科西嘉。到張騫通西域時,這樣的行省有九個。希臘變成了他們的阿卡亞省,迦太基則變成了阿非利加。 地中海的歷史,只能由羅馬人來書寫了。 ◎公元前130年前后羅馬共和國行省,引自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第二卷326頁。 在這個時候,羅馬人應該想起那些共和國的締造者和保衛(wèi)者。他們不是一兩個人,也未必都是大人物,甚至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士兵,卻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比如穆奇烏斯。 穆奇烏斯是在行刺波塞納時被俘的。后者是埃特魯斯坎聯(lián)邦的一個國王,也是一名驍勇的戰(zhàn)將。為了幫助塔克文奪回王位,波塞納親自帶兵前來攻打羅馬。他對穆奇烏斯的行刺怒不可遏,燃起大火準備動用酷刑。 然而穆奇烏斯卻毫不畏懼。他拿起一支火把放在了自己的右手心,人rou燒焦的氣味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面不改色的穆奇烏斯告訴波塞納:決心保衛(wèi)共和的羅馬人并不怕死,國王陛下最好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波塞納放棄了幫助塔克文復辟的想法,再也沒人能夠動搖羅馬人的選擇,盡管后來他們自己改變了路線,羅馬共和國也最終變成了羅馬帝國。然而,正如共和的建立并非一人之功,走向帝制也不但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有一大群人在推波助瀾。 但愷撒,則無論如何要算一個。 ☆、被殺的豈止是愷撒 公元前45年,蓋約·朱里亞·愷撒有了一大堆官銜和頭銜:任期五年的執(zhí)政官,終身保民官,終身獨裁官,大元帥,大教長。此外還有一個尊號:祖國之父。 這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共和政體在這時其實已經(jīng)死去,只不過還需要一段埋葬的時間。 其實愷撒的大權獨攬,并非羅馬人從共和邁向帝制的第一步。第一步是蘇拉邁出的,頭銜是無任期獨裁官。這個頭銜非常重要,正如王莽篡漢必須先當大司馬。 那么,什么是獨裁官? 跟西漢的大司馬一樣,羅馬的獨裁官也是在原來的制度之外發(fā)明出來的。只不過,漢武帝發(fā)明大司馬是要向宰相奪權,而羅馬人發(fā)明獨裁官卻是為了授權。 事情得從執(zhí)政官說起。 前面說過,羅馬共和國的執(zhí)政官是兩個人。這當然是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和王政的復辟,但在實際cao作中卻問題多多,尤其是在戰(zhàn)爭年代。戰(zhàn)爭,必須令行禁止,獨斷專行,兩個人權力相當可怎么指揮呢? 早期的辦法,是一個執(zhí)政官帶兵出擊,另一個留守家中;或者一個指揮騎兵,一個指揮步兵。最可笑的是按日輪流指揮,結果當然一塌糊涂。 于是,獨裁官產(chǎn)生了。 按照規(guī)定,當國家處于緊急狀態(tài)時,元老院有權任命獨裁官。除了無權改變政體,獨裁官享有絕對的權力。在他行使這一特權期間,執(zhí)政官和其他高級長官都必須停止活動,或者聽命于獨裁官,所以叫獨裁。 當然,既然叫獨裁官,那就只有一個人。 為此,羅馬人規(guī)定,獨裁官可以有二十四個肩扛法西斯的刀斧手做開路先鋒。這是執(zhí)政官的兩倍。意思也很清楚:集兩個執(zhí)政官的權力于一人。 不難看出,這樣的獨裁官很容易就會變成國王。然而要保住一個政體,有時就得做出有違這種政體理念的事情,只不過必須小心翼翼,并加以限制。 因此,獨裁官的任期只有六個月。 這樣看,蘇拉成為無任期獨裁官意味著什么,也就不言而喻。雖然三年后他就辭去職務隱居鄉(xiāng)下,但千里之堤潰于蟻xue,蘇拉破了例,勢必后繼有人。 現(xiàn)在輪到愷撒。 愷撒是亞歷山大的崇拜者,業(yè)績和魅力卻絲毫都不遜于亞歷山大。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他是目光敏銳的政治家,戰(zhàn)無不勝的軍事家,口才一流的演說家,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孟德斯鳩曾經(jīng)這樣評價愷撒:無論率領哪支軍隊,他都是勝利者;無論生在哪個國家,他都是領導者。 當然,愷撒也有毛病。 他虛榮。為了掩蓋禿頂,會長年戴一頂桂冠。他好色。他的生活放蕩不羈,一生中有許多女人。他驕傲。他在公元前47年前往小亞細亞平叛時,寫給元老院的捷報居然只有單數(shù)第一人稱的三個拉丁文詞語:veni,vidi,vici,意思是:我到了,我見了,我勝了。 然而,盡管愷撒備受爭議,有兩點卻毋庸置疑:他不是偽君子,也不是膽小鬼。公元前49年1月1日,被政敵龐培cao控的元老院下令收回他的兵權,繼而又宣布他為人民公敵,愷撒卻在十天后就到了盧比孔河。 這是山南高盧行省與羅馬本土的界河。身為行省總督的愷撒一旦過河,依法就要被視為造反。 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愷撒義無反顧地下令渡河。他對戰(zhàn)士們說:骰子已經(jīng)擲下去了,向諸神等待的地方前進吧! 結果,愷撒長驅直入進了羅馬。反對派首領龐培則是先逃到希臘,后逃到埃及,最后在埃及被托勒密十三世殺死。龐培的頭顱送到亞歷山大港時,愷撒哭了。 龐培被殺,是在公元前48年9月28日。三年多以后,即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也被殺死在元老院龐培的立像下,距離他五十八歲生日只差四個月。 謀殺愷撒的,是所謂共和派。 共和派并非沒有道理,事實上愷撒已經(jīng)成為帝王。除了前面說過的那些頭銜,他還擁有眾多特權。他甚至開創(chuàng)了一個先例:在貨幣上刻印自己的側面頭像。雖然僅僅出現(xiàn)在銀幣上,但已經(jīng)足以讓人心生警惕。 更讓共和派擔心的是,愷撒還要遠征帕提亞(也就是攔住了班超使者甘英一行的國家)。以愷撒之英勇善戰(zhàn),勝利幾乎是必然的。那時,恐怕誰都擋不住他稱帝。元老院甚至會以推舉他為王的方式,來預祝他的凱旋。 何況愷撒本人雖然拒絕王者稱號和冠冕,卻并不諱言對共和制度的不滿。畢竟,擁有十八個行省的羅馬實際上已是帝國,舊的制度豈能適應! 因此,愷撒總有一天會跨過另一條盧比孔河,即從共和走向帝制。這是當時許多人的共識。 也因此,要保衛(wèi)共和,就必須刺殺愷撒。 刺殺是在元老院會議開始之前進行的。十四個共和派議員一擁而上,手持短劍刺向愷撒,寡不敵眾的愷撒則倒在了血泊中。為了死得有尊嚴,他用披風裹住了全身。 愷撒死了,共和保住了嗎? 沒有。 讓共和派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們高呼“暴君死了”、“我們自由了”等口號走上街頭時,沒有得到市民們的任何反應。相反,當愷撒的遺體火化時,市民們卻用熊熊燃燒的火焰點燃了手中的火把,潮水般涌向刺殺者的宅邸。 保衛(wèi)共和的英雄,居然成了過街老鼠。 歷史的進程更具戲劇性。 公元前43年11月28日,刺殺集團的要犯名單被當局公布。他們的精神領袖西塞羅雖然沒有直接參加行刺,也在12月7日被殺。這位羅馬一流評論家的腦袋和手都被砍下來在廣場上示眾,舌頭上還釘了釘子。 公元前42年1月1日,元老院通過決議,將亡故的愷撒尊為神。這是繼開國之君羅慕路斯之后,第二位成為神族一員的羅馬領導人。 公元前27年1月16日,愷撒的養(yǎng)子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意思是至圣至尊。此前,他已經(jīng)被稱為“普林斯”,意思是元首、第一公民、首席元老。而且,他一直連選連任執(zhí)政官,也是終身保民官,還是大元帥和凱旋將軍,并在公元前12年擔任了大祭司長。 羅馬第一個皇帝誕生了,雖然名義上不叫皇帝。 共和國就這樣變成了帝國。那些保衛(wèi)共和的人在謀殺愷撒的同時,也殺死了這個政體。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不能肯定這就是愷撒的遺愿,但屋大維確實是愷撒生前指定的繼承人。這是元老院和許多人都沒想到的,不少人之前連屋大維的名字都沒聽說過。 因此,他們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 為什么是屋大維? ☆、屋大維上位 年方十八的屋大維是在愷撒被刺一個月后匆匆趕回羅馬的。其實就連他自己,事先也不知道愷撒會把他收為養(yǎng)子,并讓他繼承姓氏。屋大維被這種信任深深感動了。他決心繼承愷撒的遺志,完成養(yǎng)父未竟的事業(yè)。 這個事業(yè),就是“羅馬統(tǒng)治下的和平”。 可以說,這才是屋大維一生最大的功績,建立帝制倒是其次,甚至只是手段。只不過,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先得大權在握,起碼得站穩(wěn)腳跟。 這并不容易。要知道,羅馬人歷來看重門第,也認為國家領導人應該功勛卓著,老成持重。然而屋大維卻出身寒門且并無戰(zhàn)功,年紀輕輕又體弱多病,就連身高也只有一米七,憑什么成為愷撒大帝的接班人? 小伙子,你做得到嗎? 屋大維偏偏就做到了。公元前43年8月,也就是愷撒被刺一年多以后,屋大維在羅馬人民大會以壓倒多數(shù)的優(yōu)勢當選為執(zhí)政官。這時,他距離擔任執(zhí)政官的法定年齡(二十一歲)其實還差兩年。 十三年后,步入而立之年的屋大維,更是沒有爭議地成為羅馬的獨裁者。他的政敵都退出了歷史舞臺,且身敗名裂;他的事業(yè)卻開始起步,且如日中天。 那么,他是怎樣做到的? 有兩個人幫了他的忙,盡管其動機恰恰相反。 這兩個人,就是安東尼和西塞羅。 西塞羅是羅馬一流的智者,也是刺殺愷撒之共和派的精神領袖。安東尼則是愷撒的副手和戰(zhàn)友,也是與愷撒同時的另一位執(zhí)政官。因此,當安東尼得知愷撒事先寫好的遺囑居然指定屋大維做繼承人時,全身都涼透了。 自以為老謀深算的西塞羅卻認為有機可乘。在他看來,如果讓安東尼得逞,愷撒就白殺了。相反,屋大維則可以爭取和利用。因為屋大維對西塞羅極盡晚輩之禮,不但大寫充滿敬愛之情的書信,還稱西塞羅為“仲父”。 于是西塞羅決定改變阻撓屋大維的方針,力挺屋大維上位。但他哪里知道,屋大維的隱忍功夫和心狠手辣,絕不亞于中國的司馬懿。他剛剛當選執(zhí)政官,就正式啟用“愷撒·屋大維”的稱號,并宣布刺殺愷撒的都是罪人。 西塞羅也只好獻出自己的頭顱。 與屋大維聯(lián)手消滅了西塞羅一派的安東尼,則開始犯另一個錯誤。他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屋大維的jiejie屋大維婭,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結婚,并將自己治下的領土賜給克婁巴特拉的兒子,還立下遺囑要葬在埃及。 這些都極大地傷害了羅馬人民的感情,屋大維卻把安東尼的錯誤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自己的資本。更高明的是,他告訴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那個埃及女人,因此只有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才能洗刷羅馬的恥辱。 安東尼的名字,則始終只字不提。個人恩怨變成了國家利益和民族榮譽,羅馬城里喊殺之聲不絕于耳,屋大維成功地發(fā)動了戰(zhàn)爭。 戰(zhàn)爭的結果眾所周知,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雙雙兵敗自殺,羅馬則為屋大維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戰(zhàn)爭期間一直敞開的戰(zhàn)神神殿大門關閉了,和平女神降臨人間。 屋大維也信守承諾,開始締造和平。 勝利后,屋大維赦免了所有的安東尼余黨。安東尼和克婁帕特拉生下的雙胞胎,則交給屋大維婭撫養(yǎng)。被處死的只有一個人,即愷撒和克婁巴特拉的私生子。 這都是合理的,至少講得通:寬容是愷撒一貫提倡的精神,屋大維婭是安東尼的原配和羅馬妻子,那個私生子則又為愷撒的遺囑所不承認,盡管屋大維殺他的真實動機是絕不允許世界上有另一個愷撒的繼承人。 然而屋大維的過人之處,就在于無論他要做什么,也無論他為了什么,都總能師出有名。包括他跟政敵的妻子或女兒上床,據(jù)說也是為了監(jiān)視敵人。因此這種游龍戲鳳并非風流韻事,更非傷風敗俗,而是為國捐軀。 這種手段,是愷撒絕不可能有的。 唯其如此,從弱冠少年變成帝國元首,屋大維才做得不動聲色,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政改也一樣。 屋大維首先做了兩件事:削減軍備和普查人口。第一件事讓人民享受到和平的幸福,第二件事讓他們感受到國家的富強,但同時也把一個問題擺在了公眾的面前:我們的共和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又不能再依靠武力和發(fā)動戰(zhàn)爭,那又如何保證“羅馬統(tǒng)治下的和平”呢? 也只能中央集權,變共和為帝制。 這就必須削弱元老院。于是屋大維又做了兩件事:議會裁員和信息公開。第一件事經(jīng)過一系列的軟硬兼施算是搞掂,第二件事則居然讓議員們興高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