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節(jié)
于是一個故事被編造了出來,并載入史冊。這故事說,陳勝當(dāng)兵之前曾在地主家?guī)凸?。有一天工間休息時,他突然對伙伴們說,將來要是富貴了,誰也不要忘記誰。 眾人皆笑。 伙伴們說,你一個打工的,哪來的富貴? 陳勝則仰天長嘆: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當(dāng)然是編故事。包括陳勝字涉,吳廣字叔,也是編造的。像他們那樣的平民,哪來的字?就算有,也是稱王之后的事。之前,沒準(zhǔn)連名都沒有。要知道,就連當(dāng)過亭長的劉邦也無名無字,只能按照排行叫劉季。 只有項羽的名和字靠譜,因為他們家是貴族。項羽見到南巡的秦始皇,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也同樣靠譜。因為他有這樣的資格,也有這樣的性格。 陳勝的話卻靠不住。他憑什么說自己是鴻鵠,伙伴們是燕雀?所謂“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也不可靠。走到田間的高處休息一下是可能的,因失望而嘆恨不已則不可能。怎么會失望呢?他原本就無望。 何況“悵恨久之”云云,是典型的“文青范兒”。文藝男青年和文藝女青年有此情緒,倒不奇怪。先為雇農(nóng)后為戍卒的陳勝,怎么會如此多愁善感? 因此,這故事是編出來的。 編造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寫史的人所編,甚至干脆就是司馬遷編的。司馬遷并非不編故事,《史記》一書中編造的痕跡時有可見。何況司馬遷是敬重陳勝的。他把陳勝的傳記稱為世家,就是證明。 另一種可能,則是當(dāng)時的人編的,甚至就是陳勝的打工伙伴所編。當(dāng)然,是在他稱王之后。由于是當(dāng)事人的“回憶錄”,因此頗具公信力,也就被史家采信。 兩種可能,都存在。 但,編造又是必需的。編造故事,是因為歷史需要解釋。如果一件事情幾乎不可思議,就更需要解釋。 陳勝創(chuàng)造的奇跡就是。 是啊,一個苦孩子,一個打工仔,一個像牛馬一樣被驅(qū)趕到邊疆去當(dāng)炮灰的戍卒,既沒有孔子那樣的學(xué)問,又沒有范蠡那樣的財富,憑什么一舉成功,以至于“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9 也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從小就非同尋常。 這當(dāng)然很能服眾,也很能勵志,還似乎很能說明問題,因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編的人樂意編,傳的人也樂意傳。真實不真實,管它呢! 所以,名人們的兒時故事,尤其是那些帶有勵志色彩的故事,多半只能姑妄聽之,不可信以為真。 實際上,陳勝的起義完全事出偶然。 這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七月。陳勝和吳廣一行九百人,因奉命戍邊漁陽,臨時集結(jié)在大澤鄉(xiāng)。我們不知道這九百人都是從哪里征調(diào)來的,只知道陳勝是陽城人,吳廣是陽夏人,且都是住在閭里左側(cè)的平民。 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就這樣走在了一起,對自己的命運和前程則都很茫然。是啊,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陽夏在今河南省太康縣,大澤鄉(xiāng)在今安徽省宿州市,漁陽則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有關(guān)系嗎?沒有。 但,山高路遠,是肯定的。 身不由己和前途莫測,也是肯定的。因為誰都不知道,作為戍卒,到了漁陽以后還能不能生還。 更糟糕的是,他們遇到了雨。 瓢潑大雨沒有預(yù)告地從天而降,四野之內(nèi)一片泥濘。通往漁陽的道路已被毀壞,大雨卻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在無奈地等待多日之后,如期趕到漁陽已完全沒有可能。不能按時到達,等待他們的便是軍法。 九百人的無助和無望,不難想象。 幸運的是,他們當(dāng)中有陳勝、吳廣。陳勝和吳廣是怎么成為朋友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倆是九百戍卒中最不愿意坐以待斃的,也是最有頭腦的人。 陳勝和吳廣算了一筆賬。他們說——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亡,不是死亡,是逃亡;等,不是等待,是同等。這句話的意思是:逃跑也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難逃一死,那就不如死得其所! 起義,已是唯一的出路。 盡管如此,陳勝和吳廣仍不敢造次。他倆先是到算命先生那里去占卜兇吉,沒想到卜者不但宣稱大事必成,還暗示他們裝神弄鬼,制造輿論,爭取人心。 這就有了魚肚子里的紅字條和半夜三更的狐貍叫。字條寫的是“陳勝王”,狐貍叫的是“大楚興”,同時也叫“陳勝王”。假裝狐貍叫的是吳廣,在魚肚子里塞紅字條的說不定也是他。結(jié)果,陳勝立馬成了人心所向。 接下來就是吳廣的苦rou計。 苦rou計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激起戍卒們的同仇敵愾之心。此計由吳廣實施,則因為他在軍中人緣很好。因此,吳廣故意趁著領(lǐng)兵官酒醉之時去惹事,反復(fù)揚言自己要逃跑。那領(lǐng)兵官也果然痛打吳廣,還拔出劍來。 于是陳勝、吳廣一齊殺了領(lǐng)兵官,宣布起義。 實際上真正打動人心的,還是陳勝算的那筆賬:諸位耽誤了行程,依照秦律已是死罪。就算當(dāng)局法外施恩網(wǎng)開一面,戰(zhàn)死或累死在疆場的可能也十有六七。相反,如果造反起義,則不但可能活下來,說不定還能富貴。一個男子漢,絕不能死得窩窩囊囊。即便死,也得揚名立萬。 緊接著,陳勝擲地有聲地說——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話音剛落,一片歡呼。 其實,這句話說不說都無所謂了,因為九百戍卒早已別無選擇。走投無路的他們,袒右為志(露出右臂以為標(biāo)志),筑壇為盟(筑起土堆歃血為盟),斬木為兵(砍下樹枝作為武器),揭竿為旗(舉起竹竿作為軍旗)。打出的旗號是大楚,實際的領(lǐng)袖是陳勝。 陳勝的旗幟高高飄揚。 在大澤鄉(xiāng),在全天下,更在中華史。 陳勝王 沒人知道,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后,大澤鄉(xiāng)是否仍在雨中。但可以肯定,九百戍卒的心里已是雨過天晴。因為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有了希望,也有了奔頭。 這一切,都出乎意料。 的確,陳勝和吳廣的起義有不少偶然。比方說,碰巧他們駐扎在大澤鄉(xiāng),碰巧他們遇到了大雨,碰巧陳勝和吳廣一拍即合,碰巧那卜者是贊成起義的,碰巧領(lǐng)兵官喝醉了酒,碰巧吳廣人緣又好,等等。 那么,如果沒有這么多碰巧,陳勝還會成功,大秦還會滅亡,歷史還會改寫嗎? 會的。 起義充滿了偶然性,成功卻是必然。 后來的失敗,也一樣。 且看史實。 殺掉了帝國的領(lǐng)兵官以后,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并立馬攻下駐地大澤鄉(xiāng)。然后攻打管轄大澤鄉(xiāng)的蘄縣縣城(蘄讀如機,蘄縣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又拿下。再揮師西進,連攻五縣,五縣皆降。 初戰(zhàn)告捷,所向披靡的義軍便一路凱歌前進,沿途一路收兵。等到他們兵臨陳縣城下時,已有車兵六七百乘(讀如剩),騎兵一千多騎(讀如季),步兵數(shù)萬人。 陳縣在今河南省淮陽縣。起義軍到達陳縣時,陳郡的郡守和陳縣的縣令都不在,只有一位副職與義軍作戰(zhàn),結(jié)果戰(zhàn)敗身亡,陳勝輕輕松松就進了城。10 改寫歷史的時刻到了。 陳勝進城后,號令鄉(xiāng)官和賢達前來議事。鄉(xiāng)官和賢達一致說,將軍身先士卒,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興滅國,繼絕世,功高蓋世,理應(yīng)為王。11 于是陳勝稱王,史稱“陳王”。 吳廣則被稱為“假王”,意思是位同王爵,可以代理王權(quán)便宜行事。這時距離他們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恐怕連一個月都不到,豈非恰好證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2 當(dāng)然。 問題是,陳勝有可能說這話嗎? 有可能,因為這是時代特征。事實上,如果說春秋是貴族的時代,那么戰(zhàn)國以后就是平民的時代。一介平民由布衣而卿相,平步青云,一夜暴富,可謂屢見不鮮。蘇秦、張儀、馮驩、毛遂,都是。當(dāng)朝宰相李斯,也是。 這些人發(fā)跡的故事,想必早就在民間流傳。陳勝從軍之后,在軍中也很可能聽說。只不過,大多數(shù)人都當(dāng)作茶余飯后的漁樵閑話,陳勝卻“下載存盤”。因此,當(dāng)他的記憶被造反的念頭激活時,那句話就脫口而出了。 這并沒有錯。 他的錯誤,是不該cao之過急。 實際上,陳勝的稱王是有人反對的。反對的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馀。他們都是魏都大梁(在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魏國滅亡后,兩人隱姓埋名避難在陳。這樣兩個人,對于陳勝的反秦,當(dāng)然大力支持。 但陳勝稱王,他們卻不以為然。 張耳和陳馀認為,當(dāng)務(wù)之急不是自己稱王,而是復(fù)興滅國?;謴?fù)已亡六國的好處,是“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就是把秦的敵人弄得多多的,自己則結(jié)成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那個時候,就不是稱王,而是稱帝了。 可惜陳勝聽不進去。 歷史證明,張耳和陳馀是對的。因為成大業(yè)者,一定要沉得住氣,并廣結(jié)善緣。搶先稱王,則不能為自己樹黨,反倒為自己樹敵。所以,元末群雄并起,朱升為朱元璋的設(shè)計,便是“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結(jié)果怎么樣呢? 朱元璋成功了,等待陳勝的卻是失敗。 張耳和陳馀,也只好另立山頭。 勸說陳勝無效后,陳馀便建議出兵占領(lǐng)趙國舊地。這個建議倒是被陳勝采納,于是令陳人武臣為將軍,張耳和陳馀為左右校尉,率兵北上。 這時,又一個風(fēng)云人物出場了。 這個人叫蒯通。 蒯通是范陽人,也是縱橫家??v橫家的本事,是“三寸之舌可敵百萬之師”。后來蒯通去游說韓信,就差一點把楚漢相爭變成三國演義。不過,他之后雖然在韓信那里碰了釘子,這一回小試牛刀,卻大獲成功。 當(dāng)時的形勢,是武臣的軍隊從陳縣出發(fā),由白馬(在今河南省滑縣)渡過黃河,依靠各處豪紳賢達的策應(yīng),攻城略地,一口氣插到了范陽(在今河北省定興縣)。 沿途抵抗義軍的十幾個縣令,當(dāng)然統(tǒng)統(tǒng)都被殺了。 蒯通聞訊,便去面見范陽縣令徐公。 徐公問:先生有何見教? 蒯通說:一來吊唁,二來賀喜。 徐公說:為什么吊唁? 蒯通說:因為大人快要死了。 徐公說:那為什么又來賀喜? 蒯通說:因為大人遇到了蒯通。 徐公明白了蒯通的意思,便派他去向武臣請降;武臣則被蒯通說服,封徐公為侯。徐公能有此待遇,當(dāng)然因為他是第一個投降的(先天下降),算是“首降”。首降和首義,都是第一,第一總是會占便宜的。 但義軍“繳槍不殺”的政策,也從此為天下知曉,于是三十多座縣城不戰(zhàn)而降。柳宗元說秦末天下大亂,有叛人而無叛吏,看來并不完全是。 至少,降吏是有的。 這時的武臣,已是人多地廣,馬壯兵強。他已經(jīng)有了四五十座城池,就連當(dāng)年的趙都邯鄲也落入手中。在張耳和陳馀的慫恿下,武臣自立為趙王。 對此,氣得七竅生煙的陳勝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只能面對現(xiàn)實,派人向武臣道喜,同時命令他西進攻秦。已是趙王的武臣哪里還肯聽陳勝的指揮?不但不攻秦,反倒北上攻燕,繼續(xù)擴大自己的地盤。 之后的歷史同樣具有戲劇性。 被武臣派去攻燕的是韓廣。韓廣得到了燕地以后,也模仿武臣的做法,自立為燕王。韓廣這樣學(xué)習(xí)武臣,武臣也是無可奈何的。而且,戰(zhàn)國以來,道德早已滑坡,人人唯利是圖。韓廣的所作所為,并不會受到譴責(zé)。13 有所不同的是周巿。 周巿是魏國人,因此被陳勝派去攻魏。但周巿攻下魏地后,也不交給陳勝,而是另立魏王。只不過他不是立自己,而是立原來魏國的寧陵君公子咎。當(dāng)時公子咎在陳勝那里,周巿的使者往返五次,才得以迎回魏國。 于是這時的天下,除了秦二世皇帝,還至少有了五個王:楚王陳勝,趙王武臣,燕王韓廣,魏王魏咎,齊王田儋(讀如丹)。田儋與陳勝無關(guān)。他是在陳勝起義以后,自己在齊稱王的。14此外,還有兩個沒稱王的也已經(jīng)起義,他們就是項羽和劉邦。 這兩個,才是秦真正的掘墓人。 那么,大秦帝國的朝廷,對此又作何感想呢? 活該秦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