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節(jié)
很小的時候就讀諸子書。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語故事,比如孟子講的杯水車薪,莊子講的朝三暮四,韓非講的守株待兔、老馬識途和鄭人買履。 后來,就開始背書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論語》中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2 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4荀子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5等等。好處是寫作文用得上,也挺勵志。我甚至曾經(jīng)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感覺? 后來就上山下鄉(xiāng)了,后來就評法批儒了。評法批儒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場政治運動,內(nèi)容是評論法家,批判儒家。這時,便有機會重讀了諸子。雖然公開的發(fā)言必須把儒家罵得狗血噴頭,但私下里還是覺得,至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6總不錯吧? 何況那時的生活真苦。于是更覺得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云云,7 真是說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當真挨過餓,有沒有像我當年那樣餓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話,卻是很久以后才真正有共鳴的。 這句話叫: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8 不虞之譽,就是意想不到的贊揚;求全之毀,就是過于苛刻的詆毀。這兩條,我在這些年都體驗過了。本中華史將要面對的批評,大約也會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責備,那是可以千刀萬剮的。因為先秦諸子是太平洋,本書則還算不上黃浦江。 那就悉聽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這個話題并沒有講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學結構,還有儒法兩家后來的關系,將安排在第八卷。因為這兩個問題,只有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才看得清楚。至于對百家爭鳴及其影響的總評價,也許要到最后一卷。 但,先秦諸子將在后面的歷程中,時時陪伴著我們。 附錄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猶太先知,摩西五經(jīng)。 約公元前580年-約前500年,畢達哥拉斯。 約公元前565年-約前485年,釋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孫武,《孫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蘇格拉底。 約公元前468年-約前379年,墨子。與墨子同時代,楊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圖。戰(zhàn)國初期,《老子》成書。 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亞里士多德。 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莊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鳩魯。 約公元前340年-約前278年,屈原。 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韓非。 注釋 第一章 1.以上見《莊子 ·說劍》。 2.這個說法,是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也翻譯為“樞紐階段”。 3.老子是否確有其人,《老子》一書系何人所寫,學術界一直有爭議。我贊同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老子》一書應該成于孔子之后,莊子之前,比墨子和楊朱還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頭可能來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萊子,但也可能只是打著他們的旗號,借殼上市。 4.請參看《史記 ·孔子世家》。 5.事見《論語 ·微子》。此時定為由葉返蔡之時,從司馬遷說。 6.見《論語·微子》。 7.見《論語·憲問》。 8.見《論語·八佾》。 9.見《史記·孔子世家》。 10.見《論語·顏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