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農(nóng)家藥膳師、渡我[敖丙哪吒嫖文]、西西弗斯的墜落[1VNH]、我來松松土、盛夏的果實(1V1)、假正經(jīng)、仙武狂潮、快穿攻略:腹黑女配要逆襲、天才地師、那年女裝不是我
真的有龍嗎? 在說龍之前,先講一下龍的親戚。 王彥威,晚唐人,任宣武節(jié)度使,全唐詩收入其一首《宣武軍鎮(zhèn)作》:“天兵十萬勇如貔,正是酬恩報國時。汴水波瀾喧鼓角,隋堤楊柳拂旌旗。前驅(qū)紅旆關(guān)西將,坐間青娥趙國姬。寄語長安舊冠蓋,粗官原因是男兒?!彪m寫得粗陋,但也有些氣勢。 鎮(zhèn)汴州時,逢大旱。此日夜宴,座上有叫季玘的,為某親王的門客,當(dāng)時寓居汴州。王彥威順便說起大旱之事。 季玘聽后笑道:“不就是需要下點雨嗎!這有何難?” 王彥威一皺眉,問:“你有辦法?” 季玘說:“你給我準(zhǔn)備蛇醫(yī)四頭,十石量的甕兩個,每個甕里盛上水,分別放置蛇醫(yī)兩頭,用木蓋塞壓,糊上泥,放在院里,甕的前后設(shè)席燒香,再找七八歲的小孩十幾個,讓他們手里拿著小青竹,晝夜不停地敲打那兩個甕。” 王彥威按說的做了,果然天降大雨。 蛇醫(yī)非蛇,而是蠑螈,又稱蛇師。唐人認(rèn)為,蠑螈和龍是兒女親家,既然不能讓龍現(xiàn)身天空,那就把它的親家請來吧。 說到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秋十月,在山西文水,有巨石從云中“墜落”。縣里的官員急忙把這一天象報告給長安。時有西域某高僧在京,當(dāng)太宗皇帝問其為何物時,高僧?dāng)喽鞘驱埖氖澄铮皇且驗椴恍⌒模詈蟛艔脑浦新湎隆?/br> 下面的記載則更具現(xiàn)場感: 玄宗開元年間,中原徐城地區(qū)經(jīng)常鬧水災(zāi),汴州刺史齊浣當(dāng)時兼任河南采訪使,他在勘察地形后,向朝廷打了個報告,建議開條人工河引水。工程由各縣分掘,最后連在一起。當(dāng)施工到亳州真源縣地段時,挖掘出一個巨大的洞xue,里面有什么呢?竟蟄伏著一條長一丈多的龍! 縣里的人急忙上報,齊浣聽后大驚,命人將龍放生到淮河。從真源縣到淮河有幾百里地,不太清楚當(dāng)時是怎么轉(zhuǎn)移過去的。但有另外一個細(xì)節(jié):轉(zhuǎn)移之初,有個當(dāng)差的,趁人不注意,悄悄拔了一根龍須作為紀(jì)念和珍藏。 龍,真的存在嗎?在元街縣有泉,泉眼中水交旋如盤龍,“或試撓破之,尋手成龍狀。驢馬飲之,皆驚走”。 《酉陽雜俎》更是記載:“僧無可言,近傳有白將軍者,嘗于曲江洗馬,馬忽跳出驚走,前足有物,色白如衣帶,縈繞數(shù)匹,遽令解之,血流數(shù)升,白異之,遂封紙?zhí)?,藏衣箱?nèi)。一日,送客至浐水,出示諸客,客曰:‘盍以水試之?’白以鞭筑地成竅,置蟲于中,沃盥其上,少頃,蟲蠕蠕如長,竅中泉涌,倏忽自盤若一席,有黑氣如香煙,徑出檐外。眾懼曰:‘必龍也?!旒睔w。未數(shù)里,風(fēng)雨忽至……” 這個長安奇聞是僧人無可講給段成式的: 有個將軍姓白,常到郊外的曲江洗馬。這一日,白將軍在一處淺灣洗馬時,那馬突然一聲長嘶,躍上岸來,奔馳不已。白將軍大驚,騎上附近的另一匹馬追趕。捉住后,發(fā)現(xiàn)該馬前蹄上纏繞著一條白色的蟲子。把它揪下來,蟲子流了不少血。將軍奇怪,叫人將它裝進(jìn)袋子,藏在了箱里。 一天午后,白將軍送客于郊野,亭驛中告別間隙,取出那蟲子展示:“前幾日在曲江邊得的,不知為何怪?!?/br> 客人問緣由,隨后道:“既然得之于曲江,何不以水試之?” 在亭邊掘地為坑,把蟲子放了進(jìn)去,然后開始澆水。不一會兒,蟲子就慢慢伸展起來,越來越長;坑里的水,竟也越來越多,如同泉涌。倏忽間,那蟲子已搖晃變大,黑氣驟然升騰,眾人大驚,從亭中跑出。 那客人邊跑邊說:“此物必為龍!” 白將軍此時也在奔跑,沒跑多遠(yuǎn),風(fēng)雨交加,雷聲巨響,再回望亭驛上空,烏云中真有一物,形如巨龍,長身而去。 關(guān)于龍的秘聞,還有一例:“有史秀才者,元和中,曾與道流游華山,時暑,環(huán)憩一小溪,忽有一葉,大如掌,紅潤可愛,隨流而下,史獨接得,置懷中。坐食頃,覺懷中漸重,潛起觀之,覺葉上鱗起,栗栗而動,史驚懼,棄林中,遽白眾曰:此必龍也,可速去矣!須臾,林中白煙生,彌于一谷。史下山未半,風(fēng)雷大至?!?/br> 兩則故事都很離奇:一個飄如紅葉,一個纏于馬蹄。 至于后者,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當(dāng)時白將軍正在給馬洗澡,有龍潛于水中,被馬帶出江面,到了旱地上,也就喪失了本領(lǐng),后來用水激活,才得以升騰而去。 關(guān)于龍的神奇記載還沒完。有一次,據(jù)說發(fā)現(xiàn)的不是一條龍,而是一窩龍。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浙江臨??h叛亂分子袁晁越海進(jìn)攻永嘉,其戰(zhàn)船在海上遇風(fēng),被吹到千里外的島上。這里是傳說中鏡湖山慈心仙人修道的東方。漫游中,叛亂分子看到一座黃金城市。這里的一切都是黃金造的。他們進(jìn)入一間密室,看到二十多只狗崽一樣的東西。這時候,有女子出現(xiàn):“你們不是叛亂分子嗎?如何至此?你們看到的東西并不屬于你們。另外,你以為你們看到的是狗嗎?告訴你們吧,那是龍?!?/br> 叛亂分子倉皇而逃。 后來,袁晁的叛亂被平息,朝廷的官員聽一個叫曲葉的女叛匪親口講述了這件秘聞。 說到一窩龍,就不能不提龍的直系親屬。據(jù)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關(guān)于九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囚牛、睚眥、嘲風(fēng)、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fù)屃、螭吻;第二種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第三種是,狻猊、螭、犼、貔貅、蒲牢、狴犴、饕餮、白澤、伏貍。 關(guān)于龍的傳說,還有什么要的講的呢? 孫思邈生于公元581年,正是隋朝建立時。小時患病難愈的親身經(jīng)歷,使他立志學(xué)醫(yī),長大后研究草藥,從太白山到終南山,從峨眉山到少室山,從幽谷到峭壁,都可以看到他的足跡。除治病救人外,作為當(dāng)時著名的道士,他還研習(xí)養(yǎng)生之術(shù),修煉成仙之法。從隋文帝到唐高宗時代,他屢次拒絕封官,而終身隱逸,寫有著名的《千金方》,終成一代藥王。 孫思邈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這一年,他已年過百歲;又有一種說法,稱他活了一百四十多歲。“安史之亂”,玄宗入蜀,曾夢見正在峨眉山修煉的孫思邈向他討要“武都雄黃”。夢醒后,乃命人取雄黃十斤送于峨眉山金頂。使者上山還未過半,就見一老人仙風(fēng)道骨,坐在巖前,身邊有二道童相伴,其中一個道童指著前面的巨大石臼說:“你可以把藥放在上面。石上有我們師父寫的字,請你錄下,回復(fù)于皇帝?!笔拐咭娛瞎幸话俣鄠€紅字,便錄下,每錄一個,石上的字就少一個…… 孫思邈在終南山隱逸時,與高僧宣律友善。當(dāng)時長安干旱,皇帝請西域胡僧在昆明池祈雨,祈雨前叫人于壇前置備香燈,七日后,昆明池水面降低了數(shù)尺。一天晚上,突然有一老者拜見宣律,自稱昆明池龍王,說長安久不下雨,不是他在搞鬼。現(xiàn)在,那求雨的胡僧本想要龍腦制造藥材,卻欺騙皇帝說祈雨,自己命在旦夕,求宣律幫忙。宣律聽后,把孫思邈介紹給龍王。于是,龍王又去終南山拜見孫思邈。 龍王:“拜托了?!?/br> 孫思邈:“我聽說昆明池龍宮有醫(yī)藥仙方三千,你把這些方子傳給我,我當(dāng)救你。當(dāng)然,你也可以拒絕。” 龍王:“玉帝有令,仙方不可妄傳。但事已至此,情況危急,傳就傳了。” 不一會兒,龍王取仙方三千,傳與孫思邈。 思邈大喜,叫對方回龍宮,說后面的事交給他了。 轉(zhuǎn)天,昆明池水就暴漲,沒過幾天就溢上岸來。那作法的胡僧見此情景,羞惱而死。 以上故事講的是《千金方》的來歷,跟龍王是有直接關(guān)系的。從這個故事里可以發(fā)現(xiàn),龍王不是盡在海中,長安郊外的昆明池也有。 關(guān)于海中龍王的記載,可以看看武則天大足年間(公元701年)的一個故事:當(dāng)時有士人隨使臣去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在大海中被風(fēng)吹至一島,名曰扶桑洲長須國。 士人被安排在館驛居住。那里的居民都是長臉,上面長著長須,士人隔窗而看,甚為好奇。有一天,士人被國王召見,見是中華人物,來自上國,遂拜其為司風(fēng)長一職,又被招為駙馬。卻說那公主,特別漂亮,美中不足的是腮邊有胡子數(shù)十根,令士人郁悶。 過了十來年,士人和公主生了一兒二女。一天上朝,士人見國王和周圍的大臣面色憂愁,便表示,為解國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國王說:“那就有勞駙馬,去拜見這大海中的龍王,就說東海第三汊第十島長須國有難求救。一定要注意,我國微小,也許龍王不知有這個地方,一定再三陳明?!?/br> 士人辭別國王,登上小船,乘風(fēng)破浪,入至龍宮。 龍宮珠光寶氣,目不能視。士人嚷嚷著要見龍王,后者很是謙虛,親自出門迎接,問明來意,士人說了原委,龍王下令調(diào)查此事。過了一會兒,有人稟報:“我境內(nèi)并沒什么長須國!” 士人再次哀祈,并言道:“長須國就在東海第三汊第十島上……” 龍王又令人去復(fù)查。一頓飯的工夫過后,龍王得到稟報:“還是沒有呀!說到長須,前些日臣下為您弄到一批大蝦,莫非是它們?不過,這鍋大蝦可是您這個月的伙食!” 龍王聽后,轉(zhuǎn)臉對士人說:“也許你為蝦精所惑……” 龍王把士人引到后宮廚房,見有鐵鍋數(shù)十個,大小如屋宇,里面滿是青背大蝦。一個鍋里,有五六頭是紅色的,大如人臂,其中一只特大個的見士人后跳躍不止,狀似求救。正是蝦王。士人感慨不已,俯身尋找自己的蝦妻和蝦孩,不覺悲從心起。他想叫龍王把所有的蝦都放了,但被拒絕。最后,龍王只放掉盛有蝦王一家的那鍋蝦。士人起身告別時,龍王說:“君當(dāng)為蝦魅所惑,當(dāng)歸故國。” 盡管士人還是想回到那蝦國,但終被龍王所派的二使者相送回唐朝。登陸時,回頭看那兩使者,已化為巨龍…… 詭異的動物 “夜行游女”不是一個女孩,而是一種奇怪的鳥:“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曰釣星,夜飛晝隱,如鬼神,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無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飴小兒不可露處,小兒衣亦不可露曬,毛落衣中,當(dāng)為鳥祟?;蛞匝c其衣為志,或言產(chǎn)死者所化。又,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br> 夜行游女又叫天帝女、釣星,夜飛晝隱,一如鬼神。按傳說,這種鳥多見于荊州。披上羽毛,即為飛鳥;脫去羽毛,即化為女人。該鳥有一最大特點,喜盜竊嬰兒,其胸前有乳,可喂食。 為什么這樣? 因為唐人都相信這種鳥是難產(chǎn)而死的女人所化。 中唐后,民間有習(xí)俗,不輕易將嬰兒抱到戶外,給嬰兒曬衣服時也小心翼翼,因為擔(dān)心夜行游女的羽毛落在嬰衣上。如此,嬰兒必病。還有一種說法:這種鳥喜歡將血滴凝結(jié)在嬰兒的衣服上作為標(biāo)記,入夜后再悄悄地捕捉。 其實,夜行游女故事的背后,潛藏的是一種母愛。 正如上面所說,夜行游女被認(rèn)為是難產(chǎn)而死的女人所化,可以理解為:每一只夜行游女都是一個女人的魂。她們在生產(chǎn)時不幸死去,也許生下了孩子,也許孩子死于腹中,總之她們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命運剝奪了其做母親的權(quán)利,所以化為唳鳥在黑夜里呼號,見了新生嬰兒就想盡辦法將其抱走,只不過是為變態(tài)的愛欲所驅(qū)使。 《酉陽雜俎》另記一鳥名鬼車,大約與夜行游女屬一類族:“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栋诐蓤D》謂之蒼鸆,《帝嚳書》謂之逆鶬,夫子、子夏所見。寶歷中,國子四門助教史迥語成式,嘗見裴瑜所注《爾雅》,言鶬糜鴰是九頭鳥也。” 據(jù)說,鬼車鳥最初有十個頭,非常聰明,能攝人魂魄,后來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聰明過了頭,一個腦袋為神犬所吞,最后變成九頭,即九頭鳥。其鳥喜在陰雨天出沒,也遺落血滴,滴在誰家,誰家即有災(zāi)。 鬼車有這樣一個傳說: 豫章郡有農(nóng)民到地里干活,見田中有六七個女人,不知是鬼車,于是匍匐前進(jìn),偷得一件毛衣。后被鬼車們發(fā)現(xiàn),她們各自披上自己的毛衣飛去,而那只被偷了毛衣的鬼車只好留下做了農(nóng)民的媳婦。因為它飛不走了。后來,為農(nóng)民生了三個女兒。一日,她通過女兒探知丈夫把毛衣藏在稻草堆,于是得之披飛而去。過了些日子,它帶了三件毛衣來接女兒,最后她們一起都飛走了。 這是一個如此決絕的故事。 在古代,生活著那么多奇怪的動物,再比如一種叫風(fēng)貍的小獸:“南中有獸名風(fēng)貍,如狙,眉長好羞,見人輒低頭,其溺能理風(fēng)疾。衛(wèi)士多言風(fēng)貍杖難得,于翳形草。南人以上長繩系于野外大樹下,入匿于旁樹xue中伺之,三日后知無人至,乃于草中尋摸,忽得一草莖,折之長尺許,窺樹上有鳥集,指之,隨指而墮,因取而食之。人候其怠,勁走奪之。見人遽嚙食之,或不及,則棄于草中。若不可下,當(dāng)打之?dāng)?shù)百,方肯為人取。有得之者,禽獸隨指而斃。有所欲者,指之如意?!?/br> 風(fēng)貍又叫風(fēng)生獸,產(chǎn)于嶺南山野,其形如狙(猿猴的一種),眉長好羞,見人便如女子般低頭。習(xí)性是晝伏夜出。當(dāng)然,離奇的不在于風(fēng)貍本身,而在于風(fēng)貍杖。 風(fēng)貍杖屢見于仙俠小說中,此杖能指向什么得到什么。在嶺南,人們?yōu)榱说玫斤L(fēng)貍杖,往往潛身于山野。但風(fēng)貍很狡猾,行蹤十分詭秘,確定周圍無人后,才肯悄然露面。那風(fēng)貍杖,它會隨身攜帶。對風(fēng)貍來說,使用風(fēng)貍杖,主要是獵取樹上的鳥窩。只要持杖一指,鳥窩便會落地。按照風(fēng)貍的習(xí)性,吃完東西后,會打個盹兒。這時候,潛藏在周圍的人就可以沖過去把風(fēng)貍杖奪走。但另一些時候,情急下,風(fēng)貍會把那奇杖吞下,要是來不及了,便棄之于深草。 總之,得到風(fēng)貍杖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一旦得到,就厲害了:禽獸或你的目標(biāo)人群會隨著風(fēng)貍杖的指向而倒斃;你想得到什么,只要拿著風(fēng)貍杖一指,就會立即如愿。 如果說夜行游女、鬼車和風(fēng)貍只是比較奇異的話,那么下面的動物就有些猙獰了:“木仆,尾若龜,長數(shù)寸,居木上,食人?!痹谶@短短的介紹中,透露了四個信息:一、外形上,尾巴如龜;二、身長不過數(shù)寸;三、在樹上生活;四、生性好吃人! 最后一個信息令人猝不及防。 但木仆到底是什么?對于這種古怪的動物,我們沒辦法清楚。同時,段成式還提到一種叫“唐已”的后人無法確認(rèn)的怪獸,又名“黃腰”,“人見之不祥,俗相傳食虎”。 人們對動物的恐慌,大致說來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如上面所說,是狂暴的猛獸;另一種情況,則是更令人揪心的毒蟲。 據(jù)說,在唐時的廣東有一種蟲子,形貌如蜥蜴,稱“十二時蟲”,會隨著十二時辰變色;又叫“籬頭蟲”,在暗處蜇人后,人會很快死去,該蟲則會爬上籬笆,窺視死者親屬痛哭。這一習(xí)慣實在詭異。 這種蟲子也藏身于《酉陽雜俎》:“南中有蟲名‘避役’,應(yīng)一日十二辰,其蟲狀如蛇醫(yī),腳長,色青赤,rou鬣,暑月時見于籬壁間,俗見者多稱意事。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段成式再從兄尋常睹之?!?/br> 段成式提到:該蟲外形類似蛇醫(yī)也就是蠑螈,也是隨十二時辰變化。從這兩點看,“避役”就是“十二時蟲”。不同的是,按段成式解釋,遇見此蟲后多有吉祥事發(fā)生。 哪一個更靠近真相?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種蟲子,就只能存疑了。 相比之下,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當(dāng)是下面這種東西:“嶺南有毒菌,夜明,經(jīng)雨而腐,化為巨蜂。黑色,喙若鋸,長三分余。夜入人耳鼻中,斷人心系?!睅X南的某種毒蘑菇,夜里發(fā)光,雨后腐爛,變?yōu)榫薮蟮暮谏痉?,齒長三分,一如小鋸,夜里會鉆入人耳或鼻子里,吞噬心臟,使人痛苦而死。 上面提到“避役”時,段成式聲稱,他的親戚在南中即云貴和四川西南發(fā)現(xiàn)過這種蟲子?!队详栯s俎》中記載的詭異動物,有的是段成式親眼目睹,有的是他采訪而來,有的是民間傳聞。但不管你信或者不信,它們都如吉光片羽,閃爍在時光深處的密林中:鸚鵡,能飛。眾鳥趾前三后一,唯鸚鵡四趾齊分。凡鳥下瞼眨上,獨此鳥兩瞼俱動,如人目。 鴟,相傳鶻生三子,一為鴟。肅宗張皇后專權(quán),每進(jìn)酒,常置鴟腦酒。鴟腦酒令人久醉健忘。 大歷八年,大鳥見武功,群鳥隨噪之。行營將張日芬射獲之,rou翅,狐首,四足,足有爪,廣四尺三寸,狀類蝙蝠。 鸛鵓,一名墮羿,形似鵲。人射之,則銜矢反射人。 菘節(jié)鳥,四腳,尾似鼠,形如雀,終南深谷中有之。 老羞,秦中山谷間有鳥如梟,色青黃,rou翅,好食煙。見人輒驚落,隱首草xue中,常露身。其聲如嬰兒啼,名老羞。 嗽金鳥,出昆明國。形如雀,色黃,常翱翔于海上。魏明帝時,其國來獻(xiàn)此鳥。飴以真珠及龜腦,常吐金屑如粟,鑄之乃為器服。宮人爭以鳥所吐金為釵珥,謂之辟寒金,以鳥不畏寒也。宮人相嘲弄曰:“不服辟寒金,哪得帝王心。不服辟寒鈿,哪得帝王憐?!?/br> 衛(wèi)公年十一,過瞿塘,波中睹一物,狀如嬰兒,有翼,翼如鸚鵡。公知其怪,即時不言。晚風(fēng)大起,方說。衛(wèi)公指晚唐宰相李德裕,既為政治鐵腕,又博識各種動植物和古玩。 天鐵,高宗時,加毗葉國獻(xiàn)天鐵熊,擒白象、獅子。 貊澤,大如犬,其膏宣利,以手所承及于銅鐵瓦器中,貯悉透,以骨盛則不漏。這種神秘動物身上的膏油具有極強的腐蝕作用,可以穿透銅鐵做的器皿,但如果器皿是這種動物的骨頭做的,那么就沒事了。 狤屈,徼外勃樊州重陸香所出也,如楓脂,狤屈好啖之。大者重十斤,狀似獺。其頭、身、四肢無毛,唯從鼻上竟脊至尾有青毛,廣一寸,長三四分。獵得者斫刺不傷,積薪焚之不死,乃大杖擊之,骨碎乃死。這種已經(jīng)失傳的野獸的致命處在脊骨。 井魚,腦有xue,每翕水輒于腦xue蹙出,如飛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貯之。海水咸苦,經(jīng)魚腦xue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見焚僧菩提勝說。 昔魚,章安縣出。出入昔腹,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腹中容四子。頰赤如金,甚健,網(wǎng)不能制,俗呼為河伯健兒。章安即今浙江臨海市,產(chǎn)一種以腹部為居所的魚。 馬頭魚,象浦有魚,色黑,長五丈余,頭如馬,伺人入水食人。唐朝的食人魚。秘產(chǎn)這種魚的象浦,就是今天的浙江永嘉烏牛仁溪東南。 南中多隔蜂,窠大如壺,常群螫人。土人取石斑魚就蜂樹側(cè)灸之,標(biāo)于竿上向日,令魚影落其窠上,須臾有鳥大如燕,數(shù)百,互擊其窠。窠碎,落如葉,蜂亦全盡。石斑魚的影子吸引一種鳥,再利用這種鳥攻擊蜂巢。 鱟,雌常負(fù)雄而行,漁者必得其雙。南人列肆賣之,雄者少rou。舊說過海輒相負(fù)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風(fēng)游行。今鱟殼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為鱟帆。成式荊州嘗得一枚。至今閩嶺重鱟子醬。鱟十二足,殼可為冠,次于白角。南人取其尾,為小如意也。叫馬蹄蟹,但不是蟹,而與蝎子、蜘蛛以及已絕滅的古老生物三葉蟲有親緣關(guān)系,產(chǎn)于兩廣和福建沿海。 飛魚,朗山浪水有魚,長一尺,能飛,飛即凌云空,息即歸潭底。 重魚,濟(jì)南郡東北有重魚坑,傳言(北)魏景明中,有人穿井得魚,大如鏡。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為重魚焉。 蝤蛑,大者長尺余,兩螯至強。八月,能與虎斗,虎不如。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 奔孚,一名罽,非魚非蛟,大如船,長二三丈,色如鲇,有兩乳在腹下,雄雌陰陽類人。取其子著岸上,聲如嬰兒啼。頂上有孔通頭,氣出哧哧作聲,必大風(fēng),行者以為喉。相傳懶婦所化。殺一頭得膏三四斛,取之燒燈,照讀書、紡績輒暗,照歡樂之處則明。 蛤梨,候風(fēng)雨,能以殼為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