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血灑邯鄲(一)
如果有人不服你怎么辦? 桓龁還記得,剛剛開始學習武藝的時候,父親曾問過他這樣的問題。 “我會用手中的劍,打得他心服口服!” 父親很滿意桓龁的答案,從那以后,桓龁手中的劍,讓人畏懼。不僅敵人害怕,連同一個陣營的秦人,也要忌憚三分。 “反正邯鄲的人,對秦人口里心里都不服氣,他蒙恬想要行仁義,我桓龁可沒有這樣的耐心?!?/br> 聽聞蒙恬嚴令軍隊不得擾民,桓龁嗤之以鼻。早在秦國攻破魏國舊都安邑之后,秦國趕走了原有的魏國居民,從關中遷來了秦人居住,才得以永久保住了河內之地。 趙國國都邯鄲,位于河北的豐沃平原之上,這樣肥美的土地,秦人辛辛苦苦的打下來,可不能原樣交到趙國人的手中。 邯鄲的人,實在太多了。 “李信,我欲屠邯鄲,你以為如何?” 桓龁終于下定決心,只是事關重大,他還得與裨將李信達成一致。 “屠邯鄲?”李信吃了一驚,差點沒有握住手中的酒斛。 “我倆不是商量過,只捉拿當年與太后母家有仇怨的邯鄲人嗎?” “與太后母家有仇怨的邯鄲人,也就那么幾家趙國豪富之家?!?/br> 桓龁搖了搖頭,面上滿不在乎:“可邯鄲城的趙人,當年哪個沒有參與對我秦人的迫害,我看沒有幾個無辜的,人人都有罪。圍困邯鄲的時候,趙人又殺害不少秦國商人,這個仇得報?!?/br> “當時我等圍城,趙人狗急跳墻,可現(xiàn)在我軍已拿下邯鄲,再動刀劍,會不會貽人口實?” 李信皺著眉頭,他倒不是同情趙國人,而是擔心受到咸陽御史的彈劾。以齊國人茅焦為代表的山東儒生,天天游說秦國重臣,鼓吹殺俘不祥的言論。 “貽人口實?難道蒙恬就不怕御史彈劾他?” 桓龁冷笑一聲,鼻子朝北城方向指了指:“蒙恬手下的荊蘇,早就潛入邯鄲,哪些人參與殺害秦人,調查得一清二楚,嘿嘿,你還不知道,這些人,已經悄無聲息的······” 說到這里,桓龁右手在前,做了一個抹脖子的姿勢。 “蒙恬真這樣做啦?” 李信坐直了身子,探身詢問。 “不錯,只是蒙恬做得比較隱秘,找了好些理由,像什么欺男霸女、欺行霸市之類。實在找不出理由的,荊蘇就派人偷偷的做掉。” 桓龁鼻子吸了一口冷氣,摸著腰間的寶劍:“蒙恬愛惜羽毛,得了齊國人的迂腐之氣,喜歡整這么多道道,我桓龁可不怕,要殺趙國人,就光明正大的殺?!?/br> 李信的目光閃動著,有些猶豫不決?;庚嗊@人,崇拜武安君白起,喜歡屠殺俘虜。新任的國尉繚,不僅僅以斬首記功,而是在實現(xiàn)戰(zhàn)術目標的前提下,嚴禁大肆殺戮。 跟著桓龁殺戮邯鄲人,會不會冒犯國尉繚? “蒙恬從北邊的井陘關一路打來,斬首不少,早就打到了盈論的標準??晌业燃葲]能首先攻破邯鄲,斬首又不能盈論?!?/br> 見李信有些猶豫,桓龁有些生氣了,加重了語氣:“李信,你曾經的學生,爵位都升到你前面去了,你就不想趕緊立功,爭取早日獨領一軍嗎?” ······ “罷了罷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名將的道路,總是由鮮血鋪就。” 站在長城兵團的軍營前,李信使勁的甩了甩頭,徹底掃滅了心中的雜念。 “李將軍來訪,快快隨我進來。” 營門打開之后,蒙虎臉上掛滿了笑容,熱情的將李信迎進軍營里去。 “蒙恬如今在忙啥?” 目睹著長城兵團的軍營,李信心里既感到吃驚,又有些不以為然。蒙恬把軍營建設得跟要塞似的,根本就沒有必要。邯鄲城內,手中持有武器的趙人,早已做了秦軍的刀下亡魂,此時的邯鄲城,早已沒有了反抗的力量。 “將軍正在安排人手,給王老將軍的大軍,運送軍糧過去。” 李信曾教授蒙恬劍術,習慣了稱呼蒙恬的名字,蒙虎也不以為意,耐心解釋道:“趙王遷不曉得躲到哪里去了,他那一把火,燒毀了攻城,不明就里的趙國人,卻以為是秦軍縱火,將軍發(fā)誓非要逮到趙遷不可?!?/br> “是我秦軍燒的又如何,蒙恬也太小心了!” 李信覺得桓龁似乎沒有說錯,蒙恬總喜歡給秦軍的行為,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倒不如桓龁的刀子懂得爽快。 “將軍的想法,自有他的道理?!?/br> 蒙虎笑了笑,沒有回應李信的埋怨。 說實話,以前蒙虎也不理解蒙恬的作為,說什么“軍事是政治的繼續(xù)”,要殺就殺,痛痛快快,該有多少。武安君白起殺戮眾多,直到現(xiàn)在,仍然甩不掉人屠之名。蒙恬領軍征戰(zhàn)的時候,同樣殺了不少人,可當地人卻說蒙恬仁義。 相比于桓龁占領的南城,北城的邯鄲人,就沒有那么仇視秦軍。一手收拾人心,一手動刀子,在蒙虎看來,蒙恬的所作所為,不曉得比桓龁高明到哪里去了。 離了軍隊,蒙恬可以成為一郡之守,守土牧民,至于桓龁這樣只知道動刀劍的將領,怕是做個縣吏,都有些困難。 兩人說著話,不一會兒,就到了中軍營帳。 只見蒙恬正對著一副偌大的地圖,苦苦思索。 “是什么事情把我秦國的小蒙將軍難住啦?” 進得營帳,李信爽朗的笑了起來。 滅趙之戰(zhàn),蒙恬領一支偏師,不顧后勤,直插趙國腹地,打得非常出彩。蒙恬的戰(zhàn)法,給了李信很多啟迪。曾經的學生,如今已是秦王跟前的重臣,李信的內心,有些復雜,但也為蒙恬感到高興。 “夫子取笑我了,只是對著地圖發(fā)呆,心想趙遷會躲到哪里去?” 蒙恬回過頭來,向李信施禮。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師。蒙恬曾在李信手里,學到不少戰(zhàn)陣上的武藝,助益良多。 “你稱我夫子,那才是取笑我李信呢!” 李信跪坐到蒲團之上,笑了笑:“像孔丘、曾參那樣,坐而論道,解讀詩書,才稱得上夫子,我不過教你學了幾天的劍術,怎當得起夫子之名?” “不管怎么說,你教過我劍術,就是我的老師?!?/br> 李信出身隴西大族,其實詩書嫻熟,只是秦人讀詩書,沒有恢復周禮的政治訴求。出身山東的儒生,滿口之乎者也,渴望回到圣王的時代,李信對他們可不感冒。 “老師今日特地前來,可不僅僅是來敘敘師生情誼吧?” 蒙恬想了想,桓龁軍中的糧食,蒙恬按時送過去了,可沒有什么克扣。兩軍攻下邯鄲后,南北分治,沒有什么戰(zhàn)事,需要兩軍一起行動。 自從蒙恬拒絕了桓龁進駐王宮的要求,兩軍就井水不犯河水,不怎么往來。身為桓龁的裨將,李信也不好常到蒙恬軍中拜訪。 李信見蒙恬這么直接,也就不藏著掖著,整了整衣襟,正襟危坐,緩緩開口說道:“李信今日到長城兵團軍營走訪,除了感謝貴軍不計前嫌,支持南城的秦軍之外,我確實有一件要事,需要與貴軍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