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章
“不會的,據(jù)說金陵那邊太上皇的人也損失慘重,相當于跟和竹同歸于盡,太上皇命陳景軒執(zhí)掌新的暗線?!?/br> 也就是說,在那些人眼里,陳景軒是敵人的頭目,畢竟他們從小一起的兄弟,以及首領,都是對方殺的,怎么還可能自投羅網(wǎng)呢。 “那個找人又是怎么回事?陳景軒找的是什么人?”新帝稍稍懷疑,不會是東宮的孩子吧? 對了,東宮確實少了一個女嬰,但那是太子妃生的,他原以為在高家,還盯上了高家差不多年紀的女嬰。 比如高家二房那個孫女,年紀和太子妃的女兒差不多。 陳景軒這出的什么幺蛾子? “他們的統(tǒng)領和竹就是因為這件事下的江南,所以他們?nèi)ト|西的時候,順便查了下,說是陳家旁支的閨女,被心懷惡意的下人抱走,賣給了拐子。他們知道陳景軒要下江南,就拜托幫忙。那拐子找到了,之前被江知府發(fā)現(xiàn)了,不過那個女嬰已經(jīng)死了,埋在一座孤山上。他們特意把墳墓挖開,里面確實有一女嬰的尸體,不過……” “不過什么?”新帝瞇起眼。 “看著不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女嬰身上裹著的襁褓,是用宮緞做的,那旁支估計用不起。”陳留道。 新帝懂了,所以那女嬰才是太子妃送出去的孩子,只是為什么那孩子不送到太子妃娘家高家,送到陳家做什么? 難道是先太子的安排? 對了,徒澤那小子也被送到了陳家,看來是一起送走的。 不過陳家收留了自家親外甥,卻把太子妃嫡女送到旁支撫養(yǎng),可那旁支想必也不上心,不然也不至于被奴仆抱走。 陳景軒倒是對先太子忠心耿耿,聽說后立刻調(diào)了太子的人手去查。 他輕哼,早晚要收拾他! 知道了前因后果,新帝也就理解為什么沒有李家的了,因為這群人只在金陵盯著甄家,壓根沒去杭州。 想想也對,甄家才是六皇子的外家,李家到底隔了一層,不像甄家那么親近。 甄家倒了,他們也不會上趕著對六皇子死心塌地。 看來先太子也沒表現(xiàn)的那樣風光霽月嘛,還不是嫉妒甄貴妃得寵,生怕老六擋了他的路。 新帝心中嗤笑,繼續(xù)翻閱那些證據(jù),看到某一頁時,驀地瞪大眼,厲聲吩咐,“陳留,去把歷年江南鹽稅的賬本都搬來!不,你悄悄地,聯(lián)系吏部主事馬明奎,讓他悄悄查看鹽稅賬本,小心點,不要讓人發(fā)現(xiàn)!” 陳留立刻躬身下去,到吏部悄悄去找馬明奎了。 而新帝看著后面一系列的賬本數(shù)據(jù),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憤恨,整個面部都扭曲變形,顯得極為怪異。 這不能怪他,實在上面的內(nèi)容太過驚人! 甄家,好一個甄家! 貪污江寧織造的錢還不夠,竟然打起了私鹽的主意,這是真把自己當成江南的王了! 鹽鐵一向是國之重器,受朝廷管轄,任何人不得插手染指。 大楚實行官督商銷制,遣派巡鹽御史總理一區(qū)鹽政,下設鹽運使司、分司、鹽課司等職位監(jiān)督管理。 由平民百姓制鹽,商人收鹽,運鹽,銷售。 起初商人買鹽交稅,且稅率較高,于是很多商人就偷買私鹽。 而制作鹽的百姓則會偷偷挖鹽井,把多余的私鹽高價賣給商人,雙方達成交易,不報與官府,于是鹽稅逐漸下降,相比立國初年,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來一位巡鹽御史,提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鹽引。 鹽引是作為朝廷發(fā)給鹽商運銷的許可證,在前朝曾實施過,后來被廢除了。 鹽本來就是珍貴且不可或缺的商品,而鹽引與鹽掛鉤,漸漸發(fā)展成為交易的貨幣,是比金銀更貴重,也更便于攜帶的交易物。 到了后來,鹽引一度成為商人之間大型交易的憑證。 前朝末年,朝廷缺錢,就想通過多印鹽引的方式積累財富,剛開始還只是多出一倍兩倍,發(fā)展到后面,變成十幾倍的數(shù)量。 但每年產(chǎn)鹽是有限的,拿到大額數(shù)目的鹽引,卻買不到那么多鹽,鹽引的法子一下子就崩潰了。 鹽商買不到鹽,鹽引成為廢紙,無數(shù)百姓吃不上鹽,差點民不聊生。 后來就直接廢除了鹽引,鹽商還是憑真金白銀買鹽。 本朝開國后,沿用的前朝規(guī)定,但隨著時間發(fā)展,弊端越來越大,于是又開始沿用鹽引的法子。 借鑒前朝的教訓,朝廷對鹽引的發(fā)放非常謹慎,每年固定在一個數(shù)量區(qū)間,且都是根據(jù)上一年的鹽產(chǎn)量稍微修改,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動。 這樣一來,官鹽的產(chǎn)量上不去,鹽稅也不會增加,每年是固定的額度。 結果資料上顯示,鹽稅在一年年下降,雖然每年下降數(shù)量都不多,但相較十幾年前,已經(jīng)少了近十分之一! 別看只有十分之一,差不多是一百萬兩白銀了。 不用想都知道,一定是鹽稅出了問題,官商勾結,想必民間私鹽已經(jīng)泛濫了吧? 第417章 紅樓潛龍在淵31 隨后的…… 隨后的幾天,兩位帝王都沒有表示,那些已經(jīng)上書彈劾過甄家的人,就有點心慌了,他們自認為已經(jīng)得罪甄家,想著一竿子把人拍死,不然就要面對甄家的反撲了,于是接連上書,就是想讓圣人處置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