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427 章
太陽才是這片天穹的中心,說不定也會有人認同他編纂的“陽歷”,用它來指導農時,免除那些計算歷法的麻煩。 問心無愧,甚至還有官做,能夠去治河,為千萬百姓謀一個生路,夫復何求呢? 溫暖的陽光照在面上,沈括瞇起了眼,唇邊也露出了淺淺笑意。 王安石走出垂拱殿的時候,只覺雙肩都沉了幾分。今日這無妄之災,實在讓人心驚?!叭招恼f”究竟有沒有道理,他無法分辨,甚至隱隱不肯去信。這跟他所學相背,足以讓人無所適從。 但是這一遭對于他而言,未必壞事。 這驚世駭俗的說法,終究只有寥寥幾人聽到,沒人能用此來攻訐新法。沈括也將外放,有他的治水之才,說不定也能為黃河沿岸的百姓造福。更重要的是,天子對“天人感應”的說法起了疑心。這話雖然有些大逆不道,但是王安石并不覺得這是壞事。 天子對于“天人感應”看的太重了,任何天變、災疫都會讓他生出動搖,想要放棄變法大業(yè)。 那若是“天人感應”原本就不能作數呢?若是先賢對于此的解讀原本就是錯的呢?那天底下的異變,還會讓天子膽怯,使其退縮嗎?沒了這條枷鎖,固然會有生出暴君的可能,但是對于賢君,也是促他們邁出腳步的良機。能改變這個王朝的,始終是人,而不是天。任何災疫都有防治的辦法,有應對的手段,一味畏懼又有何用?若是能讓天子振作,也不枉他今日冒死一諫了。 只是,那“日心說”究竟是真的嗎?王安石也抬起了頭,看向天頂那輪燦燦烈陽。熾烈的陽光很快就灼傷雙目,迫使他低頭側目,猶若面君。能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天子,尚且要萬民敬仰。那能掌管萬物生息的太陽,迫使地球繞行,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若是天地皆有其道理,有其規(guī)律,乃至那些天地異象也不過是其表征而已。天變又何足畏呢? 作者有話要說: 發(fā)現有人對農歷不了解,簡單解釋一下 農歷=陽歷 yin歷 二十四節(jié)氣是陽歷,是由太陽距離地球遠近決定的,且只與太陽有關。 初一十五是yin歷,是代表月亮運行軌跡,也就是月圓月缺(朔望),且只與月亮有關。 yin陽歷混合的問題就在于,月亮的公轉周期還不到三十天,如果以月亮計月,那么十二個月必然不是365天,會余出一些天數,長此以往就會打亂一年的節(jié)氣乃至季節(jié)的劃分,必須設置一個“閏月”來補足和調整。但是如此一來又麻煩又復雜,勢必要不停的計算,才能指導農時。在兩千年前,這個系統可能足夠的科學。但是當科學進步后,它就成了阻礙。如果當今社會沒有陽歷,還要年年買黃歷,隔段時間一年就要有兩個相同的月份才能校準時間,恐怕大家也會覺得不便。 而現在公歷的問題是并沒有完全遵循節(jié)氣,且月份分配不均,二月只有二十八天。如果換成沈括的十二氣歷,以立春為初一,那么他選定的十二個節(jié)氣基本都在月初或者月中,兼顧了計時和節(jié)氣,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的安排。 并非什么都是古老的就更好,有時古老只是因循守舊,是習以為常。而儒家最大的問題,也正在其“法古”的特xing。三代圣王才是最完美的,是后世必須學習和模仿的,這科學嗎? 好在,神宗朝有人懂這道理。 張載: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沈括:置閏之法,先圣王所遺,固不當議,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 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第173章 沈括這次轉任, 乃是天子親自下旨, 政事堂也飛快給了批復。治河不比其他, 即刻就要走馬上任。 結果幾個親朋知道此事時,沈括都已經收拾好了行囊,準備上路了。 碰上這樣的事, 甄瓊怎能不來,一進門就滿頭霧水道:“存中兄的十二氣歷不是還沒修好嗎,怎么突然要出京治河了?可是哪里發(fā)了洪災?” 沈括還沒開口, 跟在甄瓊身后進門的蘇頌就已上前一步, 低聲道:“存中,你莫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