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外室后我只想種田 第18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青熒、冥妻在上、雨季、祖宗誒!選妃呢?歷史作弊器來嘍、穿越五零搶夫記、我,異能女主,超兇的、兄奴、服軟、尋歡作惡、穿成六十年代女炮灰[穿書]
張槐花這幾個頭磕的極其用力,轉(zhuǎn)眼間,額頭上已是滲了血出來,瞧著觸目驚心。 再看她此時痛哭流涕,滿臉血污的模樣,口中更是句句都是悔恨和后悔之意,好不可憐。 若是尋常人瞧見,難免動了惻隱之心。 可惜了,她蘇玉錦從小到大,都與一般這個詞無緣。 揚起了眉梢,蘇玉錦語氣微涼,「既然知道家中離不開你,你卻還要做這樣的事兒?既然知道會有事發(fā)的一日,去還要去起了貪心,你收下那十三兩銀子之時,可曾想過家中老娘會無人照顧?只怕是只想著帶著家中老娘去了旁處,吃香的喝辣的了吧?!?/br> 「更何況……」 「若是道歉和可憐有用的話,還要衙門做什么?」 言罷,蘇玉錦也不想跟張槐花這種見財起歹意的人多說什么,只抬了抬手,「送去衙門吧?!?/br> 得了姑娘吩咐,青葵等人也沒有絲毫遲疑,拿了那些燒餅和巴豆等物證,拖拽著張槐花往外走,又嫌她張口哭訴的實在聒噪,便在鋪子里頭尋了個巾子將其嘴堵上。 而路上又嫌這張槐花一直掙扎著賴在地上不肯走,青葵發(fā)了狠,干脆將這張槐花一把拎起來扛在了肩頭上,這般送到了衙門去。 這邊,艾草也終于從茅房出來。 人已經(jīng)虛弱的不象樣子,如軟面條一般,站都站不穩(wěn)。 尋凳子坐下,靠在身邊金桂的身上,喝上了半碗柳mama沖的白糖鹽水,艾草這才略微有了那么一丁點的精神,「姑……姑娘……」 蘇玉錦再次給艾草搭了搭脈。 「幸好平日里吃的多,底子還算好,這會兒問題不大,只需好生休養(yǎng)幾日便好?!固K玉錦道,「待會兒我給你開上一個溫補的方子,柳mama去抓了藥回來吧,一日三次的喝上兩三日,好的快一些?!?/br> 天氣冷了,又是換季的時候,別因為身體抵抗力不好,再得了風(fēng)寒什么的。 「謝謝姑娘。」艾草有氣無力地道了謝,滿臉都是幽怨。 我的好姑娘,能不能別再說她吃的多這件事了…… 讓金桂等人將艾草扶了回去,留柳mama在家照顧艾草,眼看青葵和霜葉還沒回來,蘇玉錦便干脆在蘇記幫忙賣吃食。 對于羊雜湯沒有燒餅來配的情況,蘇玉錦便讓金桂和青禾去附近買了許多饅頭回來。 喝羊雜湯,饅頭的口感自然不如燒餅的多,且饅頭在外面的價格,也比燒餅要低上一些。 蘇玉錦衡量了一下,決定今日但凡買羊雜湯的客人,皆是送上兩個饅頭。 兩個饅頭的分量和價值,已經(jīng)高過了一個燒餅,客人自然也就沒有不愿意的道理,不過還是惋惜今日為何沒有燒餅。 羊雜湯需得配了燒餅方能凸顯滋味等類的話。 燒餅,成為了蘇記鋪子現(xiàn)在亟需的東西。 但一朝被蛇咬,蘇玉錦還有點不太相信外面的小攤小販,真怕又有哪個受不住金錢的誘惑,妄想著把蘇記給搞垮。 最后思來想去的,還是決定自己做。 但不是吊爐燒餅,而是牛舌頭燒餅。 牛舌頭燒餅,因其長四寸,寬兩寸,仿佛是牛舌頭一般而得名,且因為各地的飲食習(xí)慣,做法不盡相同。 為配合羊雜湯的口味,蘇玉錦用的是椒鹽的做法。 發(fā)好的面在揉搓成團時混上做好的椒鹽,搟成牛舌頭的形狀大小,再撒上一層芝麻,直接進了爐灶中烤熟。 這般做出來的牛舌頭燒餅,表皮焦脆,內(nèi)里鮮嫩,因為足夠多的椒鹽,吃起來十分有滋味,配羊雜湯是絕佳,即便是單吃,也是滋味十足。 因為牛舌頭燒餅好吃的緣故,已是有人專門來買燒餅吃。 但因為鋪中的生意實在是好,這伙計又有些騰不開手,在開門做生意前,一起忙活著做些燒餅,也就勉強夠羊雜湯用,再多的著實做不出來,所以蘇記這里的牛舌頭燒餅只搭配羊雜湯來賣,而且一碗羊雜湯最多只能買上三個。 于是,去蘇記喝羊雜湯,必買三個牛舌頭燒餅,成為了來喝羊雜湯的人的默契。 這樣一來,在準備牛舌頭燒餅時,心中到是也有了數(shù),按照羊雜的數(shù)量,三倍準備即可。 有關(guān)張槐花給蘇記供應(yīng)的燒餅中加了巴豆水,并意圖往羊雜湯中投放巴豆之事,衙門在審了兩日后,有了結(jié)果。 因為張槐花供不出來指使她的人究竟是誰,這個案子便按照她是主謀來審理,縣丞最終敲定的是,罰張槐花十兩銀子充公,給蘇記五兩銀子作為賠償。 此外,因張槐花心思歹毒,為防止旁人效仿甚至隨意往旁人的吃食鋪中投毒,重打張槐花二十大板,勞役一年,并在青河縣中游街一個時辰。 游街的時間,在午時正時開始。 此時正是眾人忙完手中活計,陸續(xù)歸家,或者在酒樓飯莊正要用飯之時,所以街上清閑之人頗多,看到戴了枷鎖鐐銬的張槐花,又聽說了這個中緣由,手中的臭雞蛋和爛菜葉子蠢蠢欲動。 畢竟他們大部分都是去蘇記吃過飯,買過蘇記吃食的,這人隨便在蘇記的吃食里下巴豆,若是誰碰到,就是誰倒霉了? 且這次敢下巴豆,下次便敢下毒藥! 這樣為了銀錢,不顧旁人性命的,實在可惡! 眾人覺得危險離自己過于近,這心中的惱怒也就噴薄而出。 因為圍觀之人的異常憤怒,張槐花的游街速度變得十分緩慢。 近期有不少讀者留言說先去啃老書的,為避免小可愛們踩雷,我先做個閱讀提示吧…… 《味香》第一本種田,受當時主流文風(fēng)影響,屬于爽文,整體還算流暢,但作者初寫,文筆有限,邏輯性不強,美食多,但描寫略顯生硬,喜歡美食和爽文的到是可以打發(fā)時間看一下 《掌家小萌媳》第二本種田,受當時編輯和主流風(fēng)向轉(zhuǎn)遍,加上這本書成績不算好,作者心態(tài)起起伏伏,整體文的結(jié)構(gòu)前后有斷層,且寫作途中有點不停改方向的意思,來回拉扯的后果是,邏輯不太合理,作者拼命圓,但效果不大,優(yōu)點是文筆略沉穩(wěn)了一點點。 《長姐她富甲一方》第三本種田,吸取前兩本的教訓(xùn),開篇還算可以,中途節(jié)奏略慢,后期收尾有點草率(主要是當時作者腦袋空掉了,不知道該寫啥了,這是寫作經(jīng)驗不足的原因,但真的不是故意爛尾……)整體節(jié)奏走的算是明快路線,還是可以看一看的。 《農(nóng)家后娘巧種田》第四本種田,讀者和作者自己都覺得文筆提升較大的一本,種田非常接地氣,也受到讀者的很多好評,整體節(jié)奏舒緩,細水長流溫馨種田文,推薦看一下,當然,有些人可能介意「死掉」的丈夫回來了…… 整體情況如此,大家可以根據(jù)口味去挑選,作者算是不斷寫,不斷長經(jīng)驗吧,希望越寫越好~ 第28章 二爺又來了 也因為速度緩慢,街上變得尤其熱鬧。 吸引了越來越多不明所以之人,駐足圍觀,打聽緣由。 此時在蘇記吃飯的許多人便是如此,聽到外頭熱鬧,便議論了一番,再得知其中緣故時,又各個皆是義憤填膺,大罵張槐花活該。 謾罵聲和吃飯的呲溜聲混在了一起,氣氛對于一個飯鋪來說,變得有些怪異。 尤其是孟大海和沈倉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臉色登時有些不好看。 「哥,咱……」 孟大海猶豫地問了一句。 「咱啥咱,好好吃飯!」沈倉沒好氣地回了一句,偷偷地把自己袖中預(yù)備好的小蟲子給捏扁后,扔在了腳下。 尤覺得不解氣,又狠狠地踩了兩腳。 口中更是嘀嘀咕咕。 盯這蘇記鋪子盯了許久了,上次想著訛錢碰上一個孩童噎食,這次想著往里扔個小蟲子吧,趕上外頭有個不知死活下巴豆的在游街。 這會兒大家伙都覺得蘇記倒霉,滿都是同情心的,他這蟲子若是一露頭,只怕旁人也不會替他說話,蘇記若是報官,外頭衙差都是現(xiàn)成兒的。 沈倉可是在衙差跟前兒的「熟臉兒」,只怕到時候又是沒有好果子吃。 只能作罷! 連續(xù)兩回都被人搶了先…… 真他娘的倒霉! 沈倉氣得把那羊雜湯喝的呼嚕呼嚕響,等喝的見了底兒,端著碗再去添些湯來。 蘇記鋪中的羊雜湯,羊雜量是固定的,但湯是可以無限續(xù),不需要額外再掏錢。 既然不掏錢,那就多喝幾碗! 孟大??瓷騻}氣呼呼的模樣,自己不由地摸了摸鼻子。 為啥感覺他們倆是來搞笑的? 不過現(xiàn)在可不是搞笑的時候,再不想辦法搞點錢的話,這飯吃不吃得起不好說,這腿快保不住了啊…… —— 九月,菊花盛開。 早晚寒意明顯,有些葉子寬大的樹木已是開始了樹葉枯黃和掉落。 在西北風(fēng)起的日子里,田地之間也越發(fā)顯得多了幾分蕭蕭瑟瑟。 而到了午后,厚厚的云層蔓延開,徹底擋住了天上的日頭,轉(zhuǎn)眼間下起了細密的雨。 雨滴不大,如牛毛一般,但飄飄灑灑,天地之間如撐起了偌大的雨簾,放眼望去,皆是氤氳水汽。 天氣冷,又下著這般的雨,街上越發(fā)沒有了人,而蘇記這兒的吃食在晌午時便賣了個七七八八,干脆早些關(guān)了門,剩下那些沒賣完的,預(yù)備著留下來當眾人的晚飯和第二日晨起的早飯吃。 霜葉等人收拾了一番后,便在屋檐底下湊在一起做針線活。 天氣漸冷,蘇玉錦吩咐了艾草給她們做上幾身深秋初冬的衣裳,但外面穿的衣裳可以在成衣鋪子做,但貼身內(nèi)里穿的便不能假人之手。 尤其這樣的年歲,月事帶也是不可缺少之物,趁著這會兒得了空,姑娘們皆是自己動一動手。 尤其沒有外人和男人在,她們也覺得輕松許多,甚至還要議論一下誰的月事帶做的平整,誰的肚兜上繡了什么樣的花兒。 鋪中后院嘰嘰喳喳,歡聲笑語,雙桂巷的院子里也頗為熱鬧。 難得的雨天,蘇玉錦覺得實在不能辜負,便讓柳mama和艾草兩個人支了小炭爐,熬了雞架骨頭湯,這會兒在這里涮銅鍋羊rou來吃。 手切的新鮮羊rou,夠薄夠嫩,放到煮沸的骨湯中,變色后撈出,連麻醬都不必配,直接吞進口中,滿口都是清香肥嫩的滋味。 若是沾上一些麻醬蘸料的話,清香之余,多了醬料的醇厚,滋味更加厚重,但也同樣美味十足。 除了手切羊rou,再涮一些千張豆皮,藕片,土豆片,嫩菠菜,鹵水豆腐…… 蘇玉錦吃的是不亦樂乎。 院中水汽朦朧,屋檐下的水,滴滴答答,自己在這里吃熱騰騰,滋味鮮美的涮羊rou! 美哉,妙哉! 不過還缺了些什么。 蘇玉錦在思索了許久之后,發(fā)覺少了一些下飯的聲音。 譬如絲竹管弦,又或者引吭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