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4
密密麻麻都是塔規(guī),不禁咋舌。 他到?jīng)]有博覽群書而后登頂?shù)男坌膲阎荆辉绫愦蚨酥饕?,等文笙看中了哪一本,把書抄回去,師徒兩個一起研究便是。 負責(zé)登記的是個白胡子老頭,正在進門第一個屋子里等著他們。 老樂師看著慈眉善目十分好說話,可文笙打聽到的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之前這位老樂師是春試團戰(zhàn)的主考官之一,老生們私下里偷偷叫他“藏頭猱”。 藏頭猱本是古琴的指法,是猱的一種,未打弦先猱上,令聲無頭,他們用這個來暗指此老表里不一,脾氣古怪難以琢磨。 登記的事項不外乎叫什么名字,師父是哪個,學(xué)什么樂器,什么時候入的學(xué),家住哪里。 文笙一一答了,老樂師雖然多瞧了她兩眼,到?jīng)]有因為她是女子而有意為難。 登完記,文笙拿到了一塊牌子,然后有侍者領(lǐng)著她去挑書。 一般到這時候,老師就可以走了,不過卞晴川也是頭回來,看什么都新鮮,索性跟著一起到書室去瞧瞧。 應(yīng)天塔的一層共有十間書室,里邊搭著高大的書架,進門便聞到一股濃重的香樟木氣味。 書放在架子上,一旁掛著木質(zhì)的名牌,上面大字寫著書名,下邊蠅頭小楷簡單概括書的內(nèi)容,至少通過這塊牌子看得出書是關(guān)于哪方面,不至想學(xué)琴卻借了本講簫的。 這一間書室,陳列了近百本書。 書室里不得喧嘩,文笙轉(zhuǎn)了轉(zhuǎn),很快就選中了一部。 這是一部音律樂理方面的書,其中著重講敘了以三分損益法算出來的十二律有哪些缺陷,黃鐘為什么不能還原以及因何不能旋宮轉(zhuǎn)調(diào),書名叫,確實說的都是文笙之前沒有想過的問題。 借到書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抄錄。 侍者將文笙引到了一間靜室,里面有桌有椅,筆墨紙硯都是現(xiàn)成的,已經(jīng)有三四個人在她之前進來,埋頭抄書。 文笙找地方坐下來,手腦并用,一邊抄書一邊想:這玄音閣到底是沒白來,有這么多書隨便抄錄,不但自己學(xué)了,還可以把拓本帶回去給師父和戚琴瞧瞧。 不用說別的,單是這部二老便肯定會感興趣。 想當(dāng)初文笙在青泥山拜師的時候,戚琴還專門給她講過十二律和三分損益法,這是當(dāng)今世上通用的定音準(zhǔn)則,但師父王昔肯定是憑著經(jīng)驗,隱隱覺出其中尚有不足之處,他又說不出道理來,所以才教自己定了宮弦之后其它都全憑感覺,五音十二律出于自然。 只不知現(xiàn)在他老人家能看得懂這書,想明白其中的意思不能? 這部不是很長,但文笙也是足足抄了兩天才抄完,回去之后整理成冊,以線繩訂起來,這是她所擁有的第一部音律方面的書籍。 她在抄錄的時候,已經(jīng)差不多將這部書熟記于胸,回去之后同幾位長者逐句探討,詳加研究,五天之后她來還書,當(dāng)值的樂師不是“藏頭猱”,換了另一位老先生。 此老對著問了文笙幾個問題,文笙按自己的理解一一答了,老先生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低頭以筆在她的借書記錄上添了一筆,示意她可以繼續(xù)借下一本了。 文笙聽到了不少傳言,說應(yīng)天塔借書容易還書難,里面的樂師有多么苛刻,沒想到竟是這般順利。 從此文笙就過上了學(xué)琴練鼓、蹭課借書這般較為平靜的生活。 在應(yīng)天塔借書的次數(shù)多了,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比如說文笙連著好幾次都在抄書的靜室看到一個三十出頭的“小胡子”,文笙記性本來就好,這個樂師又長得很有特色,所以她一見之下就認出來,對方也是南院的,今年參加過春試,大名現(xiàn)在還掛在宮榜上,總排名在二十幾位。 此人名叫卓玄,所使樂器也是古琴。 宮榜排名二十幾位,已經(jīng)是很厲害的成績了,按說依卓玄的實力不應(yīng)該還在第一層出沒。 而且連接幾次都遇上,不會那么巧,每回都是兩人一起來借書,只能說明這卓玄在不停地借書、抄書、還書,頻繁出入應(yīng)天塔。 大家都在為了能夠一睹妙音八法的真容而拼命向上,一層有什么在吸引著他? 最叫文笙奇怪的是有一次她去應(yīng)天塔正是半上午,當(dāng)時南北兩院的學(xué)生多在上課,應(yīng)天塔里頗為冷清,文笙發(fā)現(xiàn)書架上少了一本名為的書,而靜室里只有卓玄一個人在埋頭抄錄。 顯然他在抄的,正是這部教人擊鼓的書。 真是奇哉怪也! 轉(zhuǎn)眼就過去了一個多月,這日文笙又去還書,還的書名叫,是一本詳細講敘古琴指法的書,里邊圖文并茂,還附著曲譜實例,對文笙非常實用。 文笙光抄這本書就花了三四天,這還是多虧了她擅長畫畫。 這已經(jīng)是她借閱的第六本書了。 去了才發(fā)現(xiàn),今日管還書的樂師正是那位“藏頭猱”。 第一百六十一章 冤家路窄(粉120+) 今日還書的人不多,排在文笙前頭的只有一人。 文笙在屋子外邊等候。 就聽里面“藏頭猱”聲音柔和,似乎還帶著笑意:“這本書你可借了快有大半年了吧。我看看,你這是第幾次補考了?一,二,三……嘖嘖,第五次了啊,你可要好好表現(xiàn),這次若再打回去,就只能等四個月之后再來了。” 那可憐的學(xué)生不敢有怨言:“學(xué)生只差這一本書交上去就可以上二層了。還望先生成全?!?/br> “藏頭猱”笑了一聲:“好吧,我來檢查一下。也要你對這本書的內(nèi)容是真正掌握了,這是對你負責(zé),并不是我們這些人有意為難你?!?/br> “是,是,學(xué)生萬不敢有如此想法,先生請問吧?!?/br> “你這本書是,那你跟我說說,你從這本書里學(xué)到了什么?對琴歌又有什么看法?” 那學(xué)生經(jīng)過之前四次補考,這個問題幾乎是每考必問,他回答了好幾次,這回有備而來,侃侃而談:“這里搜集了前朝數(shù)位大家所作的琴歌十五首,盡皆有詞有譜,作者對這些琴歌倍加推崇,由此可知,在前朝琴歌這種方式是很常見的,很多人喜歡以弦敘情,以歌詠志,好似一首琴曲沒有詞,大家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br> 文笙不禁想起自己的前世,那些有名的大賢也十分喜歡載彈載詠,琴而復(fù)嘯。 最有名的便是孔子,司馬遷說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