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63
,也就是年到放歸——只是宮女醫(yī)藥無著還有賞罰無度的事,又該如何解決呢?” 徐循遂和盤托出,“比起女官,有真本事的醫(yī)婆更是鳳毛麟角,而太醫(yī)人數(shù)不多,自不能為宮人問診。若是放宮人出宮診病,耗費錢財不說,不免又多了一條內(nèi)外交通之道,將來說不準,便有人要從這條路上弄些鬼了?!?/br> 這話,皇帝聽得才是有理中聽,他頻頻點頭,“宮中內(nèi)外大防乃是重中之重,這一條是萬萬不能改的?!?/br> “既 然可以放歸,那若宮人有了大病,便可有兩條路了,一者出宮放歸,宮里贈些銀兩給她治病,二則就由醫(yī)婆到內(nèi)安樂堂扶脈,好不好看天命吧?!毙煅鋵嵱X得這么 做還是有點黑心,好人家養(yǎng)的女兒,被掠進宮里來,也沒有一分銀的賞賜,就要白白地做苦工,運氣不好遇到壞脾氣的主子,少不得亦是受盡搓摩,有了病還要被趕 出去,拿上一點不可能太多的銀子——便算是宮里的‘德政’了。但是不論怎么說,這樣的改動才可能通過皇帝、太后等人的重重審視,有成真的可能,也畢竟比得 病了就去等死要好些。 她輕輕地嘆了口氣,又道,“至于賞罰無度,這是宮規(guī)不明之故。我這些日子翻看了、、,里頭對賞倒還有點限制,犯了什么事要如何罰,竟是連一語都沒有的。這個只要重加斟酌規(guī)定,令人反復(fù)宣講,再定下濫施刑罰的罪名,當可有所緩解了吧?!?/br> 皇帝聽了,不禁道,“咱們宮里的都人,如何有這樣的好運,竟有你來管宮?只怕前朝文皇帝年間的宮女子,恨不能都托生到如今的宮里吧?!?/br> 在 文皇帝年間,每天都有人被草席裹了,從景山后頭抬出去燒化,魚呂之亂不過是個大的爆發(fā)而已,徐循在宮中生活多年,已非當時的無知婕妤,對從前的事,知道得 倒比當年還更清楚。她實在不肯定當日那些冤魂,還想不想托生回來繼續(xù)做都人,聞言不過淡淡一笑,半真半假地吹捧皇帝?!拔也贿^白說幾句話,能不能成還不好 說呢。倒是大哥的仁厚,是早見著的。聽劉尚宮說,如今咱們宮里每年去的人,要比前朝少得多了。” 皇帝不免也有些自得,他捋了捋胡須,謙讓道,“總是要憐憫待下的么,我待臣民都慈和,待都人又如何會是例外?” 受了徐循難得的幾句馬屁,他心情也好多了,口便比剛才松些,“茲事體大,須得先和老娘娘商議,你寫個條陳上來,我拿給娘一道參詳吧?!?/br> 徐循就怕皇帝一言否決,那她的構(gòu)想便絕無成功可能,如今皇帝既然松了口,她有五成把握太后那邊不會作梗,聞言遂笑逐顏開,“大哥圣明!” 皇帝啼笑皆非之余,自然又要和徐循打打嘴仗,徐循回頭便仔細寫了條陳,一式抄就了兩份,一份送到皇帝處,一份送到太后處,皇后那邊,因考慮到兩人關(guān)系在明面上當還‘十分冷淡’,為增加太后的支持可能,便沒有透風。 她既然要改革宮務(wù),顯得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太后自然歡欣,條陳剛送過去,她便親自捧著讀了一遍,都沒要人念。 “什么東西!”才看了一半,確實罕見地動了情緒,將折子往地下一擲,怒喝道,“她把祖宗成法,都當成什么了!” ☆、第212章 更年 太后的怒火來得突然,靜慈仙師和喬姑姑都是猝不及防,兩人詫異地交換了一個眼色,靜慈仙師起身徐徐勸道,“老娘娘,您也是有年紀的人了——” 她走到太后身邊,為她親自換了一杯熱茶,“還是您教我的呢,有了怒火時,先喝一杯熱茶,茶喝完了,心也就靜下來了,否則,怒火攻心,可不是好事……” 太后眉宇間怒火猶存,但她畢竟是這把年紀的人了,聞言也是稍微緩了神色,接過茶杯沉吟不語,靜慈仙師便彎□撿起條陳,借著拍打裙子、收拾折子等小動作的掩蓋,快速地瀏覽了幾處文字,雖然沒有看全,但也是心里一驚:貴妃的動作,不小??! 她隨手把條陳就遞給一旁的喬姑姑了,轉(zhuǎn)而勸慰太后,“這也不是什么大事,左不過一些宮務(wù)罷了,都是些孩子們瞎胡鬧的事兒……” 太 后喝了一口茶,忍不住就把茶杯給放下了,“這個徐循,真是條養(yǎng)不熟的白眼狼,這些年我如何對她,你也是看在眼里的。上回臘月里的事,我也忍了,她倒是蹬鼻 子上臉,為了自己的賢名,越發(fā)不管不顧了——難不成她以為,就因為坤寧宮里有一個不聽話的,我就會一直慣著她?” 她不免冷笑了一聲,“好說歹說,坤寧宮那個還是皇后呢,她又算得了什么!一個妃嬪罷了!給點好臉,還真當自己是個人物了!” 老 人家情緒上來,難免管不住嘴,靜慈仙師神色一黯,卻也很快恢復(fù)了尋常,她徐徐笑道,“小循就是這樣,實心眼,您也不是不知道,她就是這個性子投合了陛下的 喜歡,不然,也走不到今天這一步了……只怕她送著條陳過來時,心里是什么都沒多想呢,老娘娘不教她,誰教她呢?” 太后神色晦暗, 顯然對靜慈仙師的話沒什么好感,甚至都不愿搭理,只是吃茶不語,靜慈仙師見狀,暗嘆一聲,也就不敢再勸了:太后當久了,年歲又漸大,老娘娘如今的性子是越 發(fā)執(zhí)拗,再加上平時事情又不多,心眼難免就小了些,貴妃掌權(quán),在她看來乃是自己出力,偏生她當家以后,對清寧宮的態(tài)度一如既往,也就是例行公事,并無特別 卑弱友好,老娘娘心里只怕是早有不滿。再加上元宵節(jié)當晚久候不至,臘月里生發(fā)出的那些新做法,這些事,老人家心里不可能記得不清楚,只是有自己從旁規(guī)勸, 又有坤寧宮那位在前,方才沒有爆發(fā)出來,今日的折子,不知是觸到哪片逆鱗,新仇舊恨一起算,貴妃娘娘一轉(zhuǎn)眼之間,便是由紅翻黑了…… 喬 姑姑不比仙師,入宮年份不多,她跟隨太后多年,深知底細:內(nèi)安樂堂雖然是仁孝皇后時就創(chuàng)立的制度,但把病倒的宮人送到該處去休養(yǎng),不好不得出來,卻是仁孝 皇后去世后,老娘娘建言設(shè)立的規(guī)矩。在當時只是因為宮人需要一個養(yǎng)病的處所,平常的下房太過逼仄,容易傳播疾病。不料這些年間,醫(yī)婆逐一凋零,漸漸的倒成 了如今這樣子,老娘娘知不知道,喬姑姑不敢胡亂議論,反正其對內(nèi)安樂堂平時也是不聞不問,按時撥給銀子罷了。以她來看,徐貴妃別的規(guī)矩倒罷了,以都人遇病 無醫(yī)只能輾轉(zhuǎn)候死,要改內(nèi)安樂堂,放宮人定時出宮,這一條,根本就是在打老娘娘的臉…… 老娘娘可不會管徐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