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7
歲時就夭折了;次女則跟阿愁同齡,今年九歲,名叫孫楠(阿愁:“……”);幼子才剛一歲半,如今還沒有起大名,只叫著他“小寶”。至于二郎夫妻,膝下卻是只育有一子,便是這活猴兒一般的“二木頭”孫林了。 都說“老兒子,大孫子,老頭老太的心尖子”,自長孫沒了后,這二孫子孫林就成了孫老的心肝寶貝。便是他犯了錯,老頭兒也再不許他爹娘老子管教一句,所以才把個二木頭給養(yǎng)歪了。虧得如那周昌所說,小李嬸是個明理的,雖然因為脾氣急躁而總管教不到點上,可多少總能抑著一些二木頭的野性子,才沒叫這孩子徹底長歪了。 和性情張揚的孫老不同,一樓西廂住著的王夫子倒是個典型的讀書人品性,待人斯文有禮,說話從不高聲。 王夫子是個教書先生,在梅花書院里任教——以九流排名來說,他家該排在中九流的第一或第二位,阿愁有些拿不準。 不僅是他脾性溫和,連著王師娘,帶他們的大女兒招弟、二女兒盼弟、三女兒來弟,一家子都是斯文人,唯有那四姑娘結丫是個異類,竟是一點就著的爆炭脾氣。 他家除了夫妻倆帶著四個姑娘外,還有個愛跟人議論別家八卦的“碎嘴”阿婆——二木頭告訴阿愁的許多鄰里“辛秘”,都是他從王家阿婆那里聽來了。 后來阿愁才知道,那王家阿婆并不姓王,也不是王夫子的母親,而是王師娘的母親,因她喪夫無子,才跟著女婿一家過活的。 那王夫子年過三旬了,膝下卻是除了一排整整齊齊的四個女兒外,竟沒個可以撐起門戶的兒子。只從他給四個女兒起的小名兒上,便能看出這王夫子求子之急切。如今王娘子肚子里正懷著他們的第五個孩子,一家人都盼著這是個男孩才好…… 一樓的東倒廈里,住著一位以給人看風水為生的先生,姓吳——三教九流中,排中九流的第三位——因他也識文斷字,所以在鄰里間也頗受人尊敬。 一樓的西倒廈里,則住著一位行腳的客商,一般都不怎么在家。聽周昌說,那人姓沈——后來阿愁才知道,周昌把人家形容得太客氣了些,其實這位沈少郎就只是個走四方的貨郎罷了。不過因為這一位也是個能識文斷字會打算盤的,所以于鄰里間也頗受尊敬。 許是因為一樓的鄰居們都是文化人,于是便顯得東廂里的住戶有些……突兀了。 一樓東廂住著的,是目不識丁的一家三父子,姓劉。那劉老漢是坊里的更夫,大兒子劉大柱早年間也跟著父親打更巡夜的,后來因守不住那份寂寞,便改投了馬車行,做了個車夫。他弟弟劉小柱——便是幫阿愁打水的那一位——則頂了他哥的位置,如今跟著父親一同在坊里巡街打更。 ——更夫,則是屬于下九流的了。 這一家三口人中,也只有常年在外跑車的劉大柱是個大咧咧愛說笑的性情,劉小柱和他老子劉老漢一樣,卻都是三椎子扎不出一聲的悶主兒。許是因為自覺地位卑微,明明白日里總在家睡覺的劉家父子,平常竟是連房門都不怎么打開,總叫人覺得他家里沒人一般。 這是一樓的鄰居們。 至于二樓,卻是和樓下拖家?guī)Э诘那闆r又不同了,竟都是一些女租戶們。 二樓南邊的正屋里,住著一家三母女,姓韓。母女三人都是繡娘,卻并不是屬于哪個繡坊的繡娘,平常只自己接了活計在家做,或者繡了活計送到繡莊上去寄賣,所以以二木頭的話說,“她家里挺窮的”。 那韓娘子對她的兩個女兒管束得極嚴,輕易不許她們出門。因此,直到過年期間,樓上下的鄰居們團拜,阿愁才頭一次見到這對姐妹花。 韓家大姐叫韓枝兒,今年十六歲。在這法定年齡十四歲就可以婚嫁的大唐,到了這歲數(shù)還沒找著婆家的,就該成為受人恥笑的“剩女”了。這位韓枝兒便是這么個“剩女”,因為她家里窮,備不出一份像樣的嫁妝。 韓家二姐叫韓柳兒,雖然今年才十二歲,卻已經(jīng)是聞名坊間的一個小美女了。 雖然只于拜年期間見了這姐妹花一面,阿愁卻已經(jīng)下定決心,她寧愿被那淘氣過了頭的二木頭捉弄著,也不肯跟這對總拿鼻孔看她的韓家姐妹有一點來往。 那二樓的東廂里,住著的是鄭阿嬸一家三代人。 鄭阿嬸雖是個寡婦,卻是個遠近聞名的“精明人”。早年間,鄭阿嬸便找著門路,把獨養(yǎng)女兒送去一位在王府里做管事的人家做下女。因她女兒伶俐,后來便被那管事送去王府里當了差。如今女兒每個月都能給家里帶來近百文的入賬,叫她家于這二樓上也算得是個富戶了。 ——叫阿愁覺得有點別扭的是,鄭阿嬸的女兒也叫阿秀,這名字總叫她想起慈幼院里的那個阿秀來…… 除了一個女兒外,鄭阿嬸的上面還有個癱瘓了十來年的老婆婆。那老婆婆從不出門,也不見外客,所以直到她去世,阿愁竟都沒見過她一面。 不過,也因著這癱瘓的老婆婆,叫鄭阿嬸于坊間博得一個“孝婦”的賢名。據(jù)說當年里正老爹曾想過要為她向朝廷申報個節(jié)孝牌坊下來的,可因她婆婆固執(zhí)地認為,鄭阿嬸得了那牌坊后就不肯再照顧她的,哭著喊著不肯讓鄭阿嬸得到這份榮耀,這事兒才被擱置了。不過,大家都說,只要這老婆婆一死,鄭阿嬸肯定能得到朝廷的嘉獎。 而,和名聲極好的鄭阿嬸不同,二樓西廂北間里住著的那位宋老娘,則因她兒子犯事被判了個充軍流放,叫宋老娘于鄰里之間頗有些抬不起頭來。 ——后來阿愁才知道,這位宋老娘竟是以給人拉媒牽線做中人為生,便是那俗稱的“媒婆”了。 宋老娘的鄰居,姓唐。唐娘子的丈夫于十年前出門行商后就一直未歸,如今連個死活都不知道,所以如今她的身份很是尷尬,既不是寡婦,又沒個丈夫。一個人過活的她,以做一些小糕點去學堂門口販賣為生。 至于住在倒廈間里的三位,東間的便是李姐了。 李姐是個寡婦,丈夫去世時她正懷著身孕,卻再沒想到,丈夫的親族因要圖謀她丈夫留下的家產(chǎn),而污蔑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父不詳”。李姐以拋卻家產(chǎn)為代價,才沒叫自己被人給沉了潭。后來她便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廣陵城里,如今以做織工養(yǎng)活母子二人。 至于中間那屋的喬娘子……則頗有些不太好說的狀況。 為人厚道的周昌沒有提及,那百無忌諱的二木頭則原原本本地把喬娘子的事當八卦給阿愁學了一遍。 喬娘子的娘家原就是這仁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