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7
付過去就算完了。吳議一開始準備的時候,也是抱著和這些筆墨紙硯殊死一搏的決心的,沒想到真正提起筆來,腦海里卻文思泉涌,靈感不斷,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艱難。他早先在孝敬皇帝處讀了三年的史書,也不是白讀的,平日里并沒有察覺到,到了真正要用的時候,才發(fā)覺這些前人的真知灼見早就滲透進了他的腦子里,化作了一種名為積淀的智慧。這是吳議自己也沒有料到的。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洛陽別院那靜綿綿的日光中,他捧著古籍舊典一字一句地讀過,而那些一遍又一遍念過的句子,早就深深地映入腦海。難怪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子美誠不欺我。結業(yè)考試就這樣隨著凜冽的冬風,悄無聲息地來到他的面前。暮鼓悠然的太常寺中一片肅靜,唯有生徒們奮筆勤書的擦擦聲拂過耳側,吳議并不著急下筆,先是冷靜地翻完了所有題目,才決定如何下筆。而最后一道題映入眼簾的時候,不禁有些傻愣在原地。——以何醫(yī)人?這個問題,說小可以很小,要醫(yī)治一個人的病,籠統(tǒng)說來無外乎望聞問切、診斷開方。但說大也可以很大,要做一個好大夫,需要的不止是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知識,還要有高潔的品格和耐得住琢磨的脾性。吳議不禁想到了張起仁,想到了沈寒山,想到了許多曾走在他面前的瘦削背影,心中遽然冒出一個字——德。以德醫(yī)人。唯有心懷仁德者,才能把自己的所學用到正確的地方,才能救萬千生命于病痛之中。否則就算身負絕學,用藥以毒,也可以害人性命,與治病救人背道相馳。一旦確立了中心思想,剩下內容的也就水到渠成。吳議在心中捻動片刻,舉出了神農扁鵲等人偉大的德行和謙卑的品格,借此深刻地討論了一個醫(yī)學生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秦越人之守數,良見殃也,姜魁隗之斷腸,豈枉然哉?因座下碌碌,而尊上怫怫,唯倨庸才,廣失良德……”他匆匆掃一眼自己的文章,雖然算不上字字珠璣,但也總算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了,希望鄭筠博士批改時手下留情,不要太過嚴苛。他做過這道題,才重新翻回去,安心地完成前面相對刻板的專業(yè)題目。和他預料的差不多,左不出醫(yī)經典籍的大綱,他六年前做列的書本綱要就像一個搜索引擎,可以讓他思路清晰地在記憶中找到正確的答案。他雖然不是第一個交卷的,但卻是臉上表情最輕松的,把這份代表自己六年所學的試卷交給鄭筠博士的手上時,吳議感覺仿佛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總算可以松了口氣。鄭筠博士亦罕見地回他一個和煦的微笑,用寬和的目光送他走出考場的大門。這也是吳議第一次用背影朝著自己的師長,從此以后,他的面前就不再有別人,而眼前的路,就要自己一步一步踏實地走過去了。吳議回到自己那間住了六年的小隔間,望著新補好的窗戶和干干凈凈、一塵不染的房間,心中實在感慨良多。他終于結束了一個醫(yī)學生的身份,即將成為一名有行醫(yī)資格的大唐醫(yī)官了。太醫(yī)署設立醫(yī)師二十人,醫(yī)工百人,醫(yī)生四十人,典藥二人[1],而其中表現優(yōu)異的人,就可以被提拔為醫(yī)助教和醫(yī)博士,從此一躍成為此間的名流圣手,享名天下。這話說來簡單,得來卻著實不易,近兩百人中,最終能成博士者也不過寥寥數人,許多人在太醫(yī)署熬白了頭發(fā),也不過熬到一個醫(yī)助教的職位。所以,身處高位的太醫(yī)博士,即使不是天賦異稟,也多少有些過人之處。按照往常的表現,吳議應當會被留在太醫(yī)署中,成為一百名醫(yī)共中的一位,也就是最下級的醫(yī)生。但也不排除會被流往各地,在當地行醫(yī)為教的可能。再不濟,也可能像易闕那樣,成為一個從軍而行的軍醫(yī)。未來有很多種可能,但擺在吳議面前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睡覺。為了應付這場最終的考試,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好好睡過一覺了,以至于腦袋才挨到枕頭,整個人酒陷入了沉沉的夢鄉(xiāng)。——一場長長的酣睡醒來,吳議伸了伸懶腰,準備打盆水洗洗臉。還沒有等他擰干帕子,就已經有個小太監(jiān)匆匆而來,面上一派焦急之色。照面就是一句:“沈博士差小的來請您一去東宮呢?!?/br>吳議跳了一年的學制,一躍成為同年資的生徒中最熾手可熱者,指不定以后就是個太醫(yī)博士了,旁人待他的態(tài)度自然也有所不同。他自己倒是一副既來之,則安之的坦然態(tài)度,就算優(yōu)異如易闕,還是一樣因為“桀驁不馴”被流到軍營,以后前途如何,實在是很難說。“東宮素為陳繼文博士所伺候,如今什么事情要沈博士也通力會診?”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他少不得多個心眼,他雖然已經修煉出一副寵辱不驚的佛系心態(tài),但也不想遭人暗箭算計,落得和易闕一樣的下場。“是太子妃,太子妃難產了。”那小太監(jiān)記得滿口哆嗦,說得不清不楚,“鄭筠博士已召所有博士通力會診,沈博士才打發(fā)了小的來請您一同前去。”吳議心頭如篩子一抖,也沒有時間多問,趕緊披上衣服,隨著小太監(jiān)一同趕往東宮去了。第83章難產東宮的產房之中,早已是一片人仰馬翻。太子妃房氏綿軟無力地坐在床上,前后各杵了個身子粗壯的產婆,像栽樹似的牢牢將她固定住,口中不住道:“陳太醫(yī)說了,坐產更容易生下來,娘娘再使把勁兒,孩子很快就能出來了!”房氏只覺得腹中像含了一片尖銳的刀片,割得她肝腸寸斷,痛不可當。分明是十二月涼寒入骨的天氣,卻硬是被這份痛楚逼出一身熱津津的汗,只覺得整個人如坐在蒸籠上,灼熱的疼痛從小腹一股股往上涌著,沖到她的腦門上,逼得她緊閉眼睛,睫毛被淚水糊成一片。婆子嗡嗡的耳語像一道催命的咒語,催得她腦仁一陣腫脹地疼,恍惚間抬頭一望,朦朧的視線中唯能見白蒙蒙的一層紗后隔著數個攢動的模糊人影,應當是有數名太醫(yī)在外焦急地等待。她這一胎生得過分辛苦,連帶這些太醫(yī)們也不得安寧,都巴巴地守在外頭,預備著一切緊急情況。而此刻外頭似是起了什么沖突,房氏恍惚間聽到一個中氣十足的童子聲音:“明公在此作法,還需要你們這群庸醫(yī)做什么?”另一個沉重老邁的聲音駁斥回去:“鬼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