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23
書迷正在閱讀:當小白羊遇上面癱狼、宿主他想毀滅世界[快穿]、國師快穿指南、娛樂圈吉祥龜、骷髏女王的后宮、家?guī)熓菞l魚、[劍三同人/丐花]望春、藍星物種觀測日志、海盜船醫(yī)[重生]、(盜墓筆記同人)情深不壽
。 古代村莊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可以問度娘,又廢話) 我歸納了一下:一般來說,古代人力弱小,一家一戶很難抗拒大自然的力量,比如打井,開荒,狩獵,護衛(wèi)盜賊等等。 于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居住,漸漸形成村莊,因為要互相信任依靠,自然是越親越好,所以古代村莊多以沾親帶故的為主。 古代中國70-80%的土地都是村莊,通過里長,保長,或者其他什么村落制度來進行治理,平??h老爺在城里待著,城里的事有衙役和縣丞幫忙,若有別的事,就通知耆老族長或里長保長來往下傳達給小老百姓。 所以,明清的縉紳力量是很強大的,往下,他們有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佃農(nóng),往上,他們家族中往往有子弟入仕,在朝堂中有說話的力量。 這種半自治的村落模式,被很多古代大學者譽為美談。 然后事情沒這么美妙,兼并土地幾乎是我國幾千年所有王朝都發(fā)生過的事,似乎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沒當一個王朝延續(xù)兩三百年后,土地兼并嚴重到了臨界點,然后就起義,造反,或成功或失敗,接著改朝換代。 這個話題太大了,若真要說,我可以寫一篇論文,。 回到正題,還是說豪門的田莊。 古代的那些大家族,比如有爵位的(寧遠侯),比如世代為官的(海家)……這些家族有廣大的田地產(chǎn)業(yè),那么他們是怎么經(jīng)營的呢? 尤其是京城里的豪門,他們的田莊往往里自己家有一段距離,不能每天去查看,這時,他們就需要幫手,也就是類似于總經(jīng)理的角色,代替主人去管理田莊。 事實是這樣的,古代的奴仆大多在宅邸里為主人服務,但還有一部分,他們深受主家信賴,他們管理著田莊上的佃戶(沒有自己土地的農(nóng)民),管理著收莊稼,收田租,然后整理后上交給主人。 【詳見紅樓夢里那個‘老砍頭’給賈珍交年賦的情形。】 管理田莊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莊子的管事十分得力忠誠,他們勤于管理莊稼,自己采買種子,自己采購農(nóng)具耕牛,自己覺得種什么品種,然后只雇傭幫工來下田干活;另一種,則是把田地分成一塊塊,分別租給佃農(nóng),然后到了時候就去收租,其余一概不管。 前一種只出工錢給幫工就成了,所有收成都可收上來;后一種則是黃世仁和喜兒她爹的關系。后一種情況比較多,前一種作為輔助。 binglingtian2說的對,佃戶只是租著田地來種,并不是那家的奴仆,所以不需要向明蘭下跪,但這只是很理想的想法。 比如說,因為自然原因,因為家人生病,那家佃農(nóng)這年忽然交不上租子了,或者拖欠些租子,這個時候莊頭就會叫他們寫欠條,累積下來,你說這些佃農(nóng)會不會怕莊頭。 尤其這些莊子還是豪門所有,佃農(nóng)根本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佃農(nóng)雖人身自由,但其實也是半個奴仆了;甚至有許多活不下去的佃農(nóng),十分愿意讓主家收了去。 因為一旦成為主家的奴仆,最最起碼,有一口飯吃,不至于挨餓受凍。 主家有好有壞,管事莊頭也有好有壞,這里我們講講后一種。 當主家長年疏于管理時(一家子都是紈绔,不肯讀書,不理庶務),那么這些莊頭管事就會做小動作,例如隱瞞些田地,隱瞞些佃戶。 這樣一來,那些明明掛著XX家族的名頭,其實這些田地卻是給莊頭們自己種的,那些佃戶也成了莊頭私家的佃戶。 當然,大家族的老奴仆在多年服務之后,累積了些積蓄,也會偷偷去外面置辦產(chǎn)業(yè),古代禮法上,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可以沒收(很好的買賣)。 所以,真正會在外面置辦產(chǎn)業(yè)的奴仆并不多,除非有十分可靠的親戚在外面,否則他們寧愿藏銀子。 這些在莊上管理的奴仆,只要能混上管事的職位,其實日子是很舒服的,雖然在日常生活的精致層面比不上在府里的享受,但能受主人重視,而且在山高皇帝遠的莊園里,可以過的很自由。 但是如果作為奴仆,你不是管事,只是在莊上幫忙(劈柴,燒飯,打水,間或種田),那就很慘了,日子很不好過。 有些在內(nèi)院犯了事的丫鬟,被罰至莊上,如果沒有爹娘兄嫂罩著,那就屬于勞改,從天到地,從副小姐的享受到農(nóng)莊的丫頭,這是十分悲催的懲罰。 運氣不好,遇上不好的爹娘,還會想著把女兒亂配了以獲得利益(倒霉的晴雯)。 ------------------------------------------ 總而言之,佃農(nóng)的生活并不愉快,曾有一個歷史學家說過,幾千年的農(nóng)民起義為的就是一塊地! 古代農(nóng)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自己的土地,越多越好(人人都這樣想,怎么可能不土地兼并呢)。 好了,田莊的事講到這里,下面我把本文設定的銅錢購買情況列一下。 一兩金子 = 十兩銀子 一兩銀子 = 一千文銅錢(一貫,一吊) 一串錢 = 十文錢 一石大米 = 十斗大米 一斗 = 一斛 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一石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 根據(jù)推算,古代一石大米約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如果這樣大家不甚清楚,我說個簡單的。 劉姥姥說大觀園一頓螃蟹宴是她家一年的吃用。 一頓螃蟹宴二十兩銀子,劉姥姥家算是村里的中等人家,還有自己的田地,那么貧農(nóng)更少些,佃農(nóng)更更少些。 明蘭賞賜的銅錢,約莫估算起來,差不多是某佃農(nóng)家一半或三分之一年收入。 不要和我說,那些錢買不了多少大米。 乃以為古代農(nóng)民天天都能吃大米,各個都能吃白面?!別做夢了! 那是過年吃的,平日都是粗糧摻進去的,遇上年成不好的貧苦人家,挖野菜刨樹皮那是常事! 古代的農(nóng)民是很苦的,只有短暫的太平盛世才能過上好日子,朝代末期呀,兵荒馬亂呀,最倒霉的就是小農(nóng)民! 【這里說句題外話,我查資料時,看明朝的話本,對比清朝老百姓的生活,我很想說,好像明朝老百姓過的更舒坦些呀。算了,還是去查資料吧。】 139 139、第138回 ... 前日因是夜里到的,不曾看清,可這日一早一眾莊頭來給屏風后的明蘭請安時,明蘭立刻覺出不對了??偣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