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6
但是也明白,那些人為啥找她。有時候,付出了,也不一定成功,演藝圈里比她好看的多了,肯付出的也有,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呢,還不如踏踏實實的掙點兒辛苦錢呢。 社會,真的是最好的學校。 孩子們都有了去處,也都還安穩(wěn),家里更沒有什么事情,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小文哥之后再也沒有接過新的工程。全面的回歸了家庭。 零五年,剛剛過完年沒多久,娟子家的小高考兒生病了,對了,他這個高考的名字還是大嫂給取的呢,因為出生的時候正好趕上高考,大嫂在醫(yī)院的時候就開玩笑說,那就叫高考吧,然后就真的叫高考了。孩子出生的時候八斤多,又白以胖的,長得也精神。這一年多,長得也好。娟子一直沒上班,就在家?guī)Ш⒆恿?。家里公婆都幫不上忙,大姐腿腳不好,上不了樓,又不能去市里幫她帶孩子,只能自己帶了。 這次發(fā)病特別的突然,就是發(fā)燒,然后全身抽搐。到醫(yī)院卻查不出來是什么毛病,只能用排除法,一項一項的查,每天打很多的針,孩子還不太會說話呢,只會簡單的一個字一個字的說疼,叫mama啥的。 住院的時候,明子的農(nóng)莊正是到了最后裝修的階段,忙得很。強行擠出了一點時間去醫(yī)院看看孩子。一直也查不出來什么問題,孩子手上腳上都被扎得找不到地方再扎針了,只能打在頭上。看著特別的可憐。 到最后,醫(yī)院都報了病危了,孩子已經(jīng)處于半暈迷的狀態(tài)了。高家一個人都沒到醫(yī)院去看看孩子,孩子爸每天白天上班掙錢,晚上到醫(yī)院給娘倆送飯。大姐夫跟飛鴻到醫(yī)院看孩子,看到孩子那個狀態(tài),又一直沒有查到病因,就勸娟子,不行就放棄吧。她還年輕,以后還可以再生。娟子死活不同意,說了,只要孩子還有一口氣兒,她就不放棄。而且,如果孩子最后沒了,她跟孩子爸也不可能再過下去了。 因為大姐夫勸她放棄孩子,娟子還跟大姐置了氣。大姐夫看娟子那樣兒,就說了一句,“你心疼你兒子,我還心疼我閨女呢!”。一句話,把娟子說得哭得停不下來。但還是堅持著。 一直住了兩個多月的醫(yī)院,孩子是活過來了。但是一直也沒有找到病因。只知道是遺傳,原來,孩子爸小時候也有過那樣的毛病,只是那時候家里窮,也沒錢去醫(yī)院,都以為孩子活不了了,才又生的小兒子??墒呛⒆硬×诉@么久,他們家一個人都沒提過,孩子爸小時候也有過這毛病,最后還是孩子好了之后,孩子爺爺奶奶到市里看孫子,他奶奶閑聊的時候說起了,娟子才知道。當時娟子差一點兒沒氣死,如果早知道,最起大夫看病的時候也有個方向,不至于讓孩子遭那么多的罪。 可是氣有什么用呢,孩子也已經(jīng)出院了。 雖然是出院了,卻并沒有說就完全好了。幾乎每個月都要去醫(yī)院住上幾天。原本都要買房子了,這回什么都不用做了,孩子爸白天掙了一天的錢,晚上就得去交給醫(yī)院去。 明子的農(nóng)莊一直忙到夏末秋初,快要秋收了,才算是徹底的收拾好。非常的漂亮,仿古式的四合院,有山有水,有果園的。主院是三層樓的設計,院子很大,房間很寬敞,家里都來住也完全住得下。 路也都修好了,從國道直接通到院子里。明子也沒費勁起名字,就叫關家大院了。當然,這是對外,前后屯兒的提起來,都是直接老關家。 關家大院剛有雛形的時候,實際上名聲就已經(jīng)傳出去了,還沒有建好,就有不少朋友過來參觀,說等建好了,要來吃飯。 年初的時候,這邊的大棚就已經(jīng)建起來了,工人也好雇,前后屯里,農(nóng)閑的時候沒事兒干的人多著呢。房子還沒建好的時候,都已經(jīng)出了兩茬菜了,等到關家大院正式上線的時候,大棚里掐著點兒的正好攢了兩棚青菜正好成熟。 大廚都是外面高薪雇的,畢竟是比較偏遠的地方,離城市遠,薪水少了真是雇不到人。 房子建好之后,家里孩子都已經(jīng)出去上學的工作的,沒負擔的老頭兒老太太們,就都陸續(xù)的搬到了大院兒來住。在農(nóng)村待了半輩子,還是回到農(nóng)村更自在。 之前一直有活兒的,也都撤出來了。工作交接給了年輕人干,年紀大的,都回歸田園了。 大姐跟大姐夫老兩口是最先搬過來的。還是住在一樓。還帶著小七兒。大姐夫也不去常去磚廠了,只是偶爾去看一看,或是大哥大嫂不在廠里的時候,才過去幫著照看照看。平時就是在家里種種菜,幫大姐看看孩子。過得完全是養(yǎng)老的生活了。其實說是養(yǎng)老,也不全是,大院這是剛開,還沒什么客人,以后生意好了,他也還是要照看著的。 二姐夫在馬場干了大半輩子,這幾年一直在帶徒弟,實際也交得差不多了。說走也是能走的。二姐在超市的重要性也不如以前的,現(xiàn)在超市都裝攝像頭了,用不著再用人眼盯著了,用的人都比原來少了一半。每天上下班都有盤點,東西都是有數(shù)的。實際上二姐跟老姐去不去都可以了。 于是,二姐跟二姐夫不久之后,交接完也搬去了大院兒。 明子爹跟三姨也是跟二姐他們差不多時間到的。 老姨跟老姨夫一直就是在林場的,大哥原來建的房子,因為影響整天的美觀,在大院建好之后就拆除了。老姨跟老姨夫就住在側院兒里,老姨身體不好,糖尿病,三姨平常沒事兒的時候,還要來老姨這里住幾天呢,這回搬到一起了,她可不更高興。明子爹搬過來,也省得小文哥跟老嫂每周還要兩頭跑,還得回高官屯幾趟,都在一起,也有個照應,眼看著奔八十的人了。誰還能放心再讓兩個老人單獨在家里待著。 三姐跟三姐夫幾年內(nèi)是來不了的,三姐還有五年退休呢,三姐夫本來退休就比三姐晚五年,又比二姐小五歲,還得十五年退休呢。三姐夫還好說,在大院兒跟在城里,離學校的距離是差不多的,他騎摩托車,住哪都行。三姐不行啊。離學校太遠。所以,只能等退休以后再說了。 大哥大嫂在磚廠停工之后也搬過去了,他倆就是兩頭住,年輕嘛,也不能這么早就過退休生活吧,城也一大堆的事兒呢,大哥也放心不下。 老姐跟小文哥家一同樣的理由,都是還有孩子在上學,得在家里照顧孩子。在小雪兒跟平兒沒考上大學之前,他們可不自由。 原本三姐家的小強跟小雪兒還有平兒都是一樣的,下學期上高三,可是這孩子犯了跟娟子當年一樣的病,死活就是不上學了。 這學習不好,逼迫也沒啥用。三姐兩口子都是老師,太明白這個道理了。再說,這年頭的孩子主意太正,根本也不聽管教。只能由著他了。 要說,小強這孩子,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