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61
頭:“陛下是軍中出身,必定明白,不真正上了戰(zhàn)場,看再多兵書也是枉然?!?/br> 寧珊針鋒相對:“但對兵法一竅不通,上再多次戰(zhàn)場也只會沖鋒而不懂謀略?!?/br> 兵部尚書立即道:“故而京中有軍師,營中有謀士?!?/br> 寧珊道:“遠水不解近渴,戰(zhàn)機稍縱即逝,若凡事都要來回傳令等待軍師謀士們策劃,不免貽誤良機。若場上的主將能夠嫻熟調(diào)兵,于戰(zhàn)局有極大的益處。朕過去數(shù)次親馳疆場,對此感受頗深。朕一個人,一旦親征便只能指揮一路兵馬,另外幾路難免調(diào)動不順,為此錯失良機多次,深感遺憾?!?/br> 兵部尚書有些被說服了,畢竟他們的陛下是鼎鼎大名的將軍皇帝,數(shù)次打的敵軍望風而逃,他對戰(zhàn)局的感受不是頗深,而是最深。 沒多大關(guān)系的兵部尚書是個嚴苛的階級主義者:“此話仍有不通,過去哪一朝的主帥是從小兵慢慢成長為參將、牙將、偏將、副將最后成為大將軍?多是世家相傳,臣說句掉腦袋的話,陛下若不是寧家出身,世襲武將之職,只怕也未必會有那般成就?!睂幧旱膶捄袢屎褪浅隽嗣模识蟪紓冋f話都敢直。 寧珊微微一笑:“愛卿說的有道理,朕的成就固然有寧家的教導幫扶,但世襲武將統(tǒng)兵也有反面例子,諸位想一想太上皇,覺得朕說的可在理?” “呃……”大家都閉嘴了,太上皇出身的賈家也是世襲武勛,但那一家的男子都是什么貨色眾人不說了然于胸,也是心中有數(shù)的。的確,世襲武勛一旦后代不長進,也只能沒落下去,這樣的人再出來掌兵,就等著破國吧。 賈赦尤不自知已經(jīng)被樹立為反面典型,還在寧壽宮里不折不撓的跟敬大道長“不忘祖宗遺風”的苦練王八拳,偶爾還起幾個飛腳。 趴著的禮部尚書被寧珊叫起:“愛卿不必驚慌,朕在朝上提出此案便是為了廣納諫言,大家暢所欲言,無需顧忌?!?/br> 事不關(guān)己的刑部尚書率先開口道:“敢問陛下,既然有此提案,是否也有了相應的考慮和打算,可否示下?” 寧珊爽快道:“朕擬此事由兵部主持,考試科目大約是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當然,武舉不能只有武力,還要考問軍事策略,比如孫吳兵法(孫子、吳起)等。至于考試程序和取錄情況嘛,比照文舉,亦有秀才、舉人、進士等名目。” 兵部尚書聽得最認真:“那么是先考刀、矢、弓、石,其次考騎術(shù)射獵,最后考教兵法戰(zhàn)策嗎?” 寧珊道:“初步計劃是這樣的,不知愛卿可有什么提議?” 戶部尚書慢吞吞道:“陛下說開創(chuàng)武舉是為了選拔將才,以微臣愚見,便該將軍事謀略置于軍事技能之上,‘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不妨先考策論,看看舉子們是否胸有丘壑,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那后面的武試也就不用參加了?!?/br> 寧珊略一考量:“也有道理?!?/br> 禮部尚書不敢再提武人粗鄙的事情,但仍然對“禮”這一字最為重視:“以微臣愚見,既然是選拔將才,那么對考生外相貌亦該有相應要求,‘軀干雄偉,可以為將帥者’也當列入選拔標準之中?!?/br> 寧珊略有不滿:“倘若一個人的謀略武藝均是上上乘的,只因身有殘疾、或是相貌不佳便要剝奪他的上進之路嗎?” 在這一點上,禮部尚書毫不讓步:“現(xiàn)在盛行的文舉亦有此要求,因‘貌古而陋’、‘跛足獨目’而落榜之人比比皆是,自古如此?!?/br> 寧珊隱晦的撇撇嘴,這本來也不是什么值得弘揚的好事兒,不過確實事實如此,畢竟是千百年來的沉疴宿疾,想要一朝改制純屬做夢,還是先把武舉的事情搞定,再來慢慢整治這種看臉選才的愚蠢制度吧——完全忘記自己那張賽過潘安壓倒宋玉的俊顏的皇帝陛下,他將在看到太上皇的那一刻想起這個嚴峻的問題——本朝別說選才看臉了,估計立太子的時候都避免不了美貌附帶的弊端。 鑒于吏部尚書已經(jīng)進了貢院,吏部的發(fā)言人便由第二順位的左侍郎擔任:“敢問陛下,選出來的舉子該如何安置?直接就讓他們進入軍中是否不大妥當?” 這個問題寧珊也考量過:“可以按照出身和軍事素養(yǎng)來衡量,取中者一半一半。武勛之家出身,或者世代軍戶者,可以考慮授營職,直接帶兵,倘若只是普通習武出身,從未涉足戰(zhàn)事者,授衛(wèi)職,選為宮廷侍衛(wèi)。” 這種分配還是合理的,群臣都表示陛下十分英明。不過對于具體分配還需要斤斤計較:“不知陛下預備以幾品賞賜武舉取中的舉子?倘若比照文舉,三甲一鼎也不過是六七品而已,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這個問題寧珊回答的毫不猶豫:“名銜與文舉相同,皆取三等。前三名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余名不等,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三甲百十名,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朕擬營職之列授武狀元為正三品的參將,或同等級別的京營副總兵一職,武榜眼授從三品的游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衛(wèi)職則授武狀元為御前一等侍衛(wèi),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wèi)。再從二甲中選頭十名,授三等侍衛(wèi)。其余全在兵部注冊授于守備等營職?!?/br> 話音一落,下面又炸鍋了:“陛下此舉是否有重武輕文之嫌,既然武舉比照文舉,那么授官也該相同。為何文狀元只能是區(qū)區(qū)從六品,而武狀元卻直升正三品?” 寧珊絲毫不讓步:“自古窮文富武,培養(yǎng)一個武人難度大于文人十倍,故而相應的獎賞也要對得起付出?!?/br> 武將們一聲爆喝,均覺陛□□貼人心,自己面上與有榮焉;文臣們則暗地里氣炸肺,憑什么說粗莽武夫比他們強十倍啊?!這是紅果果的重武輕文,陛下果然是行伍出身,心里就向著武將。 第235章 武舉確立 面對強勢的皇帝陛下和得意洋洋的武將們, 文臣們斗爭欲|望高漲, 摩拳擦掌誓要討一個文武平等, 反而沒人再質(zhì)疑開設(shè)武舉的正確與否了。 皇帝陛下很滿意這種效果,聲東擊西這種戰(zhàn)術(shù)他在戰(zhàn)場上玩兒的特別熟練, 想讓一群腦子生銹的老家伙顧不上跟他爭執(zhí)開設(shè)武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件更關(guān)乎他們切身利益的事情打個岔,果然,效果好到開武舉的詔書三天就發(fā)下去了。 以乘風破浪般的速度, 開設(shè)武舉選拔將才的消息在獨孤皇朝的大地上傳揚開來。雖然寧珊在詔書上寫明了, 由武舉出身的將領(lǐng)要低于行伍出身的將領(lǐng),但仍然打消不了大家的熱情, 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 消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