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7
帶故的關系,否則又哪里有錢財和時間去讀書識字。思及此,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這地方已經窮到連義務教育都不可能展開了,必須得先搞好民生再說。陶笉然不跟他們賣關子,席間就說了:“這次請二位來,是想你們幫本官將這冊子上的內容,畫成簡單易懂的圖冊,就像這個一樣?!碧崭嵢惶统隽嗣藁ǚN植手冊,還有一本推廣漚肥的小畫冊。“這個畫冊我看過!”邱勤業(yè)興奮道,當初邱裕把這種冊子拿回家到時候,他就因為好奇偷偷描了幾幅,“這個我會畫,包在我身上了!”不過就是幾根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人物和動作么,簡單到不行!陶笉然也沒有打擊他的積極性,只是提醒道:“這個冊子的唯一目的是讓不識字的農民們也能看懂上面的內容,所以簡潔易懂是重點。不如這樣,你們先各自回去試著畫畫這播種篇,為期三日,我看誰畫的最易懂,這個畫冊就由誰主導?!?/br>邱勤業(yè)對這種有競爭性的比賽十分積極,連忙夸下??诘溃骸皼]問題!三日后定叫大人眼前一亮!”李瓊面上情緒仍舊沒多大起伏,但心中卻也是十分激動。即使被歲月蹉跎了那么久,但陶笉然的出現(xiàn),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野心和抱負。若能被陶笉然看中,日后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三人在席間相談甚歡,而遠在京城的民生日報,悄悄有了新的變化。起因是經過報社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并沒有盲目尊崇陶笉然當初只為吸引農民的理念,她將民生日報的時事點評板塊開辟成了兩大板塊,在沒有什么發(fā)生重大時事的時候,就會請國子監(jiān)的先生們,在時事點評專欄來搞一期專講!這個資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靈均要來的。王靈均雖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里,找個國子監(jiān)的先生寫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話的事情。不過第一個登上民生日報的,卻并不是國子監(jiān)的先生,而是禮部侍郎慕容溫瑜!王靈均只是給國子監(jiān)的先生廣下貼,沒人要點教案之類的,卻沒想到把慕容溫瑜給吸引過來了。既然人家禮部侍郎都主動送上門了,那他們還矜持什么!慕容溫瑜的文采不必多說,對于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舉的五十道試題為例,講解了該如何答這些試題,文章行云流水,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但總感覺缺了點什么。王靈均讀完慕容溫瑜親自送過來的手稿,看得心中佩服不已,但還是一拍大腿,不滿道:“瑜啊,這就是你的不對了?!?/br>慕容溫瑜摸不著頭腦:“靈均兄何處此言?”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廢了幾十稿,才拿出來的,這也算是他這輩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王靈均一臉哀怨地看著慕容溫瑜:“我可是把陛下賞的松石硯都送你了,你怎么不給我們民生日報打打廣告?這么好的文章,起碼地讓人知道是我們日報刊登出來的??!”慕容溫瑜聞言,嘴角一抽。自己嘔心瀝血寫的文章,難道還比不上一句廣告詞嗎?!慕容溫瑜無奈地嘆了口氣,叫人傳來筆墨紙硯,提筆在文章最后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報的時事點評,可以開拓視野,提高政治敏感度,讓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遠之類的廣告詞。雖是臨時加上去的,但看起來跟前文互相呼應,渾然一體。王靈均這才滿意了,又叫下人拿來戚博翰送的貢品金絲墨:“辛苦啦辛苦啦,這可是貢品,我也就這么一點,全都送你啦?!?/br>慕容溫瑜受寵若驚,雖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可那進貢給皇帝的墨和硯都輪不到他這個小輩用,但是哪個讀書人不愛這個!此時心中對王靈均的一丁點不滿也灰飛煙滅了,甚至差點就感激涕零!而王靈均,把戚博翰送給他,督促他用功讀書的東西全部送出去之后,頓時有種掩耳盜鈴的舒暢之感,對慕容溫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來。☆、164第二天,慕容侍郎的的文章一經刊登,陶鵬飛早就準備好的宣傳攻勢立即鋪天蓋地地展開了!這一天,住在京城的人,只要走到大街上轉一圈,就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慕容溫瑜的文章在民生日報刊登了。慕容溫瑜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比普通侍郎要高不知道多少。一聽到慕容的名頭,學子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買一份報紙再說!而買了報紙之后,有大批學子折服于慕容溫瑜的文采之下,又有不知道多少讀書人,這才正視起了這份關注民生的報紙。陶明杰也沒有浪費這次千載難逢的宣傳機會,在時事點評結束之后,又見縫插針地打了一波宣傳,將后續(xù)會有國子監(jiān)先生講課的消息放了出去,把京城學子們的關注度徹底引爆!慕容溫瑜的文章只能用來瞻仰,而國子監(jiān)的先生教授的東西,那可是能為科舉加分的!瑞朝這么多學生,又有幾個能進國子監(jiān)。但若是花一文錢買份日報,不管是誰都能聽一節(jié)國子監(jiān)先生的講課!天下間還有比這更劃算的買賣嗎?沒有!一時之間,民生日報在京城學子之間名聲大噪,日報的銷量也終于有了明顯的上升。雖然收支還是赤字,但也比以前好許多了。獲得了新的成就,王琬凝和陶明杰并沒有就此沾沾自喜,因為雖然吸引了新的讀者群,但民生日報立足的根本點,還是民生。然而百姓們文盲率太高,是個非常大的阻礙。二月四日是星期一,也是民生日報社每周的例會時間。社長王琬凝將這個核心問題提出來,跟日報社的三個小領導一同商議。陶明杰率先開口道:“那些耕種的技巧,我們已經全部刊登完畢了,但是百姓們能學到的卻不多,這全是字的形式,實在不利于在百姓當中傳播?!?/br>“那不如換成畫冊?寧安那邊的畫冊不是有現(xiàn)成的么,就是印刷成本可能會比較高。”陶鵬飛說著,轉頭看向陶小妹。寧安那邊不僅有漚肥的教程圖冊,那些由老農總結出來的技巧也都經過幾年的時間考驗,為寧安的畝產貢獻出了極大的力量。而那些畫冊,也已經逐漸打磨得盡善盡美,不需要有人在旁指引,農民們只要看多幾遍,都能理解圖案上是什么意思!這些指導手冊,被陶笉然這個起名廢,命名為,成為了寧安最受歡迎的特產。陶小妹在自己帶來的賬本上看了幾眼,道:“如果日報的銷量能持續(xù)上漲的話,負擔這些印刷成本不成問題?!?/br>日報現(xiàn)在的經費是每月十兩銀子,除了人工薪資之外,印刷廠那邊雖然是自己人,但也要收他們成本價的。否則要個財務組有什么用,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