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7
么跟得上。所以,在這之前,花費個一年左右的時間,學會常用字和簡單的算術(shù),之后呢,就能為娘家多工作兩三年的時間,對于一般的家庭來說,是一件非常劃算的買賣!如此,這就給了民間足夠的動力。
畢竟,在社學讀書,其實花不了幾個錢,社學原本就是屬于近似于公益性質(zhì)的學校,一般是以鄉(xiāng)社為單位,教學的呢,其實就是當?shù)氐囊恍┬」傩±簦@算在他們的政績考評里頭,因此,在教師這種事情上頭,幾乎沒有什么成本可言,至于紙筆什么的,啟蒙階段,壓根不需要用什么紙筆,只需要用沙盤就可以了,等到真正學會之后,才需要用上紙筆,可以說,付出的無非就是這一年里頭,女孩子不能做多少家務(wù),這些會被分攤到家里其他的成員身上,可能會因此稍微少一些收入。但是仔細算下來之后,還是比較劃算的。
劉邦對于舒云時常拿著口賦來做文章已經(jīng)習慣了,如今少府收入比較多,國家財政也比較健康,何況,舒云說得也有道理,這樣做之后,十幾二十年之后,就能差不多看出效果來,起碼大漢新出生的一代,文化素質(zhì)會高出不少來,到時候呢,朝廷也就不愁沒人可用了!
當然,識字的人多了,如果不能夠給他們用武之地的話,那么,同樣會是一個會引發(fā)社會矛盾的源頭。后世為什么大家都要關(guān)注大學生就業(yè)率,而為什么宋朝那會兒,明明已經(jīng)冗官了,但是科舉還得繼續(xù)進行,甚至科舉錄取的人數(shù)還要增長?哪怕沒有足夠的官位安置他們,許多人只能候補,不過照樣拿工資!造成了財政上頭的巨大壓力也沒有對此進行改革,比如說減少錄取率什么的,事實上就是為了減少社會矛盾。
別以為民間說什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覺得讀書人干不了什么事情,事實上,許多事情,還真的就只有讀過書的知識分子才干得出來。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其實未必有多可怕,這些人呢,其實算是比較可悲的一個階層,他們因為各種原因,被逼到了絕路上,最終呢,卻因為缺乏知識,或者說是,缺乏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持,最終呢,只能為王前驅(qū)。
正兒八經(jīng)通過農(nóng)民起義還成功了的,還就是一個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呢,在起事過程之中,也是因為元廷對于漢人的壓迫,杜絕了漢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所以,這些人最終拋棄了元廷,選擇了那個時候是個泥腿子,卻是積極向著知識分子靠攏的朱元璋。畢竟,元廷可以依靠蒙古人中的貴族治國,而改朝換代之后,不管皇帝是個什么樣子,他們都是需要依靠士人治國的。
所以呢,讀書人多了,他們?nèi)绻荒軌蚴┱棺约旱谋ж?,那么,他們就會是典型的不穩(wěn)定因素。說不得,就像是宋朝的時候,有科舉不得志的人跑去投奔遼國,投奔西夏一樣,像是現(xiàn)在,要是那些讀書人感覺自己得不到重視,一肚子的學問都沒有用處,那么,他們很有可能,就會投奔匈奴。
因此呢,舒云便提出了科舉,或者說,不是科舉,而是公務(wù)員考試,直接從讀書人中挑選基層公務(wù)員。
漢室的政治制度其實跟后世是比較像的,比起其他時代來說,秦漢的時候,是做到了政令下鄉(xiāng)的,不像是后來,政令壓根只到縣這個級別,其他的,就是依靠當?shù)氐氖考澊笞遄灾屏?。這也算是儒家的鍋,儒家就喜歡搞這種宗族自治的勾當。而沿襲了秦法的漢律,本質(zhì)上還是法家的思想,講究的是大政府,對于基層也要又足夠的控制力。
如此呢,自然導(dǎo)致了其實漢室的官吏數(shù)量同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shù)字。
因此,如今呢,完全可以通過簡化版的公務(wù)員考試,從讀書人中挑選出基層的官員出來,這些基層的官員呢,又需要設(shè)立監(jiān)察機構(gòu),對他們進行監(jiān)察,有本事的,自然可以晉升,沒本事的,尸位素餐的,甚至是貪污腐敗的,自然該讓賢的讓賢,該問罪的問罪,給后來人騰出空間來。
總之,只要財政足夠給力,那么,漢室完全可以利用公考的士子制造出一個龐大的官僚階級出來。
舒云呢,提出了這個公考的概念之后,朝堂上頭為此爭執(zhí)了很長時間,漢室如今的官員選拔,壓根沒有一個成例,主要的官員呢,多半就是當年推翻秦朝,開辟新朝的功臣,其他的呢,自然就是這些功臣的手下,同鄉(xiāng),另外一些呢,就是各個學派舉薦上來的人,在地方上名聲越大,越容易受到舉薦入朝為官。
但是,后續(xù)就有些問題了,總不能以后朝廷的官職,還被這些群體壟斷吧,所以呢,劉邦之前就積極鼓勵地方上頭舉薦賢才,可惜效果并不好,如今如果可以通過考試,就能選拔出合適的人才來,劉邦自然是樂意的。
既然舒云已經(jīng)將這個選拔定位成了公務(wù)員考試,那么呢,自然不可能像是后來的科舉一樣,考什么詩詞歌賦,還有什么比較務(wù)虛的策論之類的,公考選拔的是基層的小吏,而不是起步就是幾百石的官員,那么,自然不可能考什么太難的東西,而且呢,錄取率也不能太低,有了這樣一個基調(diào),很快,朝堂上頭的官員一番商議之后,就想好了應(yīng)該考什么了!
首先要考的呢,自然是他們的知識水平,別的不說,總不能剛剛完成了掃盲,就跑過來考試吧,總得有點基礎(chǔ)才行,另外呢,作為基層的官員,需要考的,就是基層可能會涉及到的律法,還有一些實際cao作問題,比如說怎么收稅,怎么征發(fā)徭役,難度高一點的,怎么搞基建,這些都會是考試內(nèi)容。
甚至,現(xiàn)有的官員也是需要考試的。實際上,現(xiàn)在地方上頭的官員,有的還是秦朝的時候留下來的,另外呢,主要來源就是之前退伍的那些士卒,他們返回家鄉(xiāng)之后,會被安排個地方上頭的小吏做一做,而當?shù)氐囊恍┍容^有影響力的人家,也會給自家的子孫謀個小吏的位置。
在這個時候,官吏什么的,并不能算是完全分開的,不像是后來,官員跟小吏幾乎就是個完全沒有交叉點的平行線。如今呢,從小吏升上去的官員,其實數(shù)量還是挺不少的,當然,他們升官也是有著天花板的,除非是立下什么大功,否則的話,一般也就是六百石左右也就到頭了。
因此呢,朝廷商議了一下之后,就決定對各地的官吏進行考核,考核三次不通過,對不起,你退位讓賢吧!
總之,劉邦從沛縣回來之后,似乎整個大漢都充滿了一個詞,那就是考試。
而在第一輪的考試結(jié)束的時候,劉盈也挑出了自己的太子妃。
劉盈挑選的太子妃是河東人,姓周,家里就是尋常百姓,甚至還有點窮,倒不是因為不夠老實肯干,而是因為家里好不容易授了田,然后呢,就接連遇上長輩生病去世,歷來紅白之事最是耗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