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8
他當初修建的那個報恩寺去上香還愿呢!至于胤礽嘛,朝堂上的那些事情處理得也很好,雖說跟太子妃似乎有些隔閡,但是年輕人嘛,有些貪圖美色也是難免的,等到再成熟一點就知道,有個能夠幫他穩(wěn)定后院的妻子是多么重要了!
就像是當年康熙對赫舍里氏,康熙難道真的一開始就很喜歡自個的皇后嗎?還不是為了拉攏索尼,為了平衡朝堂,早點親政!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發(fā)現(xiàn),一個合格的皇后還真是一根定海神針,幫他解決了多少麻煩??!別的不說,赫舍里氏別看那時候年紀不大,但是,卻順利地從孝莊太后那里接手了宮權(quán),給康熙帶來了不少方便。
就在康熙過得有滋有味的時候,胤禛的折子遞上來了。
康熙自然是關注胤禛的情況的,發(fā)現(xiàn)胤禛將蓋房子的事情也做得挺好,康熙還想著,這事起碼能將胤禛的精力牽制個三五年的呢,哪知道,這不安份的小東西居然又有幺蛾子了!
康熙將胤禛的折子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就露出了躊躇之色,康熙自然知道,胤禛的這個建議沒什么問題,的確是個功德無量,還能夠收獲民心的大事,只是,許多事情并不是因為這是好事,就一定能做的。
放到以前,康熙就就是絕不會答應這件事的。實際上,疾病這種東西,在清廷這里也是一樣利器,主要是針對蒙古那邊的減丁政策。像是天花之類的傳染病,哪怕皇室都因此死了一批又一批,康熙也不會因此叫人去研究專門的防御手段,而是采用了并不是那么安全的人痘,要是蒙古那邊也有了有效的醫(yī)療手段,那么針對蒙古的許多政策就算是徹底失效了!
但是如今呢,蒙古的命脈已經(jīng)被大清掐住了,除非他們愿意回到從前那個有錢都沒有好東西用的時候,否則的話,他們就得老老實實跟著大清走!沒有了足夠戰(zhàn)馬的蒙古人也不可能對大清產(chǎn)生多少威脅了!既然如此,那這個醫(yī)典還是應該編撰出來的,只是,這里頭有許多細節(jié)方面的問題,需要仔細考慮才行。
醫(yī)者又不像是那些大儒學者,有能耐的,想要做官的,一般都會參加科舉,或者是開什么書院,總之,有沒有本事,其實很容易驗證。而醫(yī)者又沒什么考試,有的呢,根本及時靠著家傳的一點絕活,一招鮮吃遍天,民間還有一些濫竽充數(shù)的。這年頭又不像是后世,誰到了要找大夫的時候,都是不能保證一定能治好的,治好了是大夫醫(yī)術高明,治不好那就是命!能夠追究大夫責任的,那都要到權(quán)貴階級了!而那些權(quán)貴階級能夠接觸到的大夫,一般即便算不上國手,也差得不會太多,這些人自有傳承,對于權(quán)貴也有自個的套路。
就像是在宮里頭,小病呢,自然給你開對癥的方子,若是遇上幾個自個也懂點醫(yī)術,喜歡指手畫腳的主子,還會故意留下一點無傷大雅的缺憾,讓上頭自個修改一下,滿足一下他們的心理,然后就可以皆大歡喜了!反而是難治的病,除非是必要,否則的話,他們就是寧可開一些四平八穩(wěn)的方子,不肯冒險,免得回頭出了什么岔子,就是自己的罪過了!總之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宮里尚且如此,在外面,這些名醫(yī)自然也是差不多的套路,所以,想要抓住他們的把柄,本來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要編撰什么儒家的經(jīng)典,就算是將人都一窩蜂弄到京城來也沒什么問題,可是,真要是京城這邊征調(diào)了地方上過多的良醫(yī),那么,會不會造成地方上頭因為醫(yī)生少了,導致有人生病難治呢?另外就是,怎么鑒別這些醫(yī)者是真本事,還是濫竽充數(shù)呢?
康熙細想一番,就是各種問題。不過,康熙著實有點拒絕不了這個誘惑,做皇帝的,立功他是做到了,立言還是差了不少的,尤其他這些年掀起了好幾次的文字獄,江南那邊,還有一些大儒依舊死扛著不肯為大清效力,這讓康熙有些不爽。
所以,那就編書吧!康熙很快下定了決心。反正對于皇帝來說,很多事情,他只需要做決定就可以了,至于細節(jié)問題,完全可以交給下面做事的人。
康熙做了決定,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將這事提了出來,頓時,一幫人都心動了。
這年頭的讀書人,其實或多或少都是懂點醫(yī)術的,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嘛!大家都看過幾本醫(yī)書,基本的醫(yī)理藥理都是知道的,平常大夫開藥的時候,都得插上幾句嘴,調(diào)整一下藥方。一些比較講究的人家,自家就有一些不知道從哪弄來的方子,不管是補藥,還是什么藥,時不時地都會配上一些藥丸吃吃。
要是康熙這會兒建議搞什么自然科學的典籍,這些讀書人都不會有什么響應,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奇技yin巧,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醫(yī)典就不一樣了,這是能名垂千古的好事啊,要是自個能加入其中編撰,或者是留下什么驗方,那就真的是青史留名了!看看,古往今來狀元有幾個,宰相有多少,名字能夠傳到現(xiàn)在的也就是那么多,可是呢,醫(yī)書就不一樣了!張仲景要是只是個太守,只怕誰也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可是,他弄了個,那么,忘了誰也不能忘了他。
因此,一幫子文臣這會兒恨不得為了這件事爭得面紅耳赤,一個個在朝堂上表示自個熟讀醫(yī)書,認識多少多少藥材,能背下多少多少方子。
康熙坐在上頭,很想大吼一聲,你們一個個將自個吹得跟什么一樣,怎么不真的去做什么大夫呢!
不過這事康熙心里頭已經(jīng)有了一些想法,因此,等著下面吵得不可開交,眼看著都快要上演全武行了,這才干咳了兩聲,然后將自個的決定說了,這事交給幾個皇子負責,由他們在大臣中挑選合適的人,然后叫下面的地方官員推薦當?shù)氐拿t(yī),進獻醫(yī)書,輪流進京,若是出現(xiàn)什么爭端,大家可以坐在一塊兒辯證嘛!
康熙都將解決辦法說出來了,下面的大臣還有什么好說的,只能山呼吾皇圣明了!
康熙點中的皇子就是胤祉,胤禛,胤祺,還有胤祐四個人,胤禛雖說是覺得這事與自個所想有些偏差,不過總算自己撈到了一部分好處,他手頭的事情也可以轉(zhuǎn)交給胤禩,不用繼續(xù)盯著蓋房子了!
而另外三個呢,就是喜出望外了,這種事情,就是白白送上來刷聲望,刷名聲的??!他們是皇子,有的地方就沒多少需要顧忌的。比起明朝的皇子,清朝的皇子其實要自由得多。這個世界的明朝,太子的一舉一動是要被放在放大鏡下面挑剔的,其他的皇子,那些大臣甚至連教他們進學讀書都不愿意,一個個就是當豬養(yǎng)了!而清朝的皇子呢,從小教育比較嚴格,哪怕到了后期了,教的東西都開始落后了,但是該學的還是要學的。成年之后呢,只要不是太拿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