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8
功勞,而是胤禎特意進宮去求了皇阿瑪,讓八哥的兒子弘旺入上書房讀書。 除了八哥家的,大哥和二哥家的子嗣,胤禎也幫著求了情。 老爺子心腸還沒有硬到連這些小輩們都要摁下去的程度,這事兒胤禎不敢居功,他只能算是順?biāo)浦邸?/br> 倒是沒想到誤打正著了,解決了十萬兩銀子沒能解決的事兒。 不過能入上書房讀書的皇孫,到底還是極少數(shù),很多府里頭都只能出一位,若是有庶子在的情況下,也就有兩個人能去宮里讀書,剩下的那些全都留在府里頭了,由從外邊請過來的先生教書。 胤禎府上就是這種情況,弘明在宮里邊讀書,剩下的全都在前院,除了這四個兒子,他還有五個女兒要cao心。 本來他擅長的也就是帶孩子一塊兒玩,教育孩子這事兒經(jīng)驗實在不足,尤其是從一個突然變成了帶一群。 所以打從開始教這群孩子們起,胤禎就盼著皇家學(xué)院和皇家女子學(xué)院提上議程的那一天,如今諸事已經(jīng)塵埃落定了,自然也就到了可以提這事兒的時候。 胤禎先是跟自家四哥商量,之后又去找了三哥,這事兒由三哥來提才是最合適的,而且從三哥的角度,也最容易說服皇阿瑪辦這兩家學(xué)院了。 胤禎去找三哥說這事兒的時候,表情極其自然,語氣也尤為自然,很是不把三哥當(dāng)外人的樣子。 本來上輩子他們就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晚年的時候也時常聚在一塊兒,就是這輩子嘛,還沒來得及共敘兄弟情。 所以三爺就瞧見了一個相當(dāng)自來熟的十四弟,明明是上門求他辦事兒,卻一副哥倆好的樣子,一點兒都不拿自個兒當(dāng)外人。 搞得!得他還以為自個兒是不是忘了什么,明明從前也沒有過多的往來,他與十四弟年歲相差很大,十四弟出生的時候,他都快從上書房結(jié)業(yè)了,等到十四弟入了朝堂,那也是從一開始就跟在老八后頭,與他壓根就沒什么關(guān)系。 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可這兄弟之情也都是處出來的,他與十四弟就沒這情分,當(dāng)然了,在皇家兄弟送來就是冤家,沒情分是常見的,結(jié)成死仇的那比比皆是,他與十四弟還沒到結(jié)仇的份上,只是……不太相熟罷了。 三爺被十四弟親近自然的態(tài)度弄得有點別扭,以至于輕而易舉就答應(yīng)了十四弟的提議,等把人送出府去,往回走的時候才反應(yīng)過來。 他答應(yīng)的有點兒太輕易了。 倒不是這事兒為難到他了,而是被人相求,怎么著也得端著點兒吧,一口就把事情應(yīng)承下來,既顯得他沒有長兄風(fēng)范,也不容易讓十四記他的人情。 若是按照常理,他肯定得稍微端著點,推脫一二,才在十四的懇求下,勉為其難的答應(yīng)下來。 三爺晃了晃腦袋,也不知道是他著了十四的道,還是十四本性就是如此,自來熟的人雖然少見,但也并非沒有。 不過應(yīng)都已經(jīng)應(yīng)下來了,多想無益,總不能再把人拒絕了去,再說這么多年了,還是頭一次有兄弟跟他這般親近。 說起來也是苦,額娘成為皇阿瑪生下五子一女,他是額娘最小的兒子,上面還有四個哥哥呢,可能是個哥哥沒有一個活下來的。 在上書房讀書的時候,二哥身邊有四弟,大哥身邊有八弟,后來長大了,四弟后邊兒多了個十三,老八更厲害,老九、老十,還有十四都跟在老八后頭。 可憐他也個皇三子,排行僅僅次于曾經(jīng)的廢太子和直郡王,后邊一串兒的弟弟,迄今為止,一個跟他很是親近的!都沒有。 他要是有豐富的經(jīng)驗,也不能被十四這一出給整懵了去。 三爺沒有與之親近的兄弟,但是有文采,別看他對皇阿瑪挺犯怵的,要不是皇阿瑪,他也不至于背上告密小人的名聲,這簡直就是硬塞過來的。 但是再怎么犯怵,這么多年也都過來了,不影響他上朝參政,也不影響他上折子。 三爺考量了半天才下筆,這事兒沒威脅到哪些人的利益,不至于會有什么人反對,皇阿瑪應(yīng)該也不會反對吧。 皇阿瑪那么多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些年阿哥所一直都很緊張,上書房那邊也是,學(xué)生多了,伴讀也跟著增多,每個學(xué)生還得配上好幾個的哈哈珠子,上課占用的房間是越來越多,老師們也跟著增多。 能留給他們上課的就那么大點兒地方,所以只能是越來越擠,很難協(xié)調(diào)得開,總不能師生跑到御花園去上課吧。 紫禁城雖大,但里頭待的人多了,也是一樣的擁擠,要不然皇阿瑪這兩年怎么那么喜歡去暢春園小住,還不是覺得暢春園那邊更為寬敞。 皇阿瑪有去檢查功課的習(xí)慣,之前去上書房那是順路的事兒,往后去檢查功課,也還是在紫禁城邊上比較好,皇阿瑪多溜達一會兒,也算是鍛煉身體了。 也省得老人家總是殫心竭慮,不注意自個兒的身子骨,阿瑪再怎么樣,也是自己的阿瑪,誰知道兄弟上位之后是什么樣呢,福全二伯的下場,他可是親眼瞧見過的。 " 第116章 第 116 章 除了還在圈禁當(dāng)中的直郡王和八貝勒,眾兄弟都是四爺用慣了的,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是如此,每個人是什么樣的秉性,擅長哪方面的差事,能力如何,四爺心里頭都大致上有個數(shù)。 所以如今用起來也是相當(dāng)順手。 這一點在前兩年就已經(jīng)有人察覺到了,最近的體會可以說是愈發(fā)明顯了。 除了已經(jīng)習(xí)慣的胤禎,大伙,包括本來就跟在四爺身邊的臣子,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適應(yīng)。 比如回京述職的年羹堯,他跟著四爺?shù)臅r間不算早,但絕對是在十四爺前頭,而且是堅定的四爺黨,連自個兒的meimei都在前幾年的時候給四爺做了側(cè)福晉。 當(dāng)然父兄的立場,年羹堯是沒辦法動搖的,但凡是有些底氣的家族,都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兩頭下注,甚至是三頭下注,都是常規(guī)cao作,沒什么可奇怪的。 已經(jīng)是四川巡撫的年羹堯,原本可以說是四爺手下的一名大將,既是心腹,也是不可被忽略的左膀右臂。 但幾年后再回京城,已經(jīng)是隱形皇太子的四爺,手底下能用的人多了不少,而且還都不是平庸之輩。 年羹堯本以為自己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