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之鷹眼扣、撿來一只仙帝、公子鬼話、無提、我下錯了系統(tǒng)、慢慢飛、長夜將盡、槐樹之下、渣之有理(H)、良臣系統(tǒng)[重生]
感。 要生趕緊生啊,現(xiàn)在生了沒關(guān)系,以后是想生都不讓生了。 一瞬間,什么都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沒人去理會政策是否合適,滿腦子都是生生生。 哦,也有人不是很在意。 劉秀紅一臉茫然的聽完了全場,大家正在轟轟烈烈討論之際,她卻完全是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樣。直到她娘家大姐湊過來拍了她一下,她才堪堪回神:“大姐?” 對了,她大姐只得了個獨子,該是著急的。 不想劉帥紅壓根就沒在意:“我要是能生,前頭幾年也就生下來了,這不是一直沒懷上嗎?估摸著我命里大概就航航這唯一的一個孩子了?!?/br> “大姐?!眲⑿慵t提醒了一下,哪怕最近一兩年里,風(fēng)聲沒那么緊張了,可那些所謂的封建殘余,能不提還是不提的好,尤其如今她倆就站在曬漁場上,周遭全是人。 劉帥紅聽懂了,當(dāng)下岔開話題:“不說我了,咱們說說英紅。你說她該咋辦???” “二姐啊……”劉秀紅犯了難。 早先也說了,劉秀紅娘家有倆哥哥倆jiejie,她是里頭最小的一個。這倆哥哥倒是還好,他們年歲大了,膝下各有好幾個兒子女兒,生不生都無所謂了。而她們姐妹仨里頭,大姐劉帥紅只得一個兒子,二姐劉英紅卻生了個閨女,倒是她自己得了倆兒子。 甭管宣傳得如何到位,除非能讓女人也賺到跟男人一樣多的錢,不然所謂的男女平等就是一句大空話。 這一點,劉秀紅本人體會最深刻了,哪怕主任大娘給了她很大的幫助,讓她勉強能養(yǎng)活自己和兒子們,其實她心里還是沒譜。 隊上給了糧票,也借了買糧食的錢,她自己賺的工分勉強夠吃喝??蓜e的呢?人活在這世上,又不光吃喝二字,衣裳鞋襪怎么辦?孩子們將來念書的錢從哪里找?至于孩子們將來娶媳婦需要的彩禮錢和蓋房子錢,她如今只能盡量無視這些,過一天算一天。 ——要是她也能像男人們那樣賺錢就好了。 “在城里應(yīng)該還成,聽說好多廠子都招女工呢。可咱們這地兒,只得獨一個閨女,將來老了靠誰呢?”劉秀紅垂下眼睛,面露愁容。 劉帥紅忙點頭附和:“可不是這個理?你看咱姐倆也算是孝順的了,逢年過節(jié)都往娘家送了東西,可平常照顧爹媽的還不是倆哥哥?” “嗯……”劉秀紅愈發(fā)犯愁了,不光愁娘家二姐,還因著劉帥紅的這席話,又有了新的煩惱。 眼下已經(jīng)八月里了,再過一個月就是中秋佳節(jié)了。 以往每年過中秋節(jié),她會提前兩天拿些東西帶上孩子回一趟娘家,今年肯定也不例外。她倒是不擔(dān)心東西少了爹媽不高興,以她對娘家人的了解來看,只怕她空著手去,爹媽也照樣歡迎她。 她擔(dān)心的是,到時候爹媽哥嫂只怕又要勸她改嫁了。 作者有話要說: 更√ ☆、第014章 第014章 劉秀紅會這么擔(dān)心一點兒也不為過。 事實上,早在多日前,她大姐就曾回過一趟娘家,同娘家爹媽是了她不愿意改嫁一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后來托主任大娘幫著捎帶的那封信。 而之所以劉家的人一直沒過來,也是因為正好趕上了一年到頭最忙碌的時候。 尤其,前些日子,不光是東海漁業(yè)隊分配到了新船,業(yè)績稍遜一籌的峽口漁業(yè)隊也是如此,新船的數(shù)量是沒他們這邊多,可就因為數(shù)量少了,麻煩事兒才更多了。 峽口漁業(yè)隊也進行了船員選拔,同時因為漁民的人數(shù)略少,他們還將幾艘又破又小的舊漁船轉(zhuǎn)手賣給了另外一個精窮精窮的小漁業(yè)隊。光為了這些個事兒,前后就折騰了很長一段時間,哪兒還有精力過來找劉秀紅? 當(dāng)然,其實也不光是因為忙,還有其他的原因。 算算日子,離中秋節(jié)也沒多長時間了,出嫁的閨女們只要不是離得極遠的,一般都會回娘家一趟。劉家人也覺得上門去勸閨女改嫁不地道,還不如坐等閨女回娘家時,再同她仔細分說一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母比劉帥紅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考慮問題也會更全面一些。 這劉秀紅新近才死了男人,哪怕如今是新社會了,不講究守節(jié)那一套了,可也不能連丁點兒日子都捱不住,前腳剛辦完喪事,后腳立馬回娘家改嫁。甭管怎么說,最最起碼也該過了百日。 抱著這樣的想法,劉母倒是比她那急性子的大閨女劉帥紅淡定多了,一面掰著手指頭算日子,一面還能仔細盤算到時候該怎么勸小閨女。 末了,她還叮囑家里的兩個兒媳婦。 “老大媳婦、老二媳婦,等過中秋時,秀紅帶孩子過來了,你倆可得幫襯我一把。勸人的事兒就不用你們cao心了,你們就把倆孩子哄過去,好叫我單獨跟秀紅說說話。我到底是她媽,她心里是個啥想法,總該同我偷偷底。” “秀紅這孩子啊,打小看著是性子柔順的,可實際上就是個倔驢脾氣。我就想著,先一步步來,哄著她松了口,再慢慢叫她把孩子送回她老婆婆那兒去?;仡^等她心里好受些了,再問問她想找個啥樣兒的?!?/br> “我琢磨著,上回找了漁業(yè)隊的,這回找農(nóng)業(yè)隊的也成啊。日子是沒咱們過得好,可最起碼沒風(fēng)險?。 ?/br> 像他們這樣的漁業(yè)隊和農(nóng)業(yè)隊并存的生產(chǎn)隊,哪怕沒有明著說,但其實暗地里卻是魏晉分明的。 通常情況下,兩邊是很少通婚的,漁民的孩子跟漁民的孩子通婚,農(nóng)民的亦如此。倒也談不上是誰嫌棄誰,而是因為會的活兒不同。 劉家祖祖輩輩都是漁民,家里人各個都會織網(wǎng)補網(wǎng),也擅長做一些熏魚腌魚,殺魚剝蝦也熟練得很。劉家三姐妹嫁的也全都是漁民,只因她們從小到大就沒學(xué)過丁點兒農(nóng)活,甚至連養(yǎng)雞喂鴨都沒接觸過。 反觀農(nóng)家也是如此。 因此,兩邊極少有結(jié)親的,很多人家寧可將女兒嫁到更偏遠的小漁村去,也不會嫁給同村的農(nóng)家。窮是一方面,這活兒樣樣不會,嫁人后還要從頭學(xué)起,圖什么呢? 不過,事有例外,哪怕概率再小,還是會發(fā)生的不是嗎? 劉母盤算來盤算去,琢磨著讓小閨女改嫁給農(nóng)家也不錯的。最好是找那種家里壯勞力多的人家,橫豎她小閨女家務(wù)活兒還是拿得出手的,養(yǎng)雞喂鴨瞧著也不算難。只要別讓干地里的苦活累活,哪怕日子過得不如從前,也還算湊合。 “你們覺得咋樣啊?”劉母琢磨了半晌,又跟兒媳婦們討主意。 “媽,我倒是覺得,這事兒還是要問問秀紅。她到底不是十來歲的小姑娘了,心里有主見呢。不過我認為,嫁到咱們隊上不錯,起碼離得近了,多少有個照應(yīng)?!?/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