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9
書迷正在閱讀:我竟然不是你的菜、修真界第一名嘴、貪得無厭、重生之翻身有理、穿越之黑蓮花洗白手冊、聽說你臉盲[快穿]、論怎么才能睡到你、你的屁股好軟、論大數(shù)據(jù)如何正確的出野外、我家男神太萬能
征也與前線傳來的消息相符,退一步說, 就算王子是假, 和姬越的關系也不大,重點還是在須彌的身上。 姬越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 讓他先去與須彌交談,前線戰(zhàn)報都是萬分緊急, 一來一往十二天, 滅國之戰(zhàn)一旦開啟, 就不是這十二天的事情了,姬越給狄仁杰留了三天時間,如果這三天時間內她不能見到真正的降書內容,追回的旨意仍舊會下達。 須彌正襟危坐在館驛的靜室里,出使時穿著自己國家的服飾是一種禮節(jié),在回到館驛之后,他更換了一身更為簡潔的西域衣裳,然后就一直一言不發(fā)。 狄仁杰來時,須彌已經(jīng)斷水斷食一整天了。 這種程度的絕食還沒有到影響思維的地步,狄仁杰在須彌的對面坐下,自己斟了一盞茶,晉國的茶道有許多繁瑣的規(guī)矩,狄仁杰僅僅是沖泡了一小塊茶餅,加了點細鹽和陳皮。 須彌看了一眼,忽然開口說道:“先生制茶何以如此粗糙?” 狄仁杰道:“茶之解渴,規(guī)矩在后。” 須彌點頭道:“事有輕重緩急,禮節(jié)本就是上國所制,理自然也在上國。” 狄仁杰聽得出來須彌語氣雖然輕緩,卻帶著淡淡冷意,他也沒有繼續(xù)這個話題,他和人對談,極少將話語權交給別人,沉吟片刻,開門見山道:“貴國應當是真心來降,貴使更換降書,究竟意在如何?總不會是當真要用國中子民性命來全一個守國之義?!?/br> 須彌并不意外,他如果真心想要偽造降書,完全可以造得讓人察覺不出來,他看了一眼狄仁杰,問道:“先生是儒家子弟,學過忠義廉恥,倘若有一日,他國開你國門,殺你國民,要你投降,否則就要亡國滅種,你是戰(zhàn)是降?” 狄仁杰并沒有思索,只道:“死戰(zhàn)到底,寸土不退?!?/br> 須彌冷冷一笑。 狄仁杰卻轉而道:“真有那一日,我率死戰(zhàn)之臣,殺亡我國邦之人,此不為保家衛(wèi)國,是為成全自身忠義,他人欲降,求一個活路,我焉有替人決死之理?” 須彌的神情陡然猙獰起來,霍然起身,眼眶充血,厲聲叫道:“我有四子,盡死沙場,國中戰(zhàn)兵三萬,死傷過半,少年剛過馬背就要從軍,一箭未出就倒頭而亡,晉兵過處,人人驚惶,家園不復,母喚兒不歸,妻喚夫不至,此等生死國仇,莫非要為幾個貪生怕死之民將大好國土拱手送人?烏孫本是草原大族,被柔然驅逐西去,歷經(jīng)艱難成國,因國小位卑,不敢忤逆強鄰,歲歲上貢,年年來朝,跪地稱臣,從未冒犯,卻還換不得一個安寧!” 狄仁杰輕聲嘆道:“可烏孫之地,也是你烏孫人從草原部族手里強占而來,歷經(jīng)數(shù)代,烏孫居安而弱,晉強得之,此弱rou強食也。” 須彌喝道:“難道先生對此等亡國滅種之事,就無廉恥之心嗎?” 狄仁杰正色說道:“豈有將國之安危,系于他國廉恥之上?” 須彌的臉色變得頹然起來,他坐了回去,低聲說道:“我欲死戰(zhàn),諸王子也欲死戰(zhàn),國中主戰(zhàn)之人皆在這里,我等是存死志而來,本想以假降書擾亂朝堂,趁機刺殺晉皇,但不知晉宮森嚴,進宮時失卻利器,唯有逞口舌之利,如今事敗,真降書在我身上,先生拿去吧?!?/br> 須彌出使的幾次還是先皇在世時,那時候使者覲見可以佩戴刀劍,但近兩年使節(jié)不再被允許帶利器入宮,還要有一整套的搜身流程。 狄仁杰沒有翻開那卷降書,只是放進了懷里。 烏孫國王的真降書到了姬越手里,她仔細看過其中內容,發(fā)覺烏孫國王應當是以秦人的情況作為參照,他愿意率領臣民投降晉國,甚至沒有對自身有太多要求,他希望晉國能夠容許烏孫國人仍舊在本國居住,烏孫的青壯可以作為苦力送至晉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細究的條程,一看就是經(jīng)過朝上反復商榷的,都很合理。 假降書其實也是基于真降書的基礎,烏孫國王確實提出他還剩下三個兒子,為了保證這三個主戰(zhàn)派的兒子不搞事,他是以質子的名目將三個兒子送來坐牢的。 這才是真的有誠意。 姬越連夜開了個小朝會,這次倒不是征求臣子意見,而是就烏孫國王提出的降書內容進行商榷,有這份降書在,烏孫基本已經(jīng)可以列入晉土范圍,后續(xù)的治理也要迅速跟上,君臣從二更天一直商議到了天明,忽有館驛的人來報,烏孫正使須彌自戕而死。 狄仁杰嘆了一口氣,須彌之死對大局已經(jīng)沒有影響,他自戕只為不做晉民。 也是個難得的忠烈之人。 姬越對于須彌的死沒什么想法,命人收斂尸身厚葬,至于那三名烏孫王子,她準備等烏孫國的事情定了之后,仍舊送還給烏孫國王,她并不覺得幾個王子能搞出多大的亂子,所謂放虎歸山是基于各種條件之上的,人力足夠強大的情況下,難道還會怕區(qū)區(qū)幾頭野獸? 姬越的旨意傳至西域前線,烏孫國的請降被接受,自王城衛(wèi)隊到邊城軍全部放下刀槍,烏孫全境正式并入晉國版圖。 鄰近西域的幾個邊郡很快接到了朝廷的政令,接收了一大批烏孫苦工,有的郡比較缺工匠,烏孫青壯就被送去做工匠,有的郡田多人少,就令烏孫人去種地,有的郡不缺人手,干脆就把這些高高壯壯的草原漢子分發(fā)到戶,不到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將這些烏孫勝兵消化得差不多了。 烏孫的勝兵大部分沒有上過戰(zhàn)場,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幾乎被連反變故嚇破了膽子,極少有鬧事的,殺了幾個刺頭之后更是學乖了,但烏孫戰(zhàn)兵卻是個問題,戰(zhàn)兵經(jīng)歷過慘烈的戰(zhàn)事,對晉人十分痛恨,人數(shù)也不少,這樣的軍隊沒有辦法直接編入軍中,只能關在俘虜營里,沒個幾年是不會放出來了。 烏孫之地分為兩個部分,極大的一部分在草原,多以部族形式生活,還有一小部分生活在西域,烏孫王城也在西域,所以西域意義上的烏孫國不算大,但實際打起來卻困難得多,這部分的國土被單獨成郡,姬越遍數(shù)人才,最后選定一個名叫孟憲的人。 孟憲其人名聲不顯,但他的祖父孟巍卻聲名赫赫,乃是墨家上一代的巨子,與其他學說不同,墨者是一個組織,墨學的重點從來不在學,而在身體力行,墨者組織的領頭人被稱為巨子,每一代墨家巨子都是墨者心中的在世圣賢,但孟憲卻不是個墨者,應該說墨者的家人很少有自愿成為墨者的,那畢竟太苦了。 從姬越的觀點出發(fā),墨家的出發(fā)點很好,很多主張她也在推行,但一門學說在傳承時為了保證純粹,難免走上極端,墨者不留余財,俸祿均分,分離人欲,將所有墨者都當成圣賢來要求,這也導致了許多墨者半路出家到其他學說,或者干脆放棄,真正純粹的墨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