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77
一聽,這就是有戲,當(dāng)下也不多說,只接過湯頭歌道謝。 杜太醫(yī)見時候也不早了,吩咐了一聲,一會就有一個藥童將一個瓷瓶拿了進(jìn)來,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杜太醫(yī)面前。 杜太醫(yī)隨手將瓶子丟給了王永珠:“這里面是一個月的分量,每天一丸,晚飯后服用,用姜水沖服。一個月后帶來復(fù)診,再調(diào)整一下方子!” 王永珠誠心誠意的謝過了杜太醫(yī),留下了禮物,帶著丸藥告辭了。 等王永珠出了門,里屋的簾子一動,走出來一個年紀(jì)略微有些大的婦人來,出來就道:“今兒個倒是舍得,連天王補(bǔ)心丹都給了?” 杜太醫(yī)早上起來,著急見人,都沒吃早飯。 此刻餓得前胸貼后背了,就著溫茶,順手就將王永珠帶來的幾樣禮盒給打開了。 頓時愣住了,除了幾樣點心外,端端正正的在禮盒里放了一包茶葉。 看那包裝,跟昨兒個拿出來的一樣。 杜太醫(yī)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先是將茶葉給揣到了懷里,才一本正經(jīng)的道:“我這不是看她有點慧根,點撥一二么?” 那婦人本是杜太醫(yī)的夫人,太了解自己的夫君了,愛茶成癡,什么發(fā)現(xiàn)先來的那個小姑娘有慧根?分明是看到人家有茶葉才對! 不過她倒是挺欣賞這個小姑娘的,能說出那番話來,心胸氣度格局就不一般你。 當(dāng)下只叮囑一句:“若那小姑娘真有天份,你也多提點提點,才對得起這茶葉不是?” 杜太醫(yī)呵呵裝傻,笑著糊弄過去了。 王永珠帶著丸藥和湯頭歌,又根據(jù)杜太醫(yī)先前改過的方子重新配了藥,拎著就要回家。 走到半路,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牛夫人,您慢走,要是用得好,下次來我還給您這個價格——” 扭頭看去,就看到路旁一家胭脂鋪子前,赫然就是那天張秋菊身邊跟著的那個小媳婦。 正在熱情的跟顧客道別。 那顧客滿臉都是笑容,旁邊的小丫頭手里拎著好幾樣包裝好的脂粉。 送走了那位牛夫人,那個小媳婦站在門口,看到衣服穿著鮮艷的女人就招呼:“各位夫人小姐,我們店新上的從府城那邊的新胭脂,顏色又好,氣味芬芳,今兒個買咱們店還送刨花油——” 這招呼聲,倒是吸引了不少大姑娘小媳婦進(jìn)店。 王永珠站在了半天沒動,張秋菊的那個兒媳婦本來是笑瞇瞇的看過來的,看到王永珠,愣了一會,臉上的笑就僵在哪里,不過很快就恢復(fù)了過來:“這位妹子,咱們又見面了?!?/br> 王永珠本就想知道張秋菊一家如今在哪里,看這個架勢,這胭脂鋪子恐怕就是那張秋菊家的本錢了。 當(dāng)下微微頷首,沖著那女人道:“這可是你們家的胭脂鋪子?看起來生意不錯啊!” 張秋菊的這個兒媳婦,是老二的媳婦,方氏,因著她嘴角伶俐,能說會道,嫁過來沒多久,就被安排到了胭脂鋪子里幫忙。 方氏在這鋪子里招待來的女客,每個月張秋菊給老二這一房多一百個大錢的零花錢,算是方氏的月錢。 就這一百個大錢,可把老大和老大媳婦羨慕壞了。 老大媳婦是個嘴笨的,不僅嘴笨,特別不會說話,屬于那種聊天開口就能聊死那種。 自然不能做接待客人的活計,便被安排在家里做飯洗衣服,每天累得跟狗一樣,身上頭發(fā)上全是油煙味,為了怕弄臟衣服,成天都是灰撲撲的。 相比較老二媳婦方氏,為了接待客人,要涂脂描粉,打扮得光鮮亮麗,越發(fā)襯得老大媳婦跟燒糊的卷子一般。 老大媳婦沒為這個少說酸話。 方氏一看這跟大嫂之間的對比,越發(fā)的珍惜在店里干活的機(jī)會。 聽王永珠這么一問,忍不住就道:“還好,托大家的幫襯,生意還過得去!妹子要不要試下我們家的胭脂,我跟你說,我們家的胭脂是整個荊縣最全的。經(jīng)常有州府和京城那邊的時興貨過來。價格又公道,買一盒胭脂還能送一瓶刨花油。妹子,你這般好顏色,要是涂上我們家的胭脂,那真的是可以美若天仙了,要不要進(jìn)去看一下?” 王永珠唔了一聲,也沒拒絕,跟在方氏的身后就進(jìn)了店里。 這胭脂鋪子不大不小,一進(jìn)去,就看到柜臺后面的貨架上,擺滿了各色的胭脂水粉,桂花頭油什么的。 不少客人正在柜臺上打開盒子聞著香味,或者試用,鋪子里彌漫著脂粉的香味。 柜臺里有幾個小伙計,跑得腳不沾地,麻溜的給客人拿各種脂粉。 方氏跟在王永珠后面介紹:“這種胭脂就是今年剛出的,從青州府那邊興起的,說是涂了之后顯得氣色好,皮膚白里透紅,又香又潤。還有這個宮粉,又細(xì)又白,配合胭脂使用,效果最好。買過的都說好,咱們店如今賣得最好,要不要試一下?” 王永珠搖搖頭,繼續(xù)往前走,看到柜臺后確實琳瑯滿目,有各種香味的頭油,胭脂,宮粉,還有畫眉毛的黛石。 耳邊聽著方氏的解釋,心中就開始計算,東大街附近的鋪子,可不便宜,這樣兩間鋪子,如果是自己的鋪子,那可值不少錢。 要是租的,租金也不會便宜。 看這店鋪的生意,再聽店里伙計報出來的價格,那所謂青州來的胭脂,賣得最貴,一盒要五錢銀子,再加上所謂的宮粉,還有頭油什么的,這一套買下來,得花費二三兩銀子呢。 王永珠又不動聲色的套了幾句話,方氏也就順口吐露出來,這胭脂鋪子就是他家的,還說這鋪子就是當(dāng)初發(fā)家的鋪子,當(dāng)初他們田家就是靠著賣胭脂水粉才起家的。 如今雖然也有了別的生意,可胭脂鋪子,是田家的根本。 第八百五十四章 長見識了 不說別的,就田家如今的當(dāng)家,當(dāng)初的那個貨郎,現(xiàn)如今還隔三岔五的到胭脂鋪子里來轉(zhuǎn)轉(zhuǎn)。 教育兩個兒子,也都是說不能忘本,不能忘了當(dāng)初田家若是不靠著賣胭脂,只怕在這荊縣就呆不下去,要收拾包袱滾回鄉(xiāng)下去了。 更不要以為,這胭脂鋪子賺的是小錢,沒什么意思。 要知道這胭脂鋪子,看著不起眼,鋪面不大,可每月關(guān)帳的時候也不比其他鋪子賺得少。 尤其是在荊縣,大姑娘小媳婦只要是買胭脂,都想著要到田家的胭脂鋪子來買,因為他家的貨時興,緊跟著府城和京城的流行趨勢。 只要京城和府城流行啥東西,過不了兩個月,就能在田家鋪子里看到。 這讓荊縣的太太小姐們,走出去都覺得倍有底氣,緊跟京城潮流,從來沒有落伍過。 王永珠一邊聽著,一邊附和,偶爾說兩句,越發(fā)讓方氏說得更多。 等到王永珠了解的差不多了,她才略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