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7
子站刀豆面前二貨都非常高興,拿著暖呼呼的肚子一個勁蹭蹭蹭。就連鸚鵡們大概時間久了也知道他們要找的是里面的豆子,在豆藤上面撲騰來撲騰去,時不時在葉面下翻出豆子示意這里還有一個。今晚的晚飯是冬瓜排骨湯,刀豆碎炒蛋,以及一大盆的腌嫩瓜。為了應(yīng)景,小椎今晚沒有做飯,而是煮了一鍋小米粥,用來搭配酸味的小黃瓜。不能不說這小黃瓜真心不錯,即使是還沒成熟的嫩瓜,也是脆口無比,蒜頭去了青瓜的水氣和澀青,脆咸之中夾雜一點微酸微辣,開胃消食。小椎就著小黃瓜和刀豆炒蛋,喝了三碗,覺得今晚的冬瓜湯真心有點浪費。不過算了,反正骨頭和rou什么的,因為冬瓜煮的,味道清淡,倒讓二貨今晚吃rou吃了個飽。至于冬瓜么,他們可以留著宵夜的時候吃,冬瓜挺容易消化的。恩,最主要的是,南歌果然很喜歡。作者有話要說: 勤奮賣萌求出場的二貨:幫忙干活果然是對的,有了好多玩具,而且晚上還有rou骨頭吃到飽!鸚鵡們:不開森,我們沒有加餐……&&&&&&&&&&&&雖然為了校隊和修改晚了一點……不過能更新總是好事,對吧☆、夏十八某天小椎去菜市場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家店的老板娘正在提著一個網(wǎng)格袋子要拿出去賤價處理給不遠處的活雞售賣檔口。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店里有一批紅薯因為運過來的時候淋了雨,然后一時賣不了那么快,有不少擠壓的紅薯就在倉庫里就發(fā)芽了?,F(xiàn)在是挑出來發(fā)芽比較明顯的那些,要拿出來處理給認識的養(yǎng)雞店那邊做飼料來著。小椎也為這老板感到可惜,但是紅薯雖然發(fā)了芽之后不像土豆一樣有毒,卻會發(fā)生口感上的變化,簡而言之營養(yǎng)流失了,這樣的紅薯正常來說是賣不出去的,只能連苗帶紅薯的賤價處理給附近養(yǎng)雞鴨什么的剁碎當(dāng)飼料。看老板娘提的這一袋子就起碼幾十斤,還不是全部,可想而知她這次的損失有多大。只是看著漏出袋子外面那還稚嫩的暗紅色圓葉,小椎突發(fā)奇想,和老板娘一塊錢一斤的,買了兩斤處理紅薯,選的都是個頭不大,芽比較多而且相對完好的。這種黃心紅薯本身種出來的紅薯藤就是他們常吃的那種圓葉薯藤,澀味淡,很滑嫩,所以種來吃肯定不是問題。一般情況來說為了節(jié)省,種紅薯都是用幾個紅薯埋地里,抽發(fā)出薯藤之后再折比較長的薯藤去擴散種植的,只是如今反正他種的不多,老板娘的價格也很低,一塊錢一斤,小椎直接就給帶回來了。他并沒有將番薯直接放泥里,而是先找了一個窄口長條的淺盆,給盆底裝了些水,紅薯們?nèi)~芽向上擺在盆面上,就這么直接玩起了水培。反正看著這些紅薯還都那么胖,本身的養(yǎng)分絕對夠藤苗長一陣子了,直接埋泥里沒準(zhǔn)還因為紅薯本身營養(yǎng)太豐富,容易招蟲,只要不直接碰水保持表層經(jīng)常干燥和通風(fēng),那么蟲子是不會像吃土里紅薯那樣在暴露空氣中的紅薯上停駐的。小椎打算先這么耗他一陣子養(yǎng)分,等干蔫了之后再給它埋土里。盆底的水和番薯一直保持在若有若無的接觸,為了吸取更多的水分,紅薯很快就生長出了白色的根須,頂上的葉芽是一天一個變化,這剛一個星期呢,小椎覺得他們就快能開吃了。畢竟自己種的,也不愁浪費,嫩一點的芽吃著味道更足,皮薄,也不用怕皮被剝干凈了。何況番薯整個都能長出芽來,摘了一處還能有別處,不怕摘了就沒了。想想現(xiàn)在這天氣禍害了多少蔬菜,弄得菜價一個勁漲,一斤番薯藤還兩塊五呢,這么兩斤的番薯才兩塊錢,往后可以摘上很多次。不過摘了第一批之后,差不多可以考慮給水里添加一點養(yǎng)分了。之前為了方便生根,一直用的清水。如今葉子長了那么久,紅薯里的養(yǎng)分肯定消耗了一部分,小椎往水里添了一些氮肥和液肥的混合料,為了防止天熱產(chǎn)生異味,所以放的很稀薄,隔天添一次也就好了。打算再養(yǎng)兩波葉子,把紅薯耗得扁一些不容易招蟲了,再埋土里去。雖然番薯藤不算貴,但是產(chǎn)量高不招蟲,可以多次采收,不失為一個好品種。之前是地方小而且覺得沒必要,既然有了這個機會,他們?nèi)缃竦牡胤揭矇虼?,小椎愿意多留一個盆子。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南歌對這一盆不用泥巴種出來的薯藤也很好奇,給予了和桃金娘樹莓一樣的熱情,天天盯著看半天,小椎都有點吃味了。今天去買菜的時候,又遇到了那個賣江魚的老伯,今天的小鯽魚不錯,小椎又挑了七條,打算油煎酥脆了當(dāng)粥點。這次時間充裕,多聊了一會,才知道以前之所以沒見過老伯,是因為老伯一直在市內(nèi)的另一個老市場小江市場那邊擺攤的,還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小檔口。本市里三個老市場,小江,三合,湖區(qū),其中湖區(qū)是小椎以前和奶奶去的最多的地方,那是一處野市場,路邊僅有兩排私人搭建稍擋風(fēng)雨的石棉瓦棚,路的中心都是眾多村里來的鄉(xiāng)下人擺上的自種瓜果時蔬。可惜在九幾年那段路就被整治了一趟,石棉瓦棚全部被拆了,路面也重新翻修,成為了一條新的公路,自然也不再允許擺攤。所以后來許多人才轉(zhuǎn)到了三合,形成了當(dāng)時三合市場那邊攤位擺到小巷內(nèi)的情況。只是如今市區(qū)內(nèi)新的市場也不少,加上各種超市,菜市場的人也就比往前少得多了。不論是買菜的,還是賣菜的。“那你怎么轉(zhuǎn)過這邊來了呢?”小椎有點奇怪,按照老伯說的,他家的確距離小江市場那邊更近一些,現(xiàn)在雖然有了電車,不過也是多了半小時的路程。小江市場目前還在,前陣子剛聽說要加新鋪面來著。而且過來了之后這邊的檔口都已經(jīng)被附近的人占得差不多了,老伯只能在街邊擺野攤。“要蓋新房子,我那排檔子被拆咯?!崩喜幕卮鸷芎唵?,卻是夾了數(shù)不清的心酸。這個時代發(fā)展的太快了,無數(shù)的新起總是建立在一處處舊的廢墟之上。年輕人適應(yīng)起來或許還行,可是老伯這樣的年紀,的確很難受吧。奮斗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地方,就這么沒了,然后要到另一處去從頭開始,并不容易。飯后看看天氣,小椎再度拉上南歌下去走走。是真的拉著手,在除了他們兩人一狗再沒其他動靜的昏暗樓道里,兩手交握從十樓走下去的。如今的電梯房,會走樓梯的人本來就少,所以雖然算是公眾場合,卻沒有被別人看到的風(fēng)險。即使明知道這種情況完全是自己在自欺欺人,但是多少也算是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