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9
夫婦被告知未來長媳的幾個人選,進行篩選的時候,祁元誨還是從親爹那里得了個承諾——千萬不能因為侄子年紀小、自己年紀大,就更偏愛孫子!連兒媳婦都還沒有的趙王,當然是敷衍著同意了。當然,很快,趙王就發(fā)覺,自己對次子的這個承諾,好像完成不了了。先別說孫子不孫子的問題了,光是這個未來長媳,就讓人很有好感?。?/br>在得到趙王夫婦的認可后,三月,河南永城秀女張氏被冊為趙王世子妃。就在世子妃確立后,秦、晉二王的上疏也被公開。二王自陳多疾,又以弟趙王有大功,請冊趙王為儲。作者有話要說: 立儲先立爹,詢哥兒,你再等等!下一代好圣孫緩慢上線ing第20章第二十章冊封宣武二十七年四月初一,天子享太廟,詔立皇四子趙王為皇太子,三日后,立趙王妃為皇太子妃。因皇太子冊立,天子詔開恩科。而這次恩科,又與先人之例不同。恩科,源自于趙宋之世,乃趙宋天子許舉人年高而屢經省試或殿試落第者,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特奏名者,本就是屢次參加科舉考試仍落第的,皇帝憐憫,許其別立名冊,一般特奏名后皆能得中,是為皇恩浩蕩,是以特奏名便又稱恩科。又有天子直接賜屢試落第之舉人出身的,也為恩科。此例援引至今,自趙宋至前朝,此前言“恩科”,皆指的是特奏名或賜出身。然而此番“恩科”,卻是天子欲在尋常例試外,以皇太子冊立此大喜之事為由,特別開科考試。宣武二十七年是甲戌年,本科乃甲戌科,甲戌科一應進士、同進士人選皆已在三月出爐,若要以先人為例特奏名,時間上便已經來不及了。然而在正??婆e之外,另外新開一科,是前所未有的,免不了激起議論。當然了,沒有人說圣上此舉不好的,都在頌揚圣上不愧是萬世之圣主,廣播恩德,令天下士子得與天家共慶。也因此事,作為由頭的新立皇太子,也得到了天下士人的好印象。自然,有歡喜的,也有不悅的。廢太孫祁元詝就很不歡喜,懿文太子一脈諸王也不甚開懷。天子開創(chuàng)國朝,建元宣武的那一年,正月便封了嫡長子作太子。因宣武元年時,原朝尚未離開中原,仍據有大都,天下未定,天子便未曾開科考試。一直到宣武四年,才進行了開國第一科。宣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薨逝,祁元詝受封皇太孫,那一年也沒什么特殊的慶?;顒?,更不用說開恩科了。如此特殊對待,很難讓祁元詝的心情好起來。按照祁元詝對宣武帝的了解,他是不會輕易做出加開恩科這種前代無有先例的事的,那么,到底是誰進言讓天子加恩科,還得到了天子的應允,這就很重要了。天子所下開恩科之旨,本就未曾掩飾,很快,朝野就知曉了進言之人的身份。趙王世子、今皇太子嫡長子祁元詢。知曉進言者乃皇第四孫祁元詢后,新立東宮在天下士人那里的存在感,陡然便高了起來。懿文太子、廢太孫父子二人在天子的刻意引領下,聲名傳揚多年,士庶之人,多聞其名。與此相對,如秦王、晉王、趙王這等年長皇子,本就與懿文太子年齡相近,天子在培養(yǎng)這些兒子的同時,也很注意,不會輕易讓其收攏文人之心。這就導致了新太子在文人群體間的存在感實在是不高。再有之前的遷都之議,文人之中占據很大話語權的南人,很難對這位主要根基在北地的藩王有好感。這也是為什么之前祁元詢與宣武帝,出門隨便閑逛一下,便能聽到議論的人口出不遜直言的原因。可是現在,在開了恩科之后,新太子在士人群體里的好感度,陡然上升。這一回的恩科,自院試開始,鄉(xiāng)試、會試,都會舉行。經由本年之后的院試、鄉(xiāng)試,便會誕生出一批的秀才、舉人——因前頭的科舉已中舉了一批人,這一回,年齡恰好達標,上一科有所不足的人,被錄取的概率也會大得多——再加上之后的會試,鯉魚躍龍門的機遇近在眼前。參加科舉的讀書人,都是希望能夠中舉的。便是學識不足,臨場發(fā)揮得好,恰好碰上學過的類似考題的,也未必不能得中。是以每個人都覺得,只要機會足夠,自己便有希望。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但是架不住這么想的人多。所以對于每個有心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來說,多一次機會,當然是件好事。作為開恩科由頭的新晉皇太子得到的好處很多,但是皇太子的嫡長子、原趙王世子祁元詢,得到的好處也不少。或許說,作為恩科這一說法的提倡者,記住他的人比感念的皇太子的人還多不少。祁元詢大出風頭——這或許也是天子故意為之,否則的話,天子在下旨之前采納了何人的意見,他人根本不會知曉——而太子也不差。無可否認,在得到天子的屬意的過程中,太子多有仰賴光幕預言的助力,秦、晉二王的主動退讓與祁元詢在天子心中的地位提高,都對他有很大幫助。可是,太子本身就是未來的一代雄主,若說他是個事事仰賴他人的庸人,那簡直是笑話。受封后,太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兩位兄長與懿文太子的長子、嫡子請加封。不管天子允不允,這個態(tài)度他都要表。而且從情理方面來說,天子不允許的可能性很低。偏生這份奏章竟被天子留中不發(fā)了。朝野物議紛紛,新太子又不是個不能容人的,天子又一向對子孫愛重,何以如此行事?議了沒兩日,結果倒是出來了。四月中,天子頒布新版,內中諸王、宗室待遇條款大幅度改革。也不知是否是為了下次再度更改內中條款作預備,上次頒布時的永示子孫、萬世不易等語此番皆未言說。反倒是模糊地允許了子孫修訂其中的個別條款,以便“世易時移”之時契合朝局時政。更改后,諸王待遇未變,甚至還好了一些,但是封爵與承爵的要求,卻與當初祁元詢提出來的幾條建議里相符。如此一來,天子為何留中太子之前的奏章也就可以理解了。祖訓錄未曾更改,他當時上疏,契合的是更改前的條例,祖訓錄變更后,那奏疏便顯得不是很合適了。太子聞弦歌而知雅意。再度上疏的時候,他便以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