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變(資料可跳過)
核裂變(nuclearfission)又稱核分裂,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鈾或钚,分裂成較輕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you)、釷(tu)等才能發(fā)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后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二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fā)生核裂變……,使過程持續(xù)進行下去,這種過程稱作鏈式反應。原子核在發(fā)生核裂變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俗稱原子能。1千克鈾-235的全部核的裂變將產生20,000兆瓦小時的能量(足以讓20兆瓦的發(fā)電站運轉1,000小時),與燃燒300萬噸煤釋放的能量一樣多。另見裂變和聚變。核裂變是在1938年發(fā)現的,由于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需要,核裂變被首先用于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原子彈。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就是來自核裂變產生的巨大能量。目前,人們除了將核裂變用于制造原子彈外,更努力研究利用核裂變產生的巨大能量為人類造福,讓核裂變始終在人們的控制下進行,核電站就是這樣的裝置。裂變釋放能量是因為原子核中質量-能量的儲存方式以鐵及相關元素(見核合成)的核的形態(tài)最為有效。從最重的元素一直到鐵,能量儲存效率基本上是連續(xù)變化的,所以,重核能夠分裂為較輕核(到鐵為止)的任何過程在能量關系上都是有利的。如果較重元素的核能夠分裂并形成較輕的核,就會有能量釋放出來。然而,很多這類重元素的核一旦在恒星內部形成,即使在形成時要求輸入能量(取自超新星爆發(fā)),它們卻是很穩(wěn)定的。不穩(wěn)定的重核,比如鈾-235的核,可以自發(fā)裂變??焖龠\動的中子撞擊不穩(wěn)定核時,也能觸發(fā)裂變。由于裂變本身釋放分裂的核內中子,所以如果將足夠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如鈾-235)堆在一起,那么一個核的自發(fā)裂變將觸發(fā)近旁兩個或更多核的裂變,其中每一個至少又觸發(fā)另外兩個核的裂變,依此類推而發(fā)生所謂的鏈式反應。這就是稱之為原子彈(實際上是核彈)和用于發(fā)電的核反應堆(通過受控的緩慢方式)的能量釋放過程。對于核彈,鏈式反應是失控的爆炸,因為每個核的裂變引起另外好幾個核的裂變。對于核反應堆,反應進行的速率用插入鈾(或其他放射性物質)堆的可吸收部分中子的物質來控制,使得平均起來每個核的裂變正好引發(fā)另外一個核的裂變。核裂變所釋放的高能量中子移動速度極高(快中子),因此必須通過減速,以增加其撞擊原子的機會,同時引發(fā)更多核裂變。一般商用核反應堆多使用慢化劑將高能量中子速度減慢,變成低能量的中子(熱中子)。商營核反應堆普遍采用普通水、石墨和較昂貴的重水作為慢化劑。核裂變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fā)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后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二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fā)生核裂變……,使過程持續(xù)進行下去,這種過程稱作鏈式反應。原子核在發(fā)生核裂變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原子核能,俗稱原子能。1克鈾235完全發(fā)生核裂變后放出的能量相當于燃燒2.5噸煤所產生的能量。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是氫彈,就是利用核聚變來發(fā)揮作用的。核聚變的過程與核裂變相反,是幾個原子核聚合成一個原子核的過程。只有較輕的原子核才能發(fā)生核聚變,比如氫的同位素氘、氚等。核聚變也會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變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陽內部連續(xù)進行著氫聚變成氦過程,它的光和熱就是由核聚變產生的。核裂變是怎樣發(fā)現的?莉澤·邁特納(lisemeitner)和奧多·哈恩(ottohahn)同為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kaiserwilhelminstitute)的研究員。作為放射性元素研究的一部分,邁特納和哈恩曾經奮斗多年創(chuàng)造比鈾重的原子(超鈾原子)。用游離質子轟擊鈾原子,一些質子會撞擊到鈾原子核,并粘在上面,從而產生比鈾重的元素。這一點看起來顯而易見,卻一直沒能成功。他們用其他重金屬測試了自己的方法,每次的反應都不出所料,一切都按莉澤的物理方程式所描述的發(fā)生了??墒且坏解?,這種人們所知的最重的元素,就行不通了。整個20世紀30年代,沒人能解釋為什么用鈾做的實驗總是失敗。從物理學上講,比鈾重的原子不可能存在是沒有道理的。但是,100多次的試驗,沒有一次成功。顯然,實驗過程中發(fā)生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他們需要新的實驗來說明游離的質子轟擊鈾原子核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最后,奧多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非放射性的鋇作標記,不斷地探測和測量放射性的鐳的存在。如果鈾衰變?yōu)殍D,鋇就會探測到。他們先進行前期實驗,確定在鈾存在的條件下鋇對放射性鐳的反應,還重新測量了鐳的確切衰變速度和衰變模式。這花了他們三個月的時間。沒等他們進行實質性的實驗,莉澤就不得不逃往瑞典,躲避上臺的希特勒納粹黨。奧多只得獨自進行他們的偉大的實驗。哈恩完成實驗兩周后,莉澤就收到了一份長長的報告,其中記述了他實驗的失敗。哈恩用集束粒子流轟擊鈾,卻連鐳也沒得到,只探測到了更多的鋇——鋇遠遠多出了實驗開始時的量。他感到迷惑不解,請求莉澤幫他解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周后,莉澤穿著雪鞋在初冬的雪地里散步,這是一個畫面從她心中一閃而過:原子將自身撕裂開來。這個畫面來得那么生動、驚人和強烈,她幾乎從想象中就能感到原子核的跳動,能聽到原子撕裂時發(fā)出的咝咝聲。她立即認識到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質子的增加使鈾原子核變得很不穩(wěn)定,從而發(fā)生分裂。他們又做了一個實驗,證明當游離的質子轟擊放射性鈾時,每個鈾原子都分裂成了兩部分,生成了鋇和氪。這個過程還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就這樣邁特納發(fā)現了核裂變的過程。將近4年之后,1942年12月2日下午2時20分,恩里克·費米扳動開關,幾百個吸收中子的鎘控制棒沖出石墨塊和數噸氧化鈾小球壘成的反應堆。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斯塔格足球場的西看臺下的地下網球場內堆放了4.2萬個石墨塊。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是邁特納發(fā)現的產物。1945年,原子彈的發(fā)明是她的核裂變發(fā)現的第二次應用。我們應謹慎利用核裂變!核裂變(資料可跳過)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