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雁代云 藏書 詩書環(huán)繞,情思桃李
【已補足】隴雁代云 藏書 詩書環(huán)繞,情思桃李
李沖與趙嘉一旦相見,連道兄長,二人激動不已,互問寒暖,只因亂世之中難得相逢唏噓不已。王瑗聽梁柔講過趙氏本為扶風本地一強,與李氏數(shù)代有通婚之好,只是在李沖祖父在涼州失官之后,聯(lián)系日稀,直到李敏復振之后,又親密起來,而李沖從小就與趙嘉相識,情誼深厚。 春和景明,天青云淡,清風徐來,道旁楊柳依依,晴絲裊裊,芳枝累累,草木清香悅人,白絮在淺金的半空中泛起瑩瑩晶光,悄然飄落在青年公子肩頭。 趙嘉拂去落絮,向李沖道:她是誰? 我從前都沒見過她。 李沖微笑,與他一同看向她道:我的新任親衛(wèi)副隊,王瑗。 王瑗向前見過趙嘉,李沖道:還有一事,還需勞煩你。 你家中藏書可有? 趙嘉沉想片刻,道:有,你竟然也開始喜歡讀書了? 李沖道:不是我讀,而是她想抄寫一份副本,其中的幾個篇章。 趙嘉復又看向王瑗。 王瑗雙手結在胸前,面上依然保持著得體的平靜微笑。 她攜帶著筆墨竹簡,隨著趙府侍女前往位于后園的藏書樓臺。 漢朝宮廷藏書之地被稱為石室,后漢時稱為蘭臺,扶風人班超曾在此處當過抄書的小吏,供養(yǎng)母親,向往前人建功立業(yè),遂發(fā)出投筆從戎之嘆,跟隨大將軍竇固出塞出擊北匈奴,勒石燕然,北匈奴就此遠遁西方,不再作為漢朝的心腹大患。班超又出使西域,降服作亂的于闐,使得西域五十余國再度歸于漢朝,就此與漢朝復通,官至西域都護而此壽終。班超之弟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此銘鐫刻于石碑之上,至今留存,千秋不朽,奉詔修寫,其妹班昭在其死后繼續(xù)續(xù)寫。 如今也只有如同趙氏這樣的習文通儒,又有資財?shù)墓倩麻T庭能有萬卷藏書。 推門而進,正堂無書,兩側房室內,以及樓上,陰涼房間四壁放置整面通頂?shù)臅埽惙胖痪砭頃鴥?,包裹著布帛制成用于防塵的書衣,滿滿當當,毫無一絲縫隙。 融融竹木翰墨書香與室外午后春息同樣平和安寧。 侍女道:史部在二樓,請女郎隨我來。 她們又繞過許多小室停在一木梯前,拾級而上,入目便是比樓下氣象更加盛大的藏書。 公子說,今后女郎可隨時進入藏書室,但是天黑后要出樓,平日慎用燭火。 王瑗明白,要避免用火引起火災燒毀圖書。 她移動穿行于其間,手一一滑過徐徐自她身側退去,鱗次櫛比的書架,查閱標識,終于在史部所屬的書架上找到了。 果然篇幅浩蕩。 她的目光在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標簽上逡巡,最終從列傳篇抽取出。 她鋪開筆墨竹簡,此后,邊讀邊抄,今天,抄寫的是,看著其中文字,不禁陷入沉思。 忽然聽來從木制地板擊出而來的腳步聲,折蕩在幽靜的室內,槖槖有聲,驚斷她的飛到天外的思神。 她轉頭一看,便忙從案前站起,肅道:小人見過,趙公子。 他擺手道:不必多禮,我是來找書的。 公子可要找什么書,讓小人來吧。 趙嘉笑道:不必,既然是孟起所求,必然有他的道理,你不需為此再感謝我。 見她局促,他便問道:你現(xiàn)在在抄的是那一篇。 王瑗如實相告:是。 我剛剛見你長吁短嘆,是何緣故? 是這些句子。王瑗又坐下,目光觸及文字,念道:及王恢設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 趙嘉在主坐坐下,道:有何奇怪之處? 漢匈之戰(zhàn),在后人看來是功垂千古的幸事,若無此戰(zhàn),我等又何能立足此間,恐怕宮殿成為墟丘,園田成為戎狄牧羊之地,而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奴隸,可是,對于當時的人來說,這恐怕就是他們的禍事。 王瑗道:為了維持日益靡費的軍費,府庫賦稅空虛,這時災害頻發(fā),民多饑乏,縣官之中,為賑濟百姓,竟然大空,此后國家與百姓難以為濟,富商大賈因此能夠大發(fā)橫財,黎民重困,貧富懸殊,已到了天壤之分。 不光光是百姓,大戰(zhàn)導致文景以來累積的財富兵馬損失慘重,數(shù)十年馬政養(yǎng)來的馬,幾乎傷亡殆盡,為了籌措軍費,刑法嚴酷濫用,花錢就可以免去死刑,賣官鬻爵,官員腐化,風氣淪喪,讓人看了怎么不觸目驚心,不忍卒讀。 趙嘉嘆道:這是無可避免之事。從前孔子身處季世,看到各國諸侯為爭王爭霸,連兵不止,黎庶倒懸水火,因此他才追念周公之禮,顛沛流離列國十九年,意圖讓君王施行仁政,克己復禮,恢復尊崇周禮,人人自分,天下太平,可是,那時無人不想著變法變強,因此他的主張不受青睞,而屢遭排擠,晚年只能修,,聊以自慰。遠的不說,當今之世,自黃巾倡亂以來,國家不存,蒼生又何能夠瓦全?我聽聞關東曹公有一句詩,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我等能守著一方鄉(xiāng)土能夠茍活于世,已經(jīng)是大幸了。 王瑗暗自腹誹自黃巾倡亂以來這一句,但并未反駁,道:公子怎么會有興趣聽我聒噪? 趙嘉笑道:那日我聽聞你竟要抄書,很是驚訝,現(xiàn)在時人行事無不以速效為先,哪里還有精力去研究典籍,而且還是素不關心文學的武人,能有人去關心這些覆轍前事,我很是欣慰。 公子莫非對古文很感興趣。 他淡淡道:家學罷了 揮手又道:請上座。 謝公子。王瑗依言坐下。 他雙目沉靜,上衣下裳,頗有古之君子風范。 王瑗見他拿的是一卷,便問道:公子也喜歡讀? 趙嘉道:子曰不讀詩,何以言,可見連圣人都認為如之昂昂高山,是需要人們反復誦讀的,可見他的價值,譬如之中的篇,中言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孟起才送了我一匹名馬,我定然要回禮,因此這些句子并不是虛言,現(xiàn)在讓我心焦的是該送什么才好,不至于流俗。 王瑗道:曰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固然美好,可正也其所說,白圭有玷,玉有瑕瓋,可見有時投桃可未必有回報。 見他疑惑,王瑗擺手自嘲笑道:我只又想起來一件覆轍前事而已。 請講。 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了賢人,便能真的使得國家強盛起來?君主渴求人才,是真的是想國家興盛,還是想為自己服役驅使,滿足自己的虛榮? 我每每讀起,無不為其扼腕嘆息,為何李將軍始終不能封侯,真是能力不足,還是時人所說,命奇。 趙嘉笑道:連他自己都認為是時運不濟而已。 王瑗道:我想,能被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想要生擒活捉的,只有李將軍所駐守的郡縣,匈奴往往不敢入侵,避走數(shù)歲的,讓時人感嘆在高祖時能封萬戶侯,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每戰(zhàn)定當力戰(zhàn),害怕他就此陣亡的,定不是什么無能之輩,連他那平庸的從弟都能封侯,而他為什么,偏偏不能。 趙嘉道:也或許是衛(wèi)霍光芒萬丈,后來居上。 無人可以磨滅他們的功績,美則美矣,可是,他們只是單單憑著自己的才能的嗎?天下人那么多,從不缺這樣的。 他點頭道:那你是如何認為的呢? 王瑗答道:人們往往說太史公偏心李將軍,而對衛(wèi)霍不置一詞,是因為個人恩怨喜好的緣故,覺得他有失偏頗,公允,而我卻認為,太史公并非無情之物,也是人,有自己的私心偏好,這是無可置喙的,他也可以隨著眾人為衛(wèi)霍歌功頌德,為那二人大作錦繡文章,吹捧他們,可他沒有這樣做,此正是太史公慈悲正直之處,他從不以成敗論英雄,他從來對人民充滿悲憫。 人們常常以比為衛(wèi)霍為榮,可是,誰又能那么幸運,成為類似衛(wèi)霍的人。 顯而易見,孝武皇帝試圖繞開六郡良家子出身的兵將,從自己身邊的近臣恩幸外戚中提拔人才,而他這樣做,又是為了什么?當時,漢朝與匈奴和親日久,邊塞安寧,自單于以下都于漢親近,匈奴喜歡漢朝的絲綢,已經(jīng)到了依賴的程度,久而久之,以至于匈奴之中的有識之士感到擔憂,這樣能以極小的代價,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當然這樣的作法,與文景之時,漢朝的國力還沒有從秦末亂世中恢復過來有關。 為了他的恩幸能夠有軍功,一戰(zhàn)封侯,便挑選匈奴作為軍功的獲取對象,以復仇之名,主動發(fā)起馬邑之謀,可惜計謀泄露,讓匈奴跑了,匈奴因此心生怨望,從原來零星犯境,到年年犯境。于是皇帝便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反擊匈奴。他舉全國之力,衛(wèi)青初次作戰(zhàn),便是車騎將軍,有李廣等人這樣的宿將作配,斬首七百,就能做關內侯,此后不惜年年大出塞,追擊匈奴,大軍十余萬,六位將軍,同時從邊地五郡出塞各個方向搜尋匈奴,嚇得匈奴避之不及。衛(wèi)霍麾下,配置最精良的兵馬后勤,外有名將作配,內有投降漢朝的熟悉大漠的匈奴士卒指路,戰(zhàn)果豐厚,有一次便斬首一萬五千余級以上,衛(wèi)霍幕府下,光黃金就賞賜二十萬斤,還沒入塞,便拜衛(wèi)青為大將軍,班師回朝之后,丞相率領百官跪迎,用心可不無良苦。 去病率領萬騎精銳出隴西有功,破匈奴五王國,俘虜匈奴貴胄不計其數(shù),斬首虜八千余級,收休屠祭天金人,河西之戰(zhàn),由此成名。 二人,古之名將白起,李牧,項羽,韓信甚至也不及他們。 然而,去病雖然斬首八千,卻自損七千。 漢朝當然不可能被匈奴打敗的,卻也為了打贏匈奴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說,多年以來,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余萬,民間十室九空,全國府庫枯竭,轉漕之費還不足以奉戰(zhàn)士。文景以來的積富被消耗一空,孝武之后,雖有孝宣中興,此后漢室就漸漸傾頹了。我想,郡國兵制度也日益衰敗,編戶齊民漸漸被募兵取代的原因,也與這有關吧,天下直到現(xiàn)在都找不出這么一支訓練精良有素,卻又忠于國家的軍隊了,若還有那樣的軍隊,想必就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各個諸侯擁兵自重的景象了,而羌胡之亂,也不會纏綿一百年之久,讓人民一直處于朝不保夕的境地,飽受兵禍之苦。 是不是有一點cao之過急了呢? 趙嘉道:衛(wèi)青后來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內朝第一,與外朝丞相等同,他也承認自己能夠位極人臣,天下至尊貴,是因為皇帝的緣故。 衛(wèi)霍列傳里滿篇上曰,官樣文章,有人怨恨太史公吝于筆墨,其實,他們已經(jīng)不需要太史公的為其赫赫武功美言增飾,他已經(jīng)如實記錄了他們的功績了,又因為他在提到衛(wèi)霍,有人藉此攻擊他的史德,他們卻不知這本來就不是抹黑,而是事實,是太史公勸諫那些為非作歹的佞幸以衛(wèi)霍為榜樣,他們既然獲得異于常人的寵愛,也要為國家做出相應的貢獻。在孝宣時問世,就有人稱贊他有良史之才,我認為,史官最基本的品德,真實記錄,他已經(jīng)做到了,可以與春秋時直書趙盾弒其君而不改的史官董狐,直書崔杼弒其君的三位被害史官相比了。 趙嘉道:你的話不無道理,自這二位將軍相繼隕落后,孝武皇帝繼續(xù)任用外戚李廣利,只可惜征伐大宛,第一次失利,為了再次攻打大宛,調動全國兵馬,大約又是近數(shù)萬,天下sao動,人民不堪役使。 他說李將軍命奇,可他的好運氣也到頭了,畢竟,像二位將軍,世之少見,不是寵妃的兄弟都是衛(wèi)霍。 都說投桃報李,可是李將軍又因此又換來了什么,得不到像衛(wèi)霍那樣的破格提拔,沒有傾全國之力裝備最精銳的部隊,沒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作為偏師,為其掃蕩匈奴供他們立功,造化弄人,可他偏偏又遇到了匈奴主力,博望侯張騫沒能及時趕到,他們浴血奮戰(zhàn),幾乎全軍覆沒,不想讓他出戰(zhàn),不想讓他搶去衛(wèi)霍功勞迎擊主力,又被調去偏師,軍中沒有向導,導致迷路,水草不濟,無功而返,他一生七十余戰(zhàn),卻被因此問罪,老邁之身不想與刀筆吏對簿公堂,于是 趙嘉問道:可太史公為何要寫他呢?單獨為他列傳?不偏偏是不能封侯吧? 王瑗答道: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豈效窮途之哭?其實我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還想請公子解答。 為何當時的士卒樂于跟從李將軍,而不是與他齊名的程不識將軍呢。 趙嘉愣住,然后回答道:漢朝軍制,齊民編戶,凡是男子十七,都要服役兩年,最后一年前往邊地戍守邊關。而軍中制度嚴苛,文書繁多,士卒往往苦不堪言,我想起來了,李將軍為人體察下情,與士卒同甘共苦,不積家產,往往惠于士兵,而且他行軍便宜,只要從軍,生死置之度外,他們大多都是平民,幾乎沒有成為軍官的機會,既然都是一死,何不讓自己過得更好一點,所以,士卒樂李廣,而苦程不識,樂于為其死,也無怨無悔。 王瑗道:所以,那么答案呼之欲出了,自古以來,有名有姓的名將常有,而無名無姓的士卒才是最常見的。并不是因為李將軍有奪天之功,而是他就是邊境峰遂里為國默默奉獻一生的戍邊人,文景之時,邊境之所以安寧,是因為由他們的存在,默默成為了邊關埋葬的無名白骨。 所以后人才會說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世人都會記得衛(wèi)霍彪炳千古的戰(zhàn)績,卻看不見,這些白骨。 趙嘉問道:剛剛你說為何皇帝會重用親信,發(fā)動戰(zhàn)爭,你現(xiàn)在應該有答案了吧。 王瑗笑道:無非就是,集權,二字。 孝武一朝,先有母后臨朝干政,他討好母親王太后,尋找她曾在民間的女兒,封為公主,賞賜無算,在竇太皇太后死后在執(zhí)掌權柄。廢皇后陳氏,以至于昔日對他有扶持帝位之恩的皇后母親大長公主劉嫖,如今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文有丞相,便設立內朝分權,外有宿將,便提拔重用外戚恩幸,借外患之名,為他們謀求軍功,奪取兵權。命奇恐怕也只是君王的掩羞托辭吧。 李廣之子李敢,后來在去病麾下效力,爵關內侯,因為父親的死毆傷大將軍衛(wèi)青,衛(wèi)青不敢明言,霍去病得知為舅父衛(wèi)青報仇在上林苑圍獵時射殺李敢,皇帝對外謊稱被鹿角觸死。 他為此也問心有愧吧。 他顯然已經(jīng)做到了,四方歸附,廟堂人才濟濟,他開設孝廉,選拔人才,可卻又將人當作玩物,任意作踐,聽不進與他相反的意見,因此太史公堅信有父輩如此,李廣之孫李陵根本不可能叛變匈奴,后來事實證明也如此,為他求情被處死刑,拿不出贖死錢,為完成父親的遺志,續(xù)寫完,甘受腐刑,高官厚祿者都如衛(wèi)青一般媚上之意,即使如此能夠重用善終的能有幾人。 末尾,太史公沒有明言。匈奴并非心腹大患,而是一時之瘡,便借用上古故事,他說,堯雖然沒有什么功績,但因為得了禹,天下安寧,若要天下安寧,維在選擇將相哉,維在選擇將相哉。因此這也是五帝本紀為何堯的本紀會列為史記開篇之作的原因。 這就是春秋筆法。 為尊者諱。 她望向窗外桃李,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李將軍之風,山高水長,根本無須封侯王孫的身份來支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趙嘉又問起她的志向:為何選擇從戎? 其實亂世中女子領兵也不算什么破天荒的事,他的一朋友就是如此。 我不想作名將,桃李不是珍貴的東西,也不會說話,但它們自有甜美的果實吸引人來,這就是中的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缊宜脩,姱而不丑兮吧? 他問了最后一個問題:這些你是從何得知的呢? 春日如同淡水的清明日光從排列有序的窗戶里投射而進,一格一格,一方一方。四周詩書環(huán)繞,情思桃李。 王瑗笑道:大概是家學罷了。 兩人對視,露出一個同樣了然的笑容。 ------ 漢匈之戰(zhàn)我憑記憶寫的,不敢說有多正確,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資料,有很多,也很詳細,我的就一笑而過吧,以后有空還會再修改的(啊,根本就沒空修改啊,也懶得改,確信,捂臉)。 可憐的匈奴,當了一整章的背景板,被屠來屠去,放心吧,很快你就要當主角了,當然,是你的投敵的大孝子,南匈奴,北匈奴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趕到西域吃沙子了,還沒去歐亞大陸繼續(xù)攪動風云,然后可能間接導致羅馬帝國滅亡了(精羅落淚)(捂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