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
初遇
三年前 今日乃楊家獨女及笄之日,也是對于玄鄞國而言極重要也極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玄鄞國舉國上下對它的重視度僅次于玄州大陸上四國統(tǒng)一的節(jié)日“生節(jié)”。 此節(jié)日乃玄鄞國當年的開國之日, 被稱為”國宴“。 都說楊家女福氣不錯,能生在“國宴”之日,與國同慶,是多少人幾輩子都修不來的福氣。 玄鄞國主張開放,和鄰國友好,多年來,每當國宴之日,鄰國都會遣權(quán)貴之人亦或是儲君前來祝賀,聊表心意。 久而久之,在其他國便有這樣一種搬不上臺面來的話,都說啊,這下一任國主花落誰家,必定是要看他有沒有在玄鄞國的國宴之日來訪便可,反過來說,若下一任君主沒到玄鄞國來訪,那這國主位置,多半是名不正言不順的。 說到楊家,也是玄鄞國百姓們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誰能想到如今富甲一方的楊家曾也是年年出狀元的書香門第呢? 都說楊家老爺子英明,當初棄文從商之舉可讓不少人看笑話??稍倏纯船F(xiàn)在,今非昔比,那一個個的都巴結(jié)上來,羨煞旁人。 不過也正因為楊家老爺子當初這驚世駭?shù)男袨?,又的確波瀾壯闊地干出了一番事業(yè),才讓后人們爭相效仿,論如今玄鄞國這般富裕,少不了楊家老爺子的功勞。 楊家現(xiàn)在雖主從商,可那只是表面,內(nèi)里對晚輩學(xué)業(yè)的好壞看得比皇家對待皇子還重。 每天少不了詩詞算數(shù),一個成績不好就罰得楊家小女楊初成連連叫苦,看得周圍鄰里那叫一個心疼。 好不容易楊初成終于完成了一篇“學(xué)術(shù)論”,也算是應(yīng)付了楊家長輩,又恰逢她生辰國宴雙喜臨門,長輩們這才允許楊初成去京城里看看來訪大使。 說起楊家小女,也就是楊初成,整個京城里都稱呼她為“楊幼幼”。 其實楊幼幼是楊初成的閨名,因為楊初成年齡是楊家最小的,也是楊家唯一的嫡系掌上明珠,所以便喚為“幼幼”。 當初楊家老爺子對楊初成的大名可謂是重視至極,結(jié)果想了半天也沒抉擇出來。 倒是楊初成爹娘,一口一個楊幼幼便喊出去了。 這可氣壞了楊家老爺子,但也給他提了個醒,年齡小就是幼,那不如來個“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一錘定音,楊家嫡女的名字也就徹底定下了,不改了,就叫楊初成。 倒是應(yīng)了那句“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本應(yīng)是大名的楊初成除了楊家人、天家和袁家人知道以外,其他人還真不知道。 說說袁家,袁家和楊家乃世交,當初楊家老爺子能闖出來袁家不能說沒有貢獻。 袁家有嫡長子袁牧紳,比楊家小女年長四歲,如今也快加冠了。 袁牧紳是個人才,年紀輕輕便得當今圣上重用,在朝廷上混得風(fēng)生水起,又生得一副好樣貌,京城里這樣評價他----君子翩翩,仿若畫中仙。 也正因袁牧紳如人中龍鳳,也成了不少大家閨秀的愛慕對象。 袁牧紳是真令人服氣,在朝廷上鶴立雞群,卻不與各黨結(jié)怨,也不知他使了什么法子,底下的人每一個不服他的,就連眾皇子,也從不抱團彈劾他。 袁牧紳和楊初成是青梅竹馬,從小“哥哥meimei”地喚著長大的。 小時候親近得很,meimei親哥哥臉蛋,哥哥拉meimei小手都是常有的事,但自從袁牧紳達束發(fā)之齡后,若再像以前那么親密已是逾矩,便沒那么頻繁的往來了。 久而久之,就生分了許多。 可即便如此,能跟在袁牧紳身邊的異性,除了楊初成,卻再也沒看見過別的。 今日京城里熱鬧且莊嚴。 熱鬧的是人,莊嚴的也是人。 光里外圍兩排的人,哪個不是叫得上名字的,有頭有臉的人? 是了,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允許來看今天這位大人來訪的。 不遠處那陣仗龐大的隊伍緩緩朝楊初成走來時,楊初成才第一次感覺到自家的優(yōu)勢。 今早出門的時候,她娘親告訴她,一會那位大人來的這條道路就是咱家出銀子修的,說她可以站在最前邊看。 當時她不以為然,但現(xiàn)在隨意往后邊看,便會發(fā)現(xiàn)后一排的人個個都低著頭,即使他們的眼神都在到處瞟,想方設(shè)法地想向上向前看。 這副滑稽樣平日里鮮少見得。 楊初成想著,這波不算虧。 這個規(guī)矩很奇怪,聽說是即將過來的這位大人定下的。 站在第一排的人不需要低頭,但站在第一排后面的人都必須低頭。 欸,不對,或者換一種方式說會更好理解。 不是低不低頭的問題,而是只能讓那位大人看到第一排的人。 至于第一排后面的,那是連一點點皮膚的顏色或是衣角邊都不能看到的。 楊初成對這個大人更好奇了。 她知道這個大人的。 他是玄綦國的太子,也是楊家生意上最大的買主之一。 可是她卻從未見過他真容。 不過這條街可真長真寬啊。 明明來的人那么多卻不顯擁擠。 他們過來了。 玄綦國的人打扮得很奇特。 走在前邊的大約有兩三百來人,人人著黑袍,臉上戴著詭異的面具,看不清他們長什么樣子,面具下又是什么表情。 陣仗如此龐大的隊伍走到大概半個時辰才到中段。 隊伍也是在中段才發(fā)生變化。 本是以“列”為組卻變成了一個立體的形狀。 人站在人身上,搭成一個近乎通天的牢固的人塔。 一圈圍一圈,由下至上,人數(shù)逐一減少,底下的人密密麻麻,從外觀上看不清有多少人,但是最頂上卻能看清,就剩下一個人,跪趴成一個扭曲的姿勢,然后在他上邊盛著一個壺形的輦車。 那輦車通體鍍銀,光滑的表面搭著一個不透光的黑簾。 從外面看不見那黑簾里的世界。 楊初成的目光一下子就被那黑簾吸引了。 那位大人一定就坐在里面吧。 明明很高很高,也有遮擋,若不是輦車里的人主動掀簾,外面的人又哪里看得到呢? 楊初成知道這個理,想著反正看看也無事,索性就一直盯著它罷。 也許是楊初成太虔誠,那黑簾竟然真的有動靜! 只見一只骨節(jié)分明,可以稱之為藝術(shù)品的手挑開這層薄薄的簾子,露出了里面的人的一張側(cè)臉。 那人朝底下的人群看了眼,目光卻停在了一個女孩身上。 那女孩也往上看。 因為太高太遠,楊初成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立體的側(cè)影。 楊初成剛想收回目光,卻突然感覺一股寒意從頭頂直竄全身,讓她直打了個哆嗦。 輦車里的人將楊初成的反應(yīng)盡收眼底。 他重新拉上上了黑簾。 外面的人又看不見他了。